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亚区域合作与中日韩关系
- 李廷江 石源华
- 3051字
- 2020-08-29 02:58:26
一 建立东亚共同体面临的问题
东亚共同体构想最早是2001年1月时任日本首相小泉在访问新加坡期间代表日本政府正式提出的。2003年在东京举行的日本与东盟国家首脑会议期间,日本再次公开提出了东亚共同体设想。实际上,在日本提出“东亚共同体”的概念之前,20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曾提出过建立包括东盟和中日韩在内的“东亚经济集团”的理念。1999年菲律宾总统埃斯特拉达在东盟首脑会议开幕式上也曾提出建立“东亚共同市场、东亚单一货币和东亚共同体”的概念。后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东亚区域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蓬勃开展,东盟“10+1”(即东盟十国+中国)、东盟“10+3”(即东盟十国+中日韩三国)的合作模式已显雏形。东亚国家认识到他们有共同的合作需求,通过合作可以共同克服困难,寻求共同利益。日本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概念,只不过是进一步体现了东亚各国加强区域合作的需求和愿望。
应当说,东亚各国推动区域合作的紧密化乃至萌发建立“东亚共同体”的设想主要来源于欧洲共同体或者欧洲联盟的合作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历经“欧洲煤钢联营(ECSC, 1952年)→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1958年)→关税同盟(1968年)→完成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1992年)→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统一货币诞生(1999年)”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成立了欧洲联盟(EU)。当然,未来东亚联合的历程不可能完全照搬欧盟的经验,因为东亚的现实状况和历史条件与欧洲有很大的不同。当年西欧国家之所以走上联合和一体化道路的原因就在于,西欧国家从刚一开始联合就具有同样的基督教宗教文化背景和自由民主主义的传统。另外,还有一个政治上的共同因素,那就是冷战的国际环境造就和推进了欧洲的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不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被笼罩在美苏两极对抗的“阴影”下。“可以说外部严峻的局势发展环境成为一种强大压力,逼迫西欧国家唯有联合才能生存和复兴。”而东亚国家之间的历史、种族、宗教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和欧洲无法相提并论,再加上当前东亚也不存在一种外部环境的推动力量,从而能迫使东亚各国产生联合的紧迫感。
由于东亚各国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背景有较大差异,因此毫无疑问,建立“东亚共同体”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东亚,冷战遗留的美日、美韩两个军事同盟依然存在,遏制与防范等冷战思维仍有市场;朝核问题的解决也一再拖延;各国之间还存在岛屿之争以及海洋权益争端等矛盾和纠纷,例如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朝韩之间的西海海域分界线的划分问题、日韩“独(竹)岛”之争、中日“钓鱼岛”争端以及南海有关岛屿的争议等。这些因素都给东亚各国共同认知感的提高以及东亚共同体的建立带来了障碍。
另外一个问题是,“东亚共同体”的概念是由日本率先正式提出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继小泉之后再次提出“东亚共同体”的概念,一方面是基于他个人长期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日本民主党新政府在国际上造势。雄心勃勃的日本民主党新政府上台后,要走出战后日本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美国的“畸形历史”,让日本成为普通国家,赢得东亚国家的尊重,不仅要对过去日本曾经侵略东亚的历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说服中国、朝鲜、韩国及东盟国家,而且要寻找如何改变战后支配日本的最重要架构——美日同盟(或者说“美日安保条约”)。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其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逐渐倾向于欧美。“脱亚入欧”和“脱亚入美”战略使日本在许多问题上与亚洲国家保持了距离,而与欧美国家站在了“同一条战壕里”。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东亚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主角,尤其是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格局,这使日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亚洲政策。倘若日本继续将自己隔离于亚洲的蓬勃发展之外,那么毫无疑问日本将失去许多极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日本提出了将韩国、中国、日本三国打造为东亚共同体,然后再向亚洲国家扩大的构想。然而,日本要做到“脱美入亚”,摆脱美国的“保护伞”,融入亚洲社会,实际上是不容易的。一方面,时至今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仍在否认并美化过去侵略东亚的历史,从而使东亚国家仍然对日本保持着警惕,这给“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日本与美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强烈的依赖,使日本无法脱离美国的“掣肘”,无法按日本自己的意愿投入“东亚共同体”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促进了东亚的三个主要国家——中国、日本、韩国的联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已举行了两次会晤,共同商讨合作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增长和推进东亚一体化、维护本地区和国际局势的稳定。据统计,中日韩三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GDP的17%, 三国拥有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资本、技术,还有广阔的市场,加强区域合作就能取长补短,发挥更大效益,并推动整个东亚区域更快的发展。然而,由于中日韩三国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一些双边问题,例如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海洋权益的争端等;日韩之间也有历史和岛屿之争尚未解决,三国之间的互信度还比较低,以至于“加快三国经济融合”这一条至今仍困难重重。例如中日韩建立FTA(自由贸易区)的努力一直进展不大。在2002年11月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上,当时任中国总理的朱镕基首次提出签署三国FTA后,三国就开始讨论该问题,但此后一直没有取得实际性进展,其原因就是三国彼此间的利益难以协调。经济融合是未来区域一体化或者说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基础。如果中日韩建立FTA尚且要花数年或数十年的时间,那么东亚共同体的建立将更遥遥无期,很可能仅仅是一种理想的追求。
还有,东亚共同体应包括哪些国家?它的范围究竟该多大?各国对此分歧较大。尤其是对美国等东亚区域外的国家是否能加入,各国观点不一。有的国家认为东亚共同体是区域性的共同体,其范围只包括区域内的国家,美国等东亚区域外的国家不宜加入。也有的国家则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东亚共同体应呈现其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不应将美国等东亚区域外的国家“拒之门外”。由于目前东亚共同体仅处于讨论和酝酿的阶段,各国议论纷纷也在所难免。
如今,东亚国家在经济上与美国已密不可分。“东亚经济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运转的”。大多数的东亚国家均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以及最主要的最终产品消费国,美国始终是东亚各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这种经济上联系的紧密性使东亚在现阶段很难完全撇开美国而独立思考自身的事务。而美国也不会放弃东亚,不仅在政治安全方面,而且在经济利益方面。东亚诸国不仅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公债拥有者。以2007年为例,美国与东亚的贸易额约为9600亿美元,约占美对外贸易总额的24%。据专家估算,美国在亚洲市场的份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30万个与出口相关的就业机会。2009年10月14日,到中国访问的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表示,亚洲任何涉及安全、经济、商业的重要机制,都不应该将美国抛置在外。近年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包括“10+1”(东盟+中国)、“10+3”(东盟+中日韩三国)的推进,以及东亚共同体讨论的兴起,美国对此持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美国希望东亚经济繁荣从而能振兴其处于下滑的国内经济;另一方面美国又对其无法主宰的东亚一体化进程抱有无奈和警惕。面对东亚各国加强区域内自主合作意愿的持续增强以及中日两国对东亚一体化进程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尤其是建设“东亚共同体”这一目标的提出,引发了美国对东亚一体化发展方向及其结果的疑虑。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一旦东亚共同体真正建立,美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很可能将受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