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如何进行学术创新?

如何进行学术创新,没有公认的看法。笔者认为,学术创新一般必须经过如下几个过程。

(一)熟悉过程

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创新。要创新首先必须熟悉有关研究情况和相关理论,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首先是国内的,然后是国外的。首先是本学科的相关理论,其次是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无论是现代学者抑或是古代学者的有关论著,都必须熟悉。只有在了解该项研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创新。熟悉该项研究的情况,才有可能了解该项研究的程度,才能发现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港台地区的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曾两次讨论过社会科学中国化问题,并出版了专集。杨国枢和文崇一两位教授在其主编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序言中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化”的重要性,并认为要实现“中国化”必须首先熟悉西方的研究情况:“只有先 ‘进入’ 西方及行为科学研究者所已开拓的园地,方会了解其限制与优点,才能 ‘出来’ 加以中国化。一开始就停伫在世界学术门外而拒绝进入的人,是没有能力谈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中国化的。”杨国枢、文崇一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序言”,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1。并指出:“我国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已有相当的基础,理应超越吸收与模仿的学习阶段,迈入自我创新的时期,以使我国的社会及行为科学不仅具有世界的通性,且也具有中国的特性。简而言之,就是要使社会及行为科学的研究都能 ‘中国化’。”杨国枢、文崇一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序言”,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1。

(二)发现问题过程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创新,要有所创新就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敏锐地发现、准确地抓住和及时地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也就是说,在熟悉有关研究过程中,目光要敏锐,反应要灵敏,对一切都要持怀疑态度,有怀疑才有可能发现问题。苹果落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牛顿发现其中奥秘,于是发现万有引力原理。烧开水时开水冲开壶盖,这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瓦特寻找其原理,发明蒸汽机。

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1)通过熟悉本学科的研究情况而发现问题。例如,在本学科或本学科某一领域中,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在已解决的问题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补充或修正?当前学术界有较大争议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争论的焦点在哪里?主流的意见是什么?占上风的意见有何不足?相反的意见有何可取之处?(2)通过读书发现问题,在读书过程中,以怀疑的态度了解该著作在观点上是否能站得住,证据是否充足,是否有不完备、不深入之处,等等。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曾指出:“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朱子语类·学五·读书法》。(3)通过学术交流发现新问题,学术交流形式多样,可与同行交流,也可与其他学科的人交流。通过交流往往会获得启发,引起联想,或发现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新问题,或使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明确化和深入化。交流,也可能使自己认识到原先的想法或假设是错误的,应该放弃,从而使自己避免徒劳无功或误入歧途。(4)在田野调查研究中发现新问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那么快,而西部地区很慢,为什么差距越拉越大,其原因是什么。笔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调查,发现西部地区引进外资、技术、人才很困难,他们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内部改革,是内源性变迁为主、外源性变迁为辅的变迁模式,而东部地区主要是靠大量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发展起来的,是以外源性变迁为主、内源性变迁为辅的变迁模式。何星亮:《从人类学观点看中国西部的发展》, 《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5)通过比较发现新问题,例如,甘肃境内的裕固族在20世纪50年代前保留类似永宁纳西族阿注婚的帐房戴头婚,也就是男为娶、女不嫁,男子到女子家同居的婚姻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帐房戴头婚是本民族原始时代母系制的残余。然而,裕固族与维吾尔族同源于古代回鹘人,与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等民族同属突厥语族,在来源上具有亲缘关系,而古代回鹘人和近现代突厥语诸族均无这种婚姻习俗,因此笔者推测这种婚姻习俗不是本民族固有的,而是后来形成的。2000年,笔者让硕士研究生姚力去调查研究这一问题。通过调查,证明了我的假设,姚力写出其硕士学位论文《裕固族帐房戴头婚研究》。(6)因掌握新材料而发现旧的理论和观点有问题,特别是在考古学、历史学方面,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有关事例很多。(7)为开拓新的领域而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尤其是多学科之间的“空白区”是可以大力开发的领域,如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

(三)批判的过程

批判过程是创新过程的第二阶段,发现问题之后,必须进行批判,才能使学术界同行认识到某种理论和方法有问题或有缺陷。批判精神是学术研究应有的基本精神,学术研究没有批判就不可能发展。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科学上危害最大的莫过于舍弃批判的态度,代之以轻信佐证不足的假说。”〔英〕W. I. 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陈捷译,科学出版社,1979,第115页。只有敢于向权威挑战,在批判前人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的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都是在批判前人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美国历史学派和德奥传播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在怀疑和批判进化学派的基础上产生的,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是在批判进化论和传播论基础上形成的。其他学派也一样,都是首先通过批判前人的理论,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理论。尽管后来提出的理论并不一定比前者科学,但它毕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中国学术界缺乏批判精神。学术界的评论说好话的多,批判的文章很少。不过,批判必须讲科学性,必须实事求是,有根有据,不能因个人恩怨或不同派系而批判他人的论著。

(四)构建假设的过程

创新的关键是构建科学的假设。能够发现问题和批判前人的理论和方法还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只有构建新的假设才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胡适有句名言,叫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先提出假设,然后再寻找资料论证。

假设是运用思维、想象,对所研究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初步设想或推测,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可能的答案或尝试性理解。假设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任何一种科学研究,都必须事先构建假设。建立研究假设的目的是使所研究的问题进一步具体化,是制定研究方案的出发点和收集资料的向导,从而使研究活动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围绕假设进行论证和分析,以证明自己的假设,或通过研究否定自己的假设。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前所长庄英章等在20世纪90年代申请了关于闽台社会文化调查研究课题,主要探讨台湾汉人在家族、婚姻与生育行为等方面各地差异较大的原因。该课题提出三种假设:一是历史与文化的假设,亦即台湾汉人社区的文化差异可能源自于大陆祖籍地的母文化;二是环境适应的假设,也就是早期汉人移垦台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物质、经济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文化适应策略;三是族群互动的假设,亦即早期台湾汉人移民与平埔族之间的互动,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融合过程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行为。

(五)论证过程

有了假设,就必须求证和分析。任何研究假设都是未经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是对某一问题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尚处于科学猜测的阶段,有待于通过科学研究来检验或证实。只提出假设,没有论证、分析,得不到学术界的承认。现在有不少学者喜欢提出假设,但不注重论证。这不是科学的态度。论证与假设一样,都是重要的一步,要用各种可靠的资料从多方面来论证。如果只有一个证据,难以使人信服。不仅要有一定数量的证据,而且最好是利用多重证据,例如历史文献资料、考古学资料、民族调查资料、语言文字资料等相结合。

不过,上述五种过程并不是绝对的。某些学者,特别是部分人类学、社会学研究者,他们的创新过程是先进行调查,然后描述调查地区的各种文化现象,最后再进行理论探讨,提出自己的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