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决策参考(2012)
-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
- 1891字
- 2020-08-29 02:56:21
二 以扶持中小文化企业为重点,促进中小文化企业、骨干企业、个体文化生产协调发展
(一)以扶持中小文化企业为重点
中小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也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同时,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弱,信息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世界各国文化产业政策,都把扶持中小文化企业作为重点。应该鼓励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新”方向发展,形成有活力的企业群体。一是简化手续,支持个体创作者、文化工作室、民办非机构创办各种类型的中小文化企业。二是搭建中小文化企业融资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建设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文化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向中小企业的倾斜。三是降低准入门槛,鼓励中小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政府购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培育骨干企业
骨干企业往往体现了一个产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应采用政策,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一是打破区域和行业壁垒,鼓励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培育跨区域经营的大型文化企业。二是通过政府采购和支持承担重大项目等手段,在重点文化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或文化集团。三是拓展融资渠道,引导实力强、成长性好的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壮大企业经济实力。四是培育战略投资者,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产业项目推介展示会、投融资洽谈会等,引导其他行业的企业或机构投资文化产业。
(三)鼓励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促进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形成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多样化文化生产组织形式。一是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各类企业或企业集团,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集约化生产。二是鼓励以资本为纽带进行文化生产,引导文化内容密切的文化产业,采用合资合作、相互参股或收益分成等多种模式加强合作,实现产品生产或产品增值。三是支持弹性化生产组织发展,在演艺业、文化娱乐业等领域采用项目制生产模式,实行专业化服务与分工协作相结合。四是鼓励合同方式组织传统技艺、艺术品和工艺美术等生产,鼓励文化专业公司与文化机构、个人工作室等,采用定向委托、“公司+个体”等模式,实现个性化生产。
(四)鼓励企业集聚方式的多样化
促进企业从规模数量扩张到集约集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实施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公共服务,形成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文化产业集群。二是鼓励资源优势突出的西部民族地区,形成文化旅游、民族演艺和民族工艺品生产的特色文化产业群。三是建设特色文化产业集镇,命名一批文化产业特色街区、村镇,推动特色小企业聚集发展。四是依托文化节庆平台,建设融文化旅游、商贸、文化体验、展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景观或园区,培育专业性的关联企业群。
(五)延长产业链
一是定期编制和更新鼓励发展产业指导目录,促进产业升级和分工,引导产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推动不同文化行业的融合。二是支持企业加快新技术应用,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虚拟技术手段,推动同一文化产品多方式生产、多类型开发,形成系列化产品。三是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促进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多渠道延伸文化产业链。
(六)促进文化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促进不同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集约化水平。一是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网络媒体与纸质报刊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双向渗透与融合;二是支持与鼓励出版、音像、演艺、工艺美术品业等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七)强化品牌意识,培育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增强文化原创能力,强化品牌意识。一是实施优秀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完善传统工艺、技艺的认定保护机制,建立设计图签制度,保护创意设计知识产权,壮大文化品牌。二是建立健全品牌授权机制,扩大优秀品牌产品生产销售,实现文化品牌和规模经营价值增值。三是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将民族文化品牌的保护纳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范畴。四是建立文化品牌营销推广平台,采用项目补贴等经济手段,加快中国文化品牌的海外营销。
(八)提高文化产业就业率
文化产业在提供就业和创业方面有很大潜力,应努力发掘。一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努力开发新兴业态,创造就业机会;二是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延伸产业链,创造就业机会;三是鼓励大学生成立创作工作室、形象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品牌设计等各类创意和设计公司;二是鼓励成立咨询公司、数据统计、教育培训等各类文化服务公司;四是扶持地方特色工艺品和地方特色文化服务项目,扩大地方或农村就业;五是对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企业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