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背景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造成了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比如我国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灾害,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害,以及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根据民政部统计,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16.5亿元人民币;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人民币。同时,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最新研究显示,2010年成为20年来全球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年份,全世界有29.7万人因灾死亡。其中2010年年初的海地大地震造成22.25万人丧生,占当年全球死亡人数的2/3。而夏季发生在俄罗斯的森林大火被认为是年度第二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媒体援引的官方统计和保险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有55736人在这场罕见的大火中丧生。联合国减低灾害风险特别代表玛格丽特表示:“就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上看,2010年是二十年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年。”2010年发生的373起重大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创纪录的1090亿美元。这些灾害在给世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也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为尽可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而食品作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应急物流成为整个应急物流活动的重中之重。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致使宫城县、岩手县和福岛县等地遭受灾难性破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日本警察厅宣布,截至当地时间19日9时,已确认地震和海啸造成了7197人死亡、10905人失踪,数万栋房屋毁坏,还有数十万人在避难设施避难。灾区严重断气和断水,缺乏取暖用的煤油和御寒物品,食品严重短缺,直接导致死亡人数上升和灾情扩大。

突发事件中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迅速地开展应急物流活动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其中食品供应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食品应急物流是整个应急物流活动的重中之重。自然灾害中,在规定时限内克服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将应急食品保质保量地运抵需求点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正常情况下的食品运输研究主要考虑如何从食品自身特点出发,合理选择路径和运量,使得整个运输活动既按照要求完成运输任务,同时实现运输成本最低。而在自然灾害条件下的应急食品运输过程中,运输成本已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将应急食品及时、保质、保量的运抵需求点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作为阻碍应急食品运输任务实现的关键因素,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应急食品运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相对弱经济性,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忽略其运输成本。在确保应急食品能够及时、保质、保量的运抵需求点的前提下,也要考虑整个过程的运输成本问题。

据调研,近年来国内外若干典型大型突发事件中的食品应急供应及保障凸显的问题不少,第一是食品不能及时供应,导致许多受困群众因饥饿、缺水而冻坏或休克甚至死亡;第二是某些食品和水价格高昂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第三是某些食品在应急时缺乏监管且灾后的食品和水受到严重污染而存在安全隐患;第四是灾后食品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本研究旨在针对大型突发事件中食品物流的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应急机制进行研究,在保障食品及时供应、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大型突发事件中食品供应的人财物成本投入,将为建立科学、完整又适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应急物流安全体系及政府立法、行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