- 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研究
- 熊文莉
- 1319字
- 2020-08-29 01:47:15
一 竹内好的第一次北京留学
1932年8月7日,还是当时东京帝国大学支那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的竹内好,参加了由日本外务省对支文化事业部组织的赴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游学项目。在结束了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旅行后,竹内好又自费前往当时的北平,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月,也许连竹内好本人都没意识到,这一个月的北京之旅成为一个转折点,改变了他后面的人生。竹内自己也承认“我和中国发生关系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1932年8月22日,竹内好参加的游学旅行团在大连解散,他随即从大连坐船到天津并于8月24日上午从天津坐火车抵达北京,下榻位于前门东交民巷附近的一声馆,由此开始了他在北京的游学生活。抵达北京初期,竹内好和来自京都大学和文理大学的学生们一起参观游览,在逐渐习惯了北京的生活后,竹内好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聘请中国学生做家庭教师学习中文;二是四处收集文献资料。也就是通过这次的北京之行,竹内好第一次和中国现代文学邂逅。在此之前,他甚至不知道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区别。虽然他在刚进入东大的时候读了鲁迅的《阿Q正传》(《支那小说集》, 国际无产阶级丛书》,四六书院出版),除了觉得很幽默外没有特别的感受。因此对于竹内好来说第一次北京之旅也是他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现之旅。在记录此次北京之旅的竹内好的日记中随处可见他的购书经历。如9月8日买了《胡适文存》,9月11日花两毛钱买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三民主义》,9月20日花五毛钱购买了《小说选集》,9月24日在琉璃厂的文化学社、商务印书馆、北新书店和世界书局购书,9月25日又花两毛钱购买了《乐群》创刊号和《小说选刊》,9月27日在西单购买了《语丝》周刊第1~40期,9月30日又购买了《创造周报》和燕京出版的《新闻研究》。也就是在9月30日下午,竹内好离开北京到天津踏上了回国之旅。在北京购买的这些中国现代文学的书刊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后的重要图书资料。
短短一个月的北京之旅不仅使竹内好深深倾倒于古都的魅力,同时他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不安:“我的目的是要抓住中国人的心,自己去理解,哪怕能深入其内心一步也好。擦肩而过的男男女女,朝夕相处的公寓里的仆人们,对我来说他们充满了魅力,越是如此,我越是对与他们在内心深处所存的隔膜感到不安,感到焦虑。我感觉我们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共同的规则,但是我抽不出这种规则。从经验上讲我确信这样一种规则只能通过文学来获得。”正是基于文学是一个民族生活情感的总和这样一种文学观,竹内好深感要理解现代中国,要了解活生生的中国人就必须了解中国的现代文学。于是他开始尽可能收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然而也正是因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不了解,在竹内所购买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中以张资平的小说最多。当然这与张资平当时是极为著名的畅销作家不无关系。回到日本后的竹内好首先阅读了郁达夫的书,在阅读中他觉得很有意思,就决定以郁达夫为题提交毕业论文。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决定要开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并计划去中国留学四五年。1933年12月,竹内好提交了其毕业论文《郁达夫研究》,在同期的东京帝国大学支那哲学支那文学专业的34名毕业生中,《郁达夫研究》是唯一一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论文。可以说,1932年的第一次北京留学改变了竹内好的人生轨迹,也为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打开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