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东亚开放性地区主义的特点

东亚地区在人口、军事力量、政治和经济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些多样化特点和多种经济政治机制并存的现状,使这一地区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区经济和政治管理机制。东亚开放性地区主义,没有严格的制度化原则,其发展以推进东亚的经济整合为核心。从而,在地区主义发展上体现出灵活性、层次性、多样性的开放性特点。

(一)灵活性

与其他地区推进的地区主义发展相比,东亚的地区主义发展表现出相当大的柔性,也即灵活性。由于东亚国家的多样性,在推进东亚地区整合上存在很大难度,必须寻找一种“开放的、具有包容力的组织,以足够的柔韧包容东亚现存的各种分歧”India's External Affairs Minister Shri Pranab Mukherjee, India's Foreign Policy Toda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June 06, 2008.。针对这种现实,东亚要实现地区整合、发展地区主义,必须找出东亚各国的共同利益。如东盟的建立源于东南亚各国避免遭受冷战期间大国政治的控制和大国对峙的影响。虽然拒绝大国加入是东盟的一个原则,但到冷战结束后,东盟也开始致力于与大国的合作。就东盟的成立宗旨而言,其内容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宽泛,如经济合作、地区和平、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教育、环境、地区研究等各个方面。就东盟组织的扩大而言,东盟对于成员国的资格要求,也不像欧盟对成员国那样要求甚严。凡是致力于东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东南亚国家不论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都可以加入。在1967年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三个国家基础上,印度尼西亚、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又纷纷加入,截至2000年底,东盟十国建成。就组织结构而言,东盟也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如除官方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常务委员会、经济部长会议、其他部长会议之外,还设有专门的委员会应对专门的问题。此外,还设有民间和半官方机构,如工商联合会、石油理事会、新闻工作者联合会等。活动方式、议题内容则更加灵活,正式、非正式、官方、半官方及非官方交叉进行。东亚地区主义的这种灵活性既有优势,又有缺陷。其优势在于,包容力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而缺陷在于灵活性导致组织效率低下,如东盟对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滞后反应及应对低效,使得东亚各国深受金融危机的冲击。

(二)层次性

冷战后,区域一体化浪潮发展迅猛,这促使东亚各国寻求地区合作以应对来自欧洲、北美区域一体化的挑战。于是,各种对话、论坛等合作形式纷纷出现。尽管合作机制没有欧盟那样成熟,但针对于亚洲相对分散的境况,东盟已经是一个成形的地区合作机制。在冷战期间,东盟成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受大国政治的挤压和影响,仅仅是东南亚小国的联合倡议,其会议形式非常松散,而影响力甚微。但冷战结束后,东盟十国在推进东亚地区主义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冷战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中日韩也不得不向东盟靠拢。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清晰的层次性。第一,东盟十国为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基础。第二,在东亚地区内,东盟发展与中日韩的关系。1997年12月,东盟与中、日、韩分别建立“10+1”“10+3”对话机制。这些机制的成立证明了东盟作为小国集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第三,在区域层次上,接受其他地区大国的积极参与。东盟还邀请了致力于推进东亚合作的国家作为观察国。1994年7月东盟倡导成立东盟地区论坛(ARF),成员包括东盟九国、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柬埔寨、印度、蒙古和欧盟,与会各方主要就共同关心的亚太地区政治和安全问题交换意见。第四,在全球层次上,东盟于1994年10月倡议召开亚欧会议(ASEM),先后于1996年3月在泰国曼谷,1998年3月在英国伦敦举行了两次领导人会议,来自亚洲的东盟九国、中、日、韩和欧盟以及欧盟委员会的领导人齐聚一堂,就促进政治对话、加强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1999年9月,在东盟的倡议下,东亚——拉美合作论坛(FEALAC)成立。2005年,正式更名为东亚峰会的东盟又将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纳入其中。“10+6”模式的逐渐成形意味着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在东亚地区合作的深化过程中有了新的内涵,即开放东亚合作的空间较之以前有了更加宽广的视野。秦治来:《准确理解地区主义的“开放性”——以东亚地区合作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2期。可见,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东盟十国为核心,外加中日韩三个发展较快的经济体,并与欧洲、拉美进行地区间合作的局面。这种以东盟十国为核心的地区主义发展表现出由地区内向世界其他地区辐射的层次性。

(三)多样性

东亚开放性地区主义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与西欧的历史认同、文化及政治经济制度较为一致的情况相比,东亚成员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表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东亚各国的形成及历史发展过程,而且还体现在现代化程度及政治经济制度的较大差异。国家主权问题、意识形态对立和边界纠纷等相互关联的问题,在东亚地区这些国家之间几乎普遍存在。因此,在东亚地区,共同市场水平上的深化整合或者更高、更完全的经济整合将深受这些多样性的阻碍或影响。第二,合作形式的多样性。地区成员国相互之间、东盟组织与各个国家之间都存在合作。合作形式的多样性使得东盟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当中日关系紧张时,东盟通过“10+3”施加影响,加以调节。就连游离于国际体制之外的朝鲜,在东盟的促动下,2000年首次加入东盟地区论坛。朝鲜核危机爆发后,东盟通过ARF调节美朝关系。2008年7月,朝鲜和东盟签订了《军事合作条约》(Treaty of Armity and Cooperation, TAC)“ASEAN Regional Forum: North Korea Signs ASEAN Non-aggression Pact”, AseanAffairs. com, July 25, 2008, http://www.aseanaffairs.com/page/n_korea_signs_asean_non-aggression_pact.。第三,合作内容的多样性。东亚地区主义虽然以推进地区经济合作为主要着力点,但合作内容却涉及政治协商、地区安全、贸易、环境、能源、社会文化、教育、缉毒、疾病控制及民生等各个方面。因此可见,东亚地区主义的多样性既是历史多样性的延续,也是推进地区合作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