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中国社区居民公共文化参与的内容偏好研究

孙颖 陈庚孙颖,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陈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政策。

摘要: 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关键,社区居民文化参与人口的内容偏好直接反映了广大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本文基于调研数据对我国社区居民公共文化参与的内容偏好进行分析,发现社区居民公共文化参与的内容偏好因居民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及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单一的文化内容供给与居民公共文化需求不匹配,参与度较低。需要从内容评估、搭建表达平台及创新供给路径等多方面对公共文化参与的内容及供给方式进行优化。

关键词: 公共文化参与 内容偏好 社区居民 文化需求


为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2016年1~2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课题组对全国51个社区(东部12个、中部20个、西部19个)展开调研,结合当前文化供给内容的现状对文化参与的内容偏好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比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及文化程度等)进行分析,以把握文化内容供给的方向,为文化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依据。

一 文献综述

当前关于公共文化参与的研究较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联系,对参与主体、参与机制、参与必要性、参与内容和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现有与公共文化参与内容偏好相关的研究,多与文化需求相联系,主要是基于实际调研进行的对公共文化参与的偏好和满意度的分析以及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偏好和需求的研究。

在公共文化参与的研究中,刘文俭(2010)认为公民个人参与意识和能力不足、社区文化和非政府组织发展不足、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民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刘文俭:《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行政论坛》2010年第3期。张小莉、邓佳斌(2015)立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参与面临参与主体分化、内容私性化、内涵简单化的式微困境。张小莉、邓佳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微与重构》,《求实》2015年第1期。颜玉凡、叶南客(2016)深入分析城市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弱参与的结构性因素,认为制度阻碍导致弱参与的固化,要从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上去破解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颜玉凡、叶南客:《城市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弱参与的场域结构性因素》,《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张良(2012)以宁波市鄞州区为分析对象,强调文化参与机制的制度供给,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和制度化平台引导民间资源。张良:《文化参与机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制度供给——以宁波市鄞州区为分析对象》,《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7期。

在对公共文化参与偏好的研究中,邓佳斌(2014)基于对市中心、城郊、集镇、村落四类社区的调研将其文化参与的现状、偏好、满意度进行了对比分析。邓佳斌:《城乡四类社区公共文化参与偏好的现状与思考——基于全国20省80市(州)的问卷分析》,《中国乡村发现》2014年第1期。吴理财(2014)提出文化需求具有群体性差异,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别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吴理财:《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区域、群体性差异研究——基于20省80县(区)的问卷调查》,《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8期。伍先福、陈攀(2015)分析了中小城市居民对公共休闲服务的类型偏好、费用偏好、频率偏好等,并总结了其偏好表达的方法和路径。伍先福、陈攀:《中小城市公共休闲服务需求偏好及其表达》,《商业经济》2015年第10期。邵小快(2011)运用经济学和社会美学分析框架,对个人偏好和群体偏好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进行了推演,并对当前的现状及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邵小快:《文化产品偏好的内生化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李军、徐志先(2013)对群众的基本、中级和高级文化需求层次进行了界定,并与现状相结合对我国公益文化事业提出了建议。李军、徐志先:《群众文化需求层次与国家公益文化事业建议对策》,《环渤海经济瞭望》2013年第9期。

二 城市社区居民的内容偏好

(一)城市社区居民文化参与场馆偏好

1.参与场地及频次的相关性因素

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受众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文化程度五个因素对社区居民参与场地及频次的影响。主要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站、公园、活动中心、文化休闲广场这八个场地为指标进行衡量。根据卡方检验P值大小来判断不同因素对参与场地及频次是否有影响,通常情况下,当P<0.01时,我们可以认为存在显著相关性,P值越小,相关性越显著。

如表1所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与这八个参与场地及频次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1,即显著相关。而性别除了与公园、活动中心、文化休闲广场的参与频次显著相关外,其他P值均大于0.01,所以相关性不显著。收入与参与公园频次检验P值为0.028,因此相关性不显著,与参与其他场地及频次相关性显著。

表1 参与场地及频次与五个因素的卡方检验P值

总体而言,参与场地及频次与职业、文化程度、年龄和收入均显著相关。

2.不同职业居民的场馆偏好分析

我们将各个群体中参与场馆频次三次及以上的人口视为对该场馆有偏好,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学生群体偏好公园和图书馆的人数居多,分别占39.30%和37.8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为3.50% 和2.90%;公务员群体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数居多,分别占49.70%和48.7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为5.10%和5.10%;教师或科研人员群体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占多数,分别为45.80%和45.6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为5.80%和4.50%;企业员工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数居多,分别占43.10%和37.4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都仅占1.90%;农民偏好文化休闲广场和公园的人数居多,分别为37.90%和33.7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占1.10%和0.60%;个体工商户群体偏好文化休闲广场和公园的人占多数,分别占31.90%和29.90%,偏好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人较少,都仅占2.10%;自由职业者中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居多,分别占45.20%和31.90%,偏好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人较少,分别占3.20%和3.10%。

表2 职业与场馆偏好的交叉对比

3.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的场馆偏好分析

如表3所示,小学及以下群体中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占多数,分别为53.20%和51.6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为3.90%和2.90%;中学、中专群体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居多,分别为39.20%和37.6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仅占2.20%和1.30%;研究生及以上群体中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占多数,分别为44.40%和43.1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占12.20%和11.10%。

表3 文化程度与场馆偏好的交叉对比

4.不同年龄居民的场馆偏好分析

如表4所示,17岁以下的群体中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居多,分别占44.80%和38.2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占3.80%和2.80%; 18~25岁的群体中偏好公园和图书馆的人居多,分别占37.00%和33.6%,偏好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人较少,分别占4.70% 和3.60%; 26~35岁的群体中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居多,分别占39.10%和34.5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占3.90% 和3.50%; 36~44岁的群体中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居多,分别占42.50%和36.7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占2.70% 和2.40%; 45~60岁的群体中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居多,分别占42.80%和45.6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占3.10% 和1.90%; 60岁以上群体中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居多,分别占60.80%和58.8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占4.30%和0.70%。

表4 年龄与场馆偏好的交叉对比

5.不同收入居民的场馆偏好分析

如表5所示,收入在1000元及以下群体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居多,分别占41.60%和36.9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为3.30%和2.70%;收入在1001~2000元群体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居多,分别占42.10%和37.9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为2.40%和1.90%;收入在2001~3000元群体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居多,分别占44.40%和43.1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为3.70%和3.10%;收入3001~5000元群体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居多,分别占42.50%和39.10%,偏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较少,分别为2.10%和1.50%;收入在5001~10000元群体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居多,分别占39.90%和35.10%,偏好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人较少,分别为4.20%和4.00%;收入在10001元及以上群体偏好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人居多,分别占42.60%和37.30%,偏好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人较少,分别为15.80%和12.10%。

表5 收入与场馆偏好的交叉对比

总体来看,社区居民对文化场馆的偏好具有相似性,不同职业、文化程度、年龄和性别的群体都对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的偏好明显,对博物馆、美术馆有偏好的人群较少。参与各场馆的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学生、高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老年群体和少年群体、初知群体和中等偏低收入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参与文化宫、公园和文化休闲广场进行文化活动。这与居民的职业、文化程度、年龄和收入有密切联系,比如学生、教师及科研人员群体中偏好图书馆的人较多,因为其学习、工作和科研有需求,所以形成了对图书馆的参与偏好。

(二)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内容偏好

1.参与文化活动主要内容的相关性因素

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受众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文化程度五个因素对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主要内容的影响。其中,主要以广场文化活动、棋牌娱乐、技能培训、科普宣传、群众文艺表演、文体竞赛、文化展览、读书看报、文博展品八个指标为参与内容进行衡量。根据卡方检验 P值的大小来判断不同因素对文化参与内容的影响。

如表6所示,在参与内容方面,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与广场文化活动、棋牌娱乐、群众文艺表演、文化展览的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1,说明这五个因素与这四类活动内容关联性显著。但性别与技能培训、科普宣传、文体竞赛、读书看报、文博展品的卡方检验 P 值都大于0.01,即性别与这五类参与内容均无显著关联;同理,年龄与科普宣传卡方检验P值为0.0165,大于0.01,即两者无显著关联;收入与技能培训卡方检验P值为0.056,即两者无显著关联。

表6 参与文化活动主要内容与五个因素的卡方检验P值

总体而言,参与内容与职业、文化程度两个因素关联性较为显著,其次是年龄和收入,最后是性别。

2.不同职业参与文化活动的内容偏好

如表7所示,学生群体中偏好读书看报和文化展览的人居多,分别占55.7%和31.1%,偏好群众文艺表演和科普宣传的人较少,分别为20.0%和19.5%;公务员中偏好读书看报和广场文化活动的人居多,分别为44.2%和40.1%,偏好技能培训和文体竞赛的人少,分别为21.7% 和19.0%;教师或科研人员中偏好读书看报和广场文化活动的人占多数,分别占55.9%和39.5%,偏好文博展品和技能培训的人少,分别为21.1%和19.5%;企业员工中偏好广场文化活动和读书看报的人居多,分别为45.2%和40.3%,偏好技能培训和文体竞赛的较少,分别为13.7% 和12.0%;农民中偏好广场文化活动和棋牌娱乐的人居多,分别为54.1%和41.8%,偏好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的较少,都仅为9.2%,偏好文博展品的最少,为8.6%;个体工商户中偏好广场文化活动和棋牌娱乐的人居多,分别为46.2%和44.0%,偏好文体竞赛和文博展品的人较少,均为8.6%;自由职业者中偏好广场文化活动和棋牌娱乐的人居多,分别为45.7%和38.4%,偏好文博展品和文体竞赛的较少,分别为12.5%和11.9%。

表7 职业与参与文化活动主要内容交叉对比

3.不同文化程度参与文化活动主要内容偏好

如表8所示,小学及以下群体中偏好广场文化活动和群众文艺表演的人居多,分别为53.3%和40.2%,偏好科普宣传和文化展览的人较少,分别为9.9%和8.1%;中学、中专群体中偏好广场文化活动和读书看报的人居多,分别为42.9%和40.5%,偏好文博展品和技能培训的人较少,分别为10.5%和11.9%;大专、本科群体中偏好读书看报和广场文化活动的人居多,分别为48.8%和38.0%,偏好技能培训和文体竞赛的人较少,分别为19.2%和19.1%;研究生及以上群体中偏好读书看报和文化展览的人居多,分别为53.4%和45.4%,偏好文体竞赛和棋牌娱乐的人较少,分别为21.8%和20.8%。

表8 文化程度与参与文化活动主要内容交叉对比

4.不同年龄参与文化活动主要内容偏好

如表9所示,17岁以下群体以偏好读书看报和广场文化活动的居民居多,分别为54.3%和28.4%,偏好群众文艺表演和文博展品的居民较少,分别为19.1%和16.0%; 18~25岁群体中以读书看报和棋牌娱乐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居多,分别为50.7%和34.0%,偏好科普宣传和文博展品的居民较少,分别为20.3%和20.0%; 26~35岁群体中偏好读书看报和广场文化活动的居民居多,分别为44.4%和40.3%,偏好文博展品和文体竞赛的居民较少,分别为17.4%和16.6%; 36~44岁群体中偏好广场文化活动和读书看报的居民居多,分别为47.0%和41.8%,偏好技能培训和文体竞赛的居民较少,分别为12.0%和11.2%; 45~60岁群体中偏好广场文化活动和棋牌娱乐的居民居多,分别为48.9%和40.7%,偏好文体竞赛和技能培训的居民较少,分别为13.2%和9.5%; 60岁以上群体中偏好广场文化活动和群众文艺表演的居民居多,分别为56.5%和43.5%,偏好技能培训和文体竞赛的人较少,分别为8.8%和8.4%。

表9 年龄与参与文化活动主要内容交叉对比

5.不同收入参与文化活动主要内容偏好

如表10所示,收入在1000元以下群体中偏好读书看报和广场文化活动的居民居多,分别占50.6%和31.7%,偏好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的居民较少,分别为17.0%和16.5%; 1001~2000元收入群体中偏好棋牌娱乐和广场文化活动的居民居多,分别占40.4%和39.6%,偏好文体竞赛和文博展品的居民较少,分别为16.4%和13.7%; 2001~3000元收入群体中偏好广场文化活动和棋牌娱乐的居民居多,分别为47.7%和37.6%,偏好技能培训和文博展品的居民较少,分别为13.4%和11.9%; 3001~5000元收入群体中偏好广场文化活动和读书看报的居民居多,分别为47.5%和44.3%,偏好文体竞赛和技能培训的居民较少,分别为15.3%和14.7%; 5001~10000元收入群体中偏好读书看报和广场文化活动的居民居多,分别为53.7%和36.6%,偏好技能培训和文体竞赛的居民较少,分别为16.9%和13.8%; 10001元以上的收入群体中偏好读书看报和棋牌娱乐的居民居多,分别占44.5%和37.3%,偏好文博展品和文体竞赛的居民较少,分别为22.7%和14.5%。

表10 收入与参与文化活动主要内容交叉对比

6.不同性别参与文化活动主要内容偏好

如表11所示,男性偏好读书看报和棋牌娱乐的居多,分别为45.2%和40.0%,偏好文体竞赛和文博展品的较少,分别为15.9%和15.1%;女性偏好广场文化活动和读书看报的居多,分别占44.3%和42.3%,偏好文体竞赛和技能培训的较少,分别为16.7%和15.0%。

表11 性别与参与文化活动主要内容交叉对比

总体来看,各类人群的偏好有趋同倾向,以偏好读书看报、广场文化活动的居多。但不同群体间也有明显的分化现象,中老年群体、农民群体、初知群体及中低收入群体更倾向于选择休闲娱乐类的文化活动,如广场文化活动、棋牌娱乐、群众文艺表演等;青年群体、学生群体、高知群体及较高收入群体更偏好选择教育欣赏类的文化活动,如技能培训、科普宣传、文化展览、文博展品等。

三 社区居民公共文化参与内容偏好的基本结论

(一)不同群体的社区居民对文化场所及文化类型的偏好和参与频次具有差异性

不同群体的社区居民选择参与文化场所的偏好不同,且各文化场所都出现了高参与群体与低参与群体明显分化的现象。从调研结果来看,参与场所及频次与参与人口的职业、文化程度、年龄、收入显著相关,群体对于文化场所的偏好和参与频次受其职业、文化程度、年龄、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公务员、教师及科研人员,因为其职业要求和学习的需要,参与图书馆的人数较多,而农民参与图书馆的人数较少,所以在维持高参与群体热情的同时要吸引更为广泛的群体参与具有挑战性。

群体文化内容偏好的分层次、多元化,单一的活动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偏好和需求,使得公共文化内容供给更加复杂化。公共文化内容缺乏个性,在同一产品的供给中也缺乏差异化供给,这也制约了群众的广泛参与,例如图书馆的馆藏都十分类似,主要是满足科研学习的需求,缺乏对不同群体需求的考虑。

(二)社区居民偏好休闲娱乐活动,公共文化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从调研结果来看,以读书看报、广场文化活动、棋牌娱乐为主要文化活动的居民较多,这些活动基于居民自身的兴趣,自主发展,且组织的频次较高。而群众文艺表演、文化展览等活动也存在广泛的偏好群体,比如中青年群体、学生、企业职工等,但这些活动无法通过自发组织展开,社区在对这类活动供给的频次上远不及自发型的文化活动,而像科普宣传、技能培训这类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开展频次较低。

在政府供给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存在供给产品质量不高、供给不对位的现象。在对公共文化参与环境的满意度调查中,公共文化供给质量不高成为主要的不满意因素,占到25%;其次是公共文化活动宣传较少或不足,占到23.24%;再次是公共文化场地、场馆的缺失,占到22.38%。说明虽然我们供给的总量大,但供给的质量不高,真正符合居民期待的文化活动和场地不足。

(三)参与频次普遍不高,文化参与意识较为淡薄

整体参与频次较低,文化参与意识较为淡薄。每月到各场馆3次以上的人数占比较小,文化场地的覆盖率和认知度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文化场地供给在农村社区和发展较为落后的社区中的缺乏,使得农民、初知群体等在参与方面缺乏热情,成为文化供给中的弱势群体。比如在图书馆参与频次调查中,选择本地没有图书馆及从未参与过的农民占到整个农民群体的近八成。

四 对策建议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进行评估,加大对优秀文化内容的扶持力度

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政府重视公共文化场馆设施等硬件资源的供给,却忽视了对内容和质量的追求,因而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建设。

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进行评估。通过第三方机构及专业人士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质量和供给形式进行评价,将内容质量不高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再创作、规模升级或者以新的内容来替换。

政府应加大对优秀文化内容的财政扶持。尤其是对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参与度较高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活动场馆进行专项扶持,以促进优秀文化内容的生产。对群众自发形成的优秀文化活动予以支持,让市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身份更为多样化,以激发群众对优秀文化内容的创造和参与热情。以贴近生活、内涵丰富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群体参与。

(二)建立文化内容需求表达的平台,深入了解各类群体的文化参与心理

文化内容供给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提供符合群众期待的文化内容,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意识的树立和对文化内容的参与。

建立文化内容需求表达平台。应以基层政府组织为主导,通过实际调查和网络社交平台等多种方式,了解群众对文化内容的真实需求。对群众的内容需求总结归纳并做出及时的反馈和回应,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

全面了解各类群体文化参与心理和参与需求,对文化内容受众的反应做出预测,把握其需求的动向。比如老年人的怀旧心理、学生的校园情怀等都可以演化为文化内容的素材。而文化参与度较低的农民群体的参与心理需要更多的关注,农民普遍务实的参与心理让其更倾向于免费电影、群众文艺表演这样的活动,因而在内容选择和供给方式上应以其生活实际作为考量,投其所好,逐步引导农民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参与。

(三)创新文化产品供给的路径,落实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供给政策

现阶段,我国基层的文化供给主要依赖社区和政府组织,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往往因为需求表达渠道的不畅通和信息反馈的滞后而导致文化内容供给跟不上居民需求。

因此需要创新政府、社区、企业、学校等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内容供给的路径,以丰富、创新文化的内容,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学校、艺术团体等主体举办有益的文化活动并推广到基层,同时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外包、特许经营、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各主体在场馆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和引导居民自发型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增强用户的体验感,以丰富、创新文化的内容和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撑公共文化内容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