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李捷 尹韵公 夏春涛
- 12613字
- 2020-08-29 03:00:10
第一篇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上)
一 论当前关系我国发展大局的十个重大理论与现实关系问题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的决定性阶段,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力量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其中贯穿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力量、命运、前途的生死博弈。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私化”图谋,力图通过推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人们思想混乱,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从国内看,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另一方面又面临一系列需要破解的发展中的难题和前进中的矛盾。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必然反映到思想领域,致使意识形态情况极其复杂,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并配合西方舆论攻势,鼓吹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利用“西方民主”“天赋人权”“普世价值”等资产阶级思想武器,企图把社会主义中国引向西方所希望的歪路、邪路上去。当然也有否定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主张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的错误思潮。复杂的思想斗争必然反映到党内,面对当前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存在着一系列的争论和不同看法。全党必须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否则势必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全党,特别是高中级干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基础上,对这些重大问题给予科学回答,以明确是非,确定方向,统一思想。笔者把当前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归纳为十大关系问题。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逐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是我们党总结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苏东失败的深刻教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根据中国具体国情特点而提出来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基本路线是管方向、管根本的政治路线,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与否。要完整、准确、系统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实用主义地、片面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在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邓小平同志指出,“要继续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党的十三大概括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不对?两个基本点,即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不是错了?”“我们没有错。”“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都不变。”在南方谈话中,他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键是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如果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那我们就不是社会主义了。不搞社会主义,既不能救中国,也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同志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是个要害。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大胆的改革、大胆的开放、大胆的创新,我们国家也不可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的今天。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稍有偏差,就会出现错误,直至带来重大危害。1989年政治风波就是一记警醒。邓小平同志强调:“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特区搞建设,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之路。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讲改革开放,就会走到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
第二,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改革创新社会主义体制的关系问题
这里讲的制度是指国家根本的、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制度决定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定我们国家性质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制度。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制度就是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所讲的国体问题。服务于制度并从制度衍生出来的具体形式,就是体制,政治体制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讲的政体问题。制度、国体是管根本性质、基本方向的。制度决定体制,国体决定政体。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形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体制、政体也有相对独立性,有一定的中性。譬如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也可以与私有制相结合,它是手段,不决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质。资本主义政体,有君主立宪制,也有总统立宪制,但不论是女王、是总统,还是首相,都是体制问题,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是由制度决定的,并服务于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体制问题。体制对制度有反作用,政体对国体也有反作用。适当的体制可以发挥制度本身的优越性,但体制如果不合适,制度的优越性也就发挥不出来。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实行的是僵化封闭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体制不适当,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被束缚住了。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党最成功的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党改革开放30多年做成功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要改革创新经济体制,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好市场经济积极的一面,当然也要特别注意防止市场经济消极的一面,用社会主义制度来制约和控制市场经济消极的一面,使我们的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制度优越性。如果把制度与体制割裂开来,只讲社会主义制度,忽略体制的改革创新,又会走到过去的老路上去,社会主义优越性就发挥不出来;如果不坚持、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的消极面就会扩大,就会走到两极分化的邪路上去。
第三,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
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都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是消灭剥削,而不是什么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点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经历过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历史阶段,严重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资产阶级财富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是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阶级对立严重,工人运动风起云涌,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反抗斗争把资本主义几乎置于崩溃的境地。不能说剥削阶级社会不发展生产力,但它在发展生产力进程中制造了两极分化和阶级剥削,最终导致生产力的大破坏。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总结历史教训,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不至于激起劳动阶级的反抗和斗争,采取一系列局部改良的办法注意缓解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当然,资本主义内在基本矛盾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是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是生产和分配的关系问题的体现。生产决定分配,但是分配反过来也会影响生产。生产是生产力,分配是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但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如果解决不好分配问题,公平出了问题,生产关系出了问题,也会影响生产力发展,就谈不上效率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根本目的,而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利润,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就满足不了人民需要,生产是根本任务。然而,生产出东西来,如何满足人民需要,就需要经过分配这个环节,多少用于生产和再生产,多少用于消费,消费品在人民之间如何分配,这又是一个关键问题。分配解决不好,两极分化,反过来,又会破坏生产力,破坏社会发展。这就产生了如何处理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即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过去我们在分配问题上走了弯路,搞平均主义“大锅饭”,发挥不了人民的积极性,但旧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是我们要反对、要改变的。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很多矛盾跟分配出了问题有极大关系。邓小平同志认为,如果两极分化,我们就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要失败,国家就要出乱子。邓小平同志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利用一切手段,利用一切方案,突出地解决好共同富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两个不可分割、不可舍一的战略选项。
第四,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态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来讲,是个根本性的东西。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所有制问题,是生产关系的根本问题,是决定一个国家性质和走向的最重要的东西。丢了为主体的公有制这个根本,就不是社会主义了,我们国家就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会走到误党误国的道路上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分配问题。所有制决定分配,解决当前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不能仅仅就分配讲分配,只在收入分配上做文章,还要从所有制问题、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上通盘考虑,统筹解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避免两极分化、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涉及巩固和发展国有企业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问题。要不要巩固和发展国有企业,是一个对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态度问题。否定国有企业,就是否定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有些人认为公有制无法与市场经济结合,中国国有企业应该私有化,只有“国退民进”,中国才能发展。这是来自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也是西方资本主义所希望发生的事情。如果真这样做了,我们就真的成了西方的附属国,走了资本主义道路了。当然,这不等于否认国有企业有缺陷,不改革了。国有企业本身存在一些弊端,不断地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兴利除弊,把国有企业办得更好,是完全必要的。对国有企业,既要坚持发展国企,同时也要不断改革创新,改掉它的缺点,让它不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没有了,公有制为主体也就不存在了,社会主义就不存在了。
发展非公经济,这是由今天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一切社会资本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需要发展私营企业等一切非公经济。但是,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本身还有一个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引导和管理的问题,还有一个宏观调控问题。非公有制企业也有弊端,如它受市场利润驱动而造成的自发倾向是会带来许多消极因素的。对非公企业要引导它、管理它、调控它,发挥它积极的一面,引导、管理、限制它消极的一面。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有一个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向问题。在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怎样认识和对待农村集体经济问题,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大问题。我国农村现行的体制是集体经济条件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是国家和集体的,这是大前提,这是统的方面。把土地承包给个人,长期保持不变,由农民家庭经营,这是分的方面。我国农村现行体制就是统分结合的体制。“统”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方面、农村集体经济方面,“分”体现了农民土地个人承包经营的体制方面。农村现行体制是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相一致的,可以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这种体制的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农民个人的生产积极性。过去在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旧体制条件下,农民不自由,生产力被束缚、限制住了,积极性发挥不出来,所以才有安徽小岗村农民的联合签名,迈出土地承包的第一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打破了农村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死的体制,真正让农民得到解放,让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1982年农村改革,笔者到贵州农村调研,住在土家族农民家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住半个月。当地农民说,现在自由了,想种地就种地,想养鸡就养鸡,没有管死,农民个人有了积极性。这是农村经济体制“分”的层次,也是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层次。当然农村经济体制还有个“统”的层次,就是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生产资料,其中首先是土地,进行合作和协同生产、交换等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我们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就要维护和加大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注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持其在农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在我国农村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也是党的农村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把农村集体经济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农村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差别,才能真正在农村建成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我们党在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的凝聚力才能得到增强。党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联系农民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人主张农村实行土地私有化,彻底分光,取消集体经济,其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农业下一步的发展,必须实行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机械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要用工业的办法来生产,形成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的农业,真正办成现代化大农业,这是中国农业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出路。现在土地让个体承包,不成规模,不能统一进行大面积机械化、工业化耕种。以家庭为单位独立生产经营,能力不足,势单力薄,形不成社会化生产力。马克思认为,必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为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现在我国许多地方出现农业合作社或合伙、股份农业公司一类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几家、几十家联合在一起,共同经营。这样做,不仅提高了个体生产力,而且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协作扩大了,管理水平提高了,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创造了新型的、集体协助的农村生产力,给出了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走向。据统计,2011年全国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新型专业合作社数量超过52.17万家,实有入社农户4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6.4%以上。2011年底,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804户,带动了43.9万农户。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必须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我国人多地少,区域和城乡差异大,农业规模不能太大,只能适度规模、集约发展;我国农业落后,必须在适度规模、集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机械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同志“两个飞跃”的思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第一次飞跃”,就是把过去土地集中经营转到农户家庭经营,冲破了“一大二公”旧体制的束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历史性和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变革。但是,“第一次飞跃”并未从根本上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三农”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农业现代化远未实现。面对农业发展的方向问题,邓小平同志“第二次飞跃”的思想就是把适度规模经营与发展集体经济结合起来,走农业集约化、集体化、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必须有集体经济的“第二次飞跃”。这就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第二次集体经济的飞跃。这一次飞跃,不是回归到原来“一大二公”的状况,去走回头路。而是否定之否定,在否定原来旧体制的基础上,做出肯定,按照自愿自觉的原则,建立适应当今农村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农业合作组织。只有这样,我国“三农”问题才能彻底解决,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否则无法从根本上最终遏制农村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无法解决农村落后城市的状况。当然,农村集体经济的第二次飞跃需要逐步推进,不能搞行政命令式的,不能操之过急。从多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看,迫切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在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筹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
第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与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标志着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主要矛盾转变为不断增长的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生产和需要、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阶级斗争不是根本任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就是恢复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路线。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所以成功,正在于这个根本转变,这就是拨乱反正。但是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要不要承认一定范围内的阶级、阶级斗争?怎么看待当前的阶级、阶层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动向?既不能再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的路线和实践上去,也不能忽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范围内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也不能不对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加以管理。我认为,在我国目前社会阶段,阶级对立、阶级剥削不存在了,但不能否认阶级和阶级差别;不能认为阶级矛盾没有了,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没有了,剥削现象没有了,两极分化自然产生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有阶级存在的,也是有一定范围阶级斗争存在的。比如说,不能说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大阶级不存在了。我们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如果工人阶级不存在了,那么我们这个党还有必要的存在吗?消灭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其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说到底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差别。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是消灭了阶级对阶级的整体剥削,消灭了阶级对阶级的整体对立,消灭了阶级对阶级的整体矛盾的社会阶级,但是还是有阶级差别,有阶级矛盾,甚至有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存在的。要正确认识、分析和处理好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再认识。目前关于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党的八大提出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提时具体表述有所变化,但实质没变。从那时到现在50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也30年过去了,世情、国情发生了深刻重大变化,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迈上了新的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日益融入世界统一市场,国内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和特点,如何进一步深化对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已经提到全党面前。
第六,实现人民民主与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关系问题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谓人民民主,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让最大多数人享有最广泛的民主权利。然而为了保证人民民主,就必须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民主与专政是不可分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领导宏观经济发展的职能,还有对外防止侵略、对内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任何剥削阶级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都不会放弃专政职能。毛泽东同志指出,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是把实行最广泛的民主与对少数人的专政结合起来。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邓小平同志指出:“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在讲民主的同时,要讲专政,不能只讲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专政是保卫民主的。但民主是一个过程,是具体的、历史的。工人阶级政党公开讲工人阶级主张的民主,不是全人类的民主,而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是对少数人专政。资产阶级鼓吹自己的民主是普世的、全民的,实际上任何资产阶级民主都是有限的、少数人的民主。当然,在保证少数人民主的同时,它也会有限度地扩大对其他公民的民主。但这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少数人民主的本质。
第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一切精神都来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但是物质和精神又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转化。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可以反作用于物质,反过来还能转变成物质。“文革”之前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在指导思想上,曾一度过分强调精神的力量,主观唯心主义冒头了。“大跃进”有句口号,叫“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想不到,就怕办不到”,过分夸大精神的能动力量,强调过头了。“四人帮”大批“唯生产力论”,大搞主观唯心主义,反对抓生产,反对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党强调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今天,对精神的反作用,文化、理论、思想、道德的力量是不是有所忽视,值得我们深思。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一定要给社会注入精神的力量。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精神的追求、道德的追求、价值的追求和信仰的追求,这个社会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希望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解决理想、信念和道德问题,是完全必要的。理论问题是解决信仰问题的根本。今天,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我们党是执政党,教育群众也是我们党的责任。一方面要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群众有先进的,有中间的,也有落后的。我们党的群众工作原则是既不能搞命令主义,当群众先生,又不能搞尾巴主义,落后于群众。我们一定要贯彻群众路线,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但又不能搞民粹主义,一切顺着落后群众的意见,对落后群众要敢于教育,敢于坚持原则。特别是在强调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对群众进行理想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要教育群众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要注意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高度重视校园里、课堂上、社会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第八,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
今天为什么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面对着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和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协调,需要我们解决。正因为有矛盾,才要和谐,正因为要和谐,才要解决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现实世界是充满矛盾,充满辩证法的,矛盾的客观存在,是一切事物包括人类社会的本来面貌。面对今天错综复杂的矛盾局面,我们一定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诸多社会矛盾。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核心和实质是什么呢?列宁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观点即矛盾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什么是对立?对立就是矛盾;什么是统一?统一就是和谐。对立统一,就是在矛盾的化解中求得和谐。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世界,就是世界观;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解决现实矛盾,就是方法论。毛泽东同志是正确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典范。在中国革命和战争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著述了《矛盾论》,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得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赢得了人民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著述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光辉的经典著作。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深刻理解这两部著作的精神实质,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解决现实矛盾。在这两部著作中,毛泽东同志把对立统一思想概括为三个重要的观点:第一,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第二,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和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第三,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即矛盾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诸多社会矛盾。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存在有还是没有矛盾的问题;也不存在好矛盾坏矛盾的问题,因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所谓有矛盾无矛盾,也无所谓好矛盾坏矛盾。矛盾不解决是坏事,矛盾解决了是好事。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就是在不断地解决矛盾中发展的。所谓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要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统一、求得和谐、求得前进。
一定要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我国长期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在特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突出地、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出来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要正确区别和处理一定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对少数阶级斗争事件,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们的状况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软弱无力、不问不管。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现阶段人际关系上的主要矛盾,是政治生活的主题。正反经验表明,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就和谐,事业就发展;否则,社会就动荡,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受挫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不要人民内部的正常的批评与教育,不是一味地妥协、让步、买好。从哲学上讲,批评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斗争,斗争的哲学含义不是负面的。在人民内部,对错误的言行,我们要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教育达到新的团结。不敢于对不良倾向、错误倾向展开鲜明的斗争,不是我们党所主张的。
第九,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问题
我们党有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远大理想,是我们党的政治信仰所在。我们党也有当前目标和最低纲领,就是要建设文明、富强、民主、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远大理想与当前目标是统一的。没有远大理想,当前目标就没有方向和动力;没有当前目标,远大理想又是空的。远大理想不是空的,要首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一步一步达到最高理想。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哪一个都不能少。只有最低纲领而没有最高纲领,只有共同理想而没有远大理想,人的行动就成为断了线的风筝,没有方向。但是只有远大理想没有共同理想,只有最高纲领而没有最低纲领,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也不能实现。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理论的彻底,只有理论彻底,理想信念才坚定。当前,我们党内、干部队伍内部弥漫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根子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有的人理想缺失、信念丧失、信仰丢弃,根本原因在于理论上动摇,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信仰党的理论。只有理论的彻底,只有理论的自信,才能有信仰、理想的坚定。加强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是党的根本建设。
第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构建和平良好的外部国际环境的关系问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是由复杂的国际环境所决定的,是由国际斗争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前途、两条道路的斗争所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要在处理国际问题上,坚持原则,该斗争就斗争,目的是为了维护正义与公平,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总的对外方针:一是和平发展。对外不当头,不称霸,不当超级大国,不欺负干涉别人。二是要敢于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对外主张不能武力干涉他国内政,反对一切借“人权”“民主”之名侵略他国、干涉他国,要敢于理直气壮地坚持这个原则。有我利益要坚持,无我利益也要坚持,不能给人以口实。在领土与主权问题上,要坚持原则,反对任何国家侵占我国领土主权,要敢于不畏强暴,主张正义。这就是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独立自主最重要的就是在国际斗争中坚持原则,坚持正义。比如说,反对一切外国军事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这就是原则。当然,也要讲两手策略,还得讲在一定条件下的韬光养晦,讲灵活的斗争策略。要通过灵活的策略,通过和平外交,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