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东南亚的汉语教学手段与方法探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选(二)
- 吕军伟 潘立慧
- 4438字
- 2020-08-29 02:22:27
绪论
(一)选题缘起
话轮转换是话语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多体现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能够运用汉语进行交流,而汉语口语课作为一门专项技能训练课,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运用交际法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交流互动,精讲多练,以培养学生的汉语交流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但有调查显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汉语口语课一直未能有效地满足学生口语训练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分析高级阶段的汉语口语课,探讨话轮转换的规律和师生话轮转换的使用策略,以求在实际的汉语口语课堂交流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二)相关研究综述
首先会话分析是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而话语分析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话轮转换理论是从会话分析理论中发展出来的,是由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真实录音材料之后提出的理论概念。目前国外对于话轮的研究已经非常普遍,而且已经从研究话轮的本身发展到研究话轮的具体应用。而国内直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们才开始重点关注话轮转换的研究。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话轮转换理论在国内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话轮转换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综述。
1.话轮转换机制的研究
在话轮转换理论初入国内时,此一领域的研究者主要是对话轮转换机制进行分析阐述。专著主要有:李悦娥和范宏雅的《话语分析》(2002年),刘虹的《会话结构分析》(2004年),刘运同的《会话分析概要》(2007年),于国栋的《会话分析》(2008年)等。论文主要有:苗兴伟的《话轮转换及其对外语会话教学的启示》(1995年),该文阐述了什么是话轮转换的机制以及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利用话轮转换的技巧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2003年)张廷国的《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该文提出怎样在会话过程中使用话轮转换的技巧来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计道宏的《话轮转换技巧剖析》(2005年)一文从话轮转换的过程分析话轮转换的技巧和规则;陈志国的《论话轮转换的潜规则》(2005年)一文分析了话轮转换的规则并进一步探究在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却又是隐含的话轮转换的潜规则;何慧英的《话轮转换及其语用策略》(2009年)从话轮转换的角度揭示日常会话的规律和特点,探讨并提出话轮转换的语用策略。这些专著和论文为国内的话轮转换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话轮转换的应用研究
随着话轮转换机制研究的深入及其知识的普及,研究者的目光开始发生转向,他们纷纷聚焦话轮转换的应用。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电视访谈、娱乐节目以及电影、文学作品和网络聊天中越来越需要借助话轮转换。
在电视访谈和娱乐节目方面,此类文章比较多,主要是对主持人和嘉宾的话轮进行分析,研究他们会话的规律,进而使主持人可以对话轮进行合理的分配,避免在节目中出现冷场和尴尬的情况。文章主要有董敏的《主持人话轮转换分析——2007年春晚主持人话语的个案研究》(2008年),李雪的《电视对播新闻节目主持人话轮转换的特点》(2008年),党辉的《试论电视访谈的话轮转换特点》(2009年),梁萍的《电视访谈中的话轮转换——以〈杨澜访谈录〉为例》(2010年),汪婷婷的《电视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中的话轮转换分析》(2011年),杜中香的《从话轮角度分析电视新闻访谈——以〈与媒体见面〉为例》(2012年),唐卓的《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话轮转换》(2013年),王杰的《央视主持人话轮转换分析——2013年春晚的个案研究》(2014年),王晓的《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话轮转换分析——以〈非诚勿扰〉为例》(2014年),方庆华、黄丹、秦雯的《〈非你莫属〉中话轮转换技巧研究——从求职者的角度》(2014年),等等。这些文章都对电视访谈和娱乐节目中的话轮转换进行了研究。
在影视文学作品方面,运用话轮转换理论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近年来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对作品的理解。如刘振、暴丽颖的《〈我爱我家〉话轮转换中幽默的关联研究》(2011年),刘沙沙、潘琪的《从话轮转换探析〈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性格悲剧——〈推销员之死〉会话的个案分析》(2011年),赵丽丽、王桂玲的《话轮转换下的电影对白浅析》(2012年),严丽霞的《话轮中的人物形象——〈雷雨〉选段中的话轮分析》(2012年),徐小凤的《〈围城〉的话轮转换分析》(2013年),刘馨林的《以〈生活大爆炸〉为例分析话轮转换的幽默效果》(2014年),滕晗冰、王晓丽的《话轮转换中话语标记在〈摩登家庭〉中的应用》(2014年),司莉巍、刘超男的《〈老友记〉中幽默的话轮控制策略》(2015年),等等,这些文章都是运用话轮转换理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网络聊天方面,运用话轮转换的理论对网络上的语言进行分析,主要是想了解话轮转换规则在网络会话中是否起作用。这类文章主要有秦俊红、张德禄的《网上会话中的话轮转换》(2005年),周乐乐的《QQ聊天中话轮转换的跨文化分析》(2006年),孟国华的《网络聊天室会话话轮和话轮转换的语用分析》(2008年),秦德娟、袁毅敏的《从会话结构和话轮转换分析BBS会话》(2009年),徐小球的《聊天室里的话轮转换》(2009年),杨英敏的《网络语言话轮的特点》(2012年),卢晓静的《微博的会话结构和话轮转换研究》(2014年),等等。这些研究为话轮转换理论开辟了新的道路,促进了话轮转换理论的发展。
3.话轮转换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
话轮转换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英语教学方面,把话轮转换的技巧和策略运用到英语的教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如贾砚萍的《话轮转换中的技巧与英语口语教学》(1995年)一文分析了话轮转换中学生面临的困难,进而提出英语口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技巧训练。何辉英的《话轮转换技巧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2001年)分析了话轮转换理论和技巧在英语口语中的运用。杨连瑞的《话轮转换机制与英语会话能力》(2002年)一文则从话轮、话轮转换、相邻语对等角度探讨了英语会话中的话轮表达方法。白杨的《话轮转换与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2010年)一文阐述了话轮、话轮构建单位、话轮转换规则,分析了话轮转换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张元元的《话轮转换理论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2013年)则把话轮转换理论运用到高职英语课堂中。郑艳和罗大珍的《英语课堂小组讨论中的话轮转换探析》(2014年)一文指出小组讨论中的话轮转换在话轮的获取、话轮的把持及话轮的让出等不同环节存在相应的技巧。
目前,在国内运用话轮转换相关理论研究汉语教学的文章比较少,只有几篇,如豆丽玲的《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话语结构模式研究》(2009年),借鉴辛克莱·库尔特哈德的课堂话语分析模式和李悦娥对英语课堂的话语模式分析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的话语,总结出了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师生话语结构模式。何山燕的《留学生汉语口语话轮转换研究》(2010年)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对留学生汉语口语话轮转换能力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出提高留学生汉语口语话轮转换能力的教学对策。马宁的《对外汉语课堂话轮转换中的语用标记研究》(2010年)以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语言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语言中话轮的语用标记出现的条件、作用、功能进行研究。阮春海燕的《汉语口语课堂训练小组活动形式运用》(2011年)以河内大学附属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的汉语口语课堂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汉语口语训练课堂上小组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建议。高阳的《对外汉语课堂话轮分析》(2012年)以初级汉语口语课为研究对象,分析对外汉语课堂话轮放弃与接续情况,总结教师在预示话轮结束,暗示学生接续话轮时,常会采用话轮最后一个音节元音拖长、出现重复语义问句、使用固定套语以及利用肢体语言等方式。刘杰的《对外汉语精读课堂中话轮转换的调査研究》(2012年)把话轮转换的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课堂三段式的理论相结合,分析对外汉语精读课中师生话轮转换的问题。朱志夫的《基于话轮转换理论的韩国中级汉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研究》(2012年)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分析韩国中级口语课话轮转换的机制和相关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范丹的《对外汉语口语教材话轮转换的理据性研究》(2012年)将话轮转换分为话轮的获得、话轮的保持、话轮的放弃三个方面,总结规律,与汉语现实交际中的话轮转换做比较,提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建议。
综上所述,从话轮转换理论引进国内到发展到研究汉语课堂,从描述话轮转换理论规则到应用话轮转换理论分析日常会话、文学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网络用语和课堂会话,话轮转换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对话轮转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比如研究英语课堂的比较多,而研究汉语课堂的相对较少,所以话轮转换运用到汉语教学中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研究,尤其是在汉语口语课堂中,目前只有三篇相关文献,而针对高级阶段的留学生进行研究的目前还没有。
(三)研究内容
本文基于会话分析和话轮转换理论,针对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收集会话语料,分析口语课上教师与学生的话轮转换规则及在此过程中使用的策略,探讨其转换规律,并指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师生话轮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四)研究方法
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自然调查法。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口语课堂上师生话轮转换的策略,所以运用自然调查法中的课堂录音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高级口语课进行真实全面的研究。
1.课堂录音法
课堂录音法是研究课堂会话语料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可以记录完整的课堂过程,并且通过对录音材料的转写可以对课堂上的会话进行逐段逐句的分析。在收集课堂语料的过程中,研究者事先与授课教师协商把录音设备放在教室内,且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自然的条件下说出真实的语料,保证调查的客观性。
2.课堂观察法
课堂教学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课堂师生话轮转换策略的使用情况还应该对课堂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和记录主要是针对教师和学生课堂互动中会话的情况和课堂上师生的一些动作和表情等,力求更好地展示师生课堂会话的情况。
3.访谈法
本文采用随机访谈的方式对教授高级汉语口语课的王玮老师和该班学生进行课后访谈,访谈比较随机,灵活性比较大,没有固定的题目。对于教师的访谈主要围绕该班高级汉语口语课的设置和实施情况以及课堂活动中一些不明白的地方的补充,对于学生的访谈主要是了解其课堂上教师提问时不回答的原因和对汉语口语课的看法等。并且在课后也及时针对当时出现在课堂上的某些话轮转换行为进行了访谈,获得了教师和学生较为及时、真实的反馈意见。最后笔者将这些访谈记录进行归纳整理,在分析语料时会参考课堂观察的记录。
(五)研究意义
话轮转换理论对外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理论从国外引入之后更多的是运用在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上,而运用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研究很少,所以本文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分析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结合高级阶段学生的口语课教学要求,分析师生话轮转换的规律和使用的话轮转换策略,以此提高高级口语课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进而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也可为今后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的教材编写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