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学诗,无以言。”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不学诗,是连话都不会说的。在孔子的时代,诗就是歌,就是流行歌曲,诗三百,就是歌三百,首首都曾被之管弦,付之歌喉。不学诗,当然不至于让一个人变成哑巴,但语言有文野之分,谈吐有雅俗之别,不学诗,自绝于风雅,一个人却难免言谈粗鄙,缺乏文采。

由于古典音乐的通俗化和民间音乐的典雅化,19世纪中叶,欧美兴起现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明治维新后传到日本。受其影响,20世纪伊始,中国诞生了学堂乐歌(校园歌曲),即中国现代流行歌曲。其后,胡适揭起“白话诗”的大旗。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白话诗一直没能取代传统诗词赢得广大读者,五六十年代独霸诗坛的“政治抒情诗”在终于走进“假大空”的死胡同之后,虽多方寻求突破,白话诗却总也不能抵达与读者“相看两不厌”的佳境。而那种有话不好好说的怪诞诗风,像瘟疫一样蔓延,像毒瘾一样难以戒除,更让读者避之唯恐不及。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除了大陆“文革”前十七年的禁锢和“文革”十年浩劫,流行歌曲都在中国大行其道,歌星备受追捧。宋人曾见“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柳永……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如今则是凡有自来水饮处,皆唱流行歌曲。除了传统诗词的余荫,当今中国已没有多少“诗教”可言,取而代之的是“歌教”,诗的教化、陶冶、愉悦诸般社会功能,大都由歌承担着。当寂寞的现代诗不可以兴,不可以观,不可以群,不可以怨,流行歌曲(以及民谣段子)却依旧可以。

理想的歌词,应该是以鲜活的语言,隽美的意象,生动地表现现代社会里,人的所思、所梦、所在,传达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以及人类共通的心灵世界。流行歌曲的熏陶,应该让人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品位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而自绝于流行歌曲,就可能意味着自绝于一种艺术文化,自闭于一种艺术时尚。

然而,毋庸讳言,当今的歌词创作并没有这么乐观,“风景这边独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假象和虚夸。年复一年,歌坛的新作总是良莠不齐,草盛豆苗稀,大量词不成词、调不成调的粗劣之作不断涌现,粉饰太平的廉价颂歌和媚俗之作充斥于歌坛,而经典之作并不多见,表现民生疾苦、抨击贪官奸商、讴歌民主自由、呼唤社会良知和正义的作品更如凤毛麟角。较之于诗,今日歌词更多俗韵和媚骨。

歌词有着倡导真善美、寓教于乐的使命,有着教人“学诗”“以言”的义务,但当今歌坛,次品甚至多于佳作,糟粕甚至多于精华,歌词作家们应该明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和艺术技巧,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之作。面对金钱与权势合谋的逆淘汰,我们也许无能为力,但我们至少应该保证自己的歌词不流俗,不堕落,不粗制滥造。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功夫其实也在诗内词内。词外功夫是词家的思想、学养,是人格修为、人生境界;词内功夫则是佳作观摩、理论领悟、技艺训练。

本书各章节,原是应《词刊》《词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1980年在北京创刊。主编虞文琴女士之约,撰写的关于歌词创作讲座的系列文章,曾以“歌词创作十二讲”和“各类歌词创作论”等为题,连载于《词刊》2003年及此后数年。为编订成书,尽力做了修改和补充,并试图赋予一个体现内在逻辑的章节架构。

全书九章。前五章为总论,论及歌词的文体特征,歌词的创作过程,意象意境的营造,以及体裁、曲式、修辞。后四章为分论,论述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泛爱、言志、哲理、唯美、生命、讽刺、咏物、写景、叙事、咏史、民俗、少儿、军旅、体育、形象共二十类歌词的创作原理和方法。

后四章二十节的分类逻辑在于,歌词所要表现的,是我们的主观世界和我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方面,歌词可以是抒情(亲情、友情、爱情、家国之情、泛爱之情等)的,可以是言志、说理、唯美的。在客观世界方面,歌词可以是咏物、写景的,可以是叙事、咏史的。“情”“志”“理”“美”就是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而“物”“景”“事”“史”,有时就是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就是目的;有时则只是作为意象(“景”“物”是自然意象,“事”“史”是社会意象),作为表现手法出现,咏物、写景、叙事、咏史的目的,在于表达“情”“志”“理”“美”。为强调某一侧面,又单列几类,穿插其中。例如,面对社会,有关乎社会关怀的“情” “志” “理” “美”,于是有关于“讽刺”一类(与之相对的“祝颂”一类则有意略去参见拙文《孔夫子为什么不说诗可以颂》, 《粤海风》2008年第6期。)。面对生命,有关乎生命悲欣的“情”“志”“理”“美”,于是有关于“生命”一类)。而“民俗”也相当于社会意象,属于“叙事”的一类而单列。而少儿、军旅、体育、形象几类,则因其题材和受众对象的特殊而单列。

不过,歌词的分类,既是基于理论的分析,也是基于创作实绩的归纳,而歌词的创作实绩不会按照其基于理论的分类目录均匀涌现,就连各类歌词的命名,也只能尊重约定俗成的名目,而不能由论者自主为之。于是,歌词的分类不完全合乎逻辑就在所难免。

如果说,歌词创作需要理论的指导,那它更需要经典作品的示范。本书的理论表述,力求简洁明快,一语中的,不做旁征博引,不加烦琐论证。譬如,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意象与意境是什么关系?笔者无力详述,只企图用一句话说清楚:“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文中举例所列歌词,则尽量选取可做典范的佳作,包括古典诗词、民歌、外国歌词,而以今日中国流行歌曲的歌词为主。另有若干反面的例子,意在告诫读者,歌词不可以怎样写。全书行文则希望生动流畅,清新可读。某些艺术之外不便明言的东西,偶有曲笔,点到为止,慧心的读者自能会心一笑。

词外说词,强作解人,不胜惶恐。全稿最后,谨附录几页笔者自己的歌词习作,就教于大方之家。

2014年4月30日毛翰于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