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均衡是本书展开城市文化消费研究的重要逻辑起点。这一逻辑是基于课题组长期对城市文化消费及公共文化供给状况的实证研究产生的,又恰好吻合了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思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结构调整任务愈加艰巨的改革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提升要素生产率是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扩大文化消费实质上是推进文化领域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文化消费的长期实证研究发现,文化需求也是文化消费产生及其结构改变的重要基础。实践中,脱离需求带来的供需结构性错位,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文化建设,包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诸多问题的核心症结之所在。故,本书研究中确立了“文化需求是文化消费的第一导向、文化供给与消费需求匹配对接”的基本研究思路,将“消费引导供给、供给促进消费”作为贯穿全书研究的一条主线。以此为指导,本书在阐释文化消费基础理论和总结发达国家、我国港台地区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国内典型城市,重点从文化消费需求端和文化供给端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具体来讲,一是从消费者视角,全面调研了城市文化消费环境、市民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行为以及文化消费感受,深入剖析城市文化消费结构、形态及特点,寻找和挖掘城市文化消费的潜在领域和发展方向;二是从文化产品、服务生产供给角度,调研包括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供给状况(包括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内容、供给品质及文化政策导向等),分析文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内在结构和相关因素,查找制约文化消费的瓶颈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促进城市文化消费的总体思路及其对策建议。

本书研究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核心观点:

一是扩大文化消费需要解决文化资源供需错配问题。当前文化供给与文化消费普遍存在结构性错位问题。一方面,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产品供给等存在效益低下和资源闲置浪费等问题。因此,扩大文化消费,就要解决资源错配,形成文化供需有效对接。实际上也就是要通过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无效和低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增强文化供给结构对文化消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实现文化供需结构的平衡发展。

二是扩大文化消费需要多元社会主体广泛参与。政府作为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要主体,单一力量已难以承担供给引导和拉动文化消费的重任,社会资源整合和社会力量参与已成必然之势。而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和整合,需要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特别是要与城市基本文化消费直接相关的公共服务供给上,探索建立相应的参与、竞争和激励机制,保障参与权利、扩大参与规模、拓宽参与渠道、创新参与方式,同时强化参与监督,实现多元主体高效参与。

三是扩大文化消费需要提高公共文化政策的有效性。文化管理体制和政策是影响文化消费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的文化政策在有效性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文化供给与文化消费需求错位便是政策引导失误的一个表现。制定科学、有效的公共文化政策,有赖于对现状的准确认识和对发展规律的把握,一方面要通过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文化供给;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文化消费政策体系,引导和充分释放广大城乡居的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消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