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意经济:上海经济增长新动能
- 夏杰长 刘维刚 刘晓东
- 3956字
- 2020-08-29 02:25:32
四 城市比较和机制分析
(一)上海和北京比较分析
表2-3列出了2008~2011年上海市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首先,在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方面,北京市高于上海市。2008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便已经超过12%,而上海市仅为9.07%,到2011年才超过10%。其次,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方面,上海市要快于北京市。2008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346.40亿元,比上海多70.47亿元。2011年这一差距变为66.15亿元。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年间提升了近1个百分点,而北京市方面仅提高了0.13个百分点。当然,这也意味着北京市其他产业发展速度更快些。但结合绝对值差距的递减来看,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在绝对值和相对值方面的增长速度都快于北京市。
表2-3 2008~2011年上海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城市间比较
注:根据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和北京市《统计年鉴》整理。
由于缺乏北京市2012~2014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数据,故表2-3仅对比分析了2008~2011年上海市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情况。可以进一步通过总产值(总收入)比较上海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情况。图2-19描述了上海市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及增长率的情况,可以发现北京的增长率不太稳定,上海的增长率在2011年之前要低于北京,而在2012年实现了对北京的超越。在绝对值方面,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总收入要高于上海市,而且呈现扩大趋势。综合来讲,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要高于上海市,特别是文化信息服务业方面。
图2-19 2009~2014年北京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及增长率的情况
图2-20给出了总收入角度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构成。显而易见,北京市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的收入最高,达5380亿元,占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的39%。北京市统计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与上海市统计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进行了对比,发现文化信息与服务是北京创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会展、其他辅助服务的收入占比分别排在第二、三位。广告会展归于文化产品的辅助生产门类。基本来看,北京市和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有很大类似之处。
图2-20 2014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构成
(二)上海创意经济发展机制分析
通过对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增长速度及与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上海市创意经济已经成为上海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从“十一五”末的5499亿元和1673亿元,快速增长至2014年末的9054亿元和2833亿元。特别是在近几年全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和整体经济增长下行的不利情况下,2015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3020亿元,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12.1%。深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对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使用投入产出表可以研究产业间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以此反映经济体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最新的投入产出表是2012年国家统计局制定的,而上海的投入产出表所能查询的只是2007年的版本。另一方面,投入产出表中没有按照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类,只能间接通过服务业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能够反映文化创意产业的只有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而创意设计等占文化创意产业比重较大的产业并没有单独列出,因此使用投入产出表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意义有限。本节则在总结创意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相关研究基础上,从产业结构优势、人才和技术聚集优势、产业集聚规模效应、价值链延伸推动作用四个方面阐述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作用。
1.产业结构优势
文化创意产业又涉及广播电视电影、艺术业、文娱旅游、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多门类多行业,具有高渗透性、高增值性,以及高融合性。这些产业结构特征能够使其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产业发展的层面来看,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资源转化、价值提升、结构优化和市场扩张等路径。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及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相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资源、环境约束和资本的约束,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资本经营,为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通道和空间。价值提升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产业附加值提升和观念价值挖掘。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整合与分解产业价值链,注入文化要素,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观念价值。结构优化模式是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形成新产业、新产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理解为文化、科技和经济的融合发展,这种融合建立在为消费者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创意产品之上。
首先,上海市坚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不仅在第三产业中具有规模优势,而且具有质的优势。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02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85%,而第三产业占整个上海市GDP的67.8%。在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情况下,文化创意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又有质和量的双重推动效应。
其次,上海市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水平领先全国,同时与世界重要城市联系密切。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项目,旨在通过对成员城市促进当地文化发展的经验进行认可和交流,从而达到在全球化环境下倡导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目标。2010年,上海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截至2015年4月,上海的国际友好城市总数达到78个,其中与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项目的大多数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2.人才和创新驱动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根本措施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为本,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环保型和低消耗高产出特征的新兴产业,其有助于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创意阶层是创意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源泉。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创造力或者说创意力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而这种创造力主要源于创意阶层这一职业阶层的崛起。在创意阶层中,超级创意核心是关键组成部分,主要是由来自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构成,其工作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创意。
首先,人口规模大,人口质量高,上海市人才机制较为科学合理。至2014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27万人,北京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劳动就业人口方面,上海市大学专科人口占比19.6%、本科为20.8%、研究生为2.45%,其中专科劳动就业人口居全国第一,劳动就业人口中本科和研究生均居第二位,仅次于北京市;而全国这三类人才比重分别为9.3%、6.2% 和0.55%;北京为18.5%、29.5%、7.87%。可见上海市的人口数量和质量保障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此外,上海积分落户政策把人才工作单位和家庭生活发展相分离,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岗位与人才匹配。而北京市人才户口政策过去主要根据岗位而定,现在也在向上海学习实行积分落户政策。
其次,上海市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产业结构决定了创意阶层的层次和集中程度。上海市集中了70余所各层次高等院校,既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85”和“211”一流院校,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211”院校,也有虽未进入重点工程但仍具有较高社会声望的近30余所普通本科院校。此外,中科院科研院所、其他相关科研机构常驻上海。这一方面吸引了全国各地优秀青年人才到上海学习,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留住优秀青年人才在上海发展。另一方面优秀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这都是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3.产业集聚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大大提高知识溢出的效益并最终增强竞争优势。创意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创意产业链和多元文化生态系统。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呈现出城市聚焦化趋势,不同的创意产业区之间通过分工合作可以形成网络组织,实现集群发展。另外,通过创意集聚形成的群落,可以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表达机制,在公共设施、创意灵感和工作机会等各个层面对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优势条件。构成创意产业区的外部网络组织是保证其形成和发展的必备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和培训、研究机构、商业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因此,对创意场域的研究实际上等同于对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组织结构和内部动因的研究,创意场域与传统制造业集聚的区别在于,这种聚集不仅表现在空间层面,还广泛表现为功能、时间和文化的集聚。
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为创意城市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创意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创意城市的建设,反过来创意城市的发展又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霍尔提出创意城市概念,认为创意城市一般具备如下特点:拥有较为充裕的财富、人才易于集聚、社会比较开放以及意识形态环境较为宽松等。兰德里认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资本条件,创意城市才能够实现发展,而融合了文化资本的创意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陈伟雄总结创意城市建设的特点,认为创意城市的建立应该基于如下几个因素:市民素质、领导素质、人力资源及其发展机会的多样性、组织文化、地方认同、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以及网络动态关系。
上海市形成了系统有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至2016年1月,上海市共建设128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0家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基本覆盖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企业。上海市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从设立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到支持建设上海设计之都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意产业协会等,上海市为企业入驻产业园区、企业集聚提供了硬件和软件服务。这是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推动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