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中国展览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15年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 15号文件)明确指出,到2020年,中国要基本建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基础扎实、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展览业体系。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理念,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展览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中国从展览业大国向展览业强国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

2010年1月15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上海世博园建设时就强调,“要积极贯彻科技世博和低碳世博理念,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在世博园区的示范应用,实现园区低碳排放和生态和谐”《胡锦涛考察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0年1月15日,http://www.gov.cn/ldhd/2010-01/15/content_1512027.htm。,提出会展业要走低碳经济之路。现代会展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的集体活动,是集经济、政治、科技、商业于一身的服务型产业。作为经济助推器的会展业素来有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无烟产业等美称,它实质上就是一种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研究现代会展业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现代会展业。中国政府在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对会展业的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划过聚荣主编《2006~2007: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34页。,这说明会展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获得正式认可。制定“十一五”规划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7个将会展经济(或会展业)列入了本地区的发展规划,这个比例高达87%。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将北京打造成全国“文化会展中心”和“国际会展之都”。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则明确指出,力争将北京会展业发展成为推动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实现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的重要抓手。北京市要紧密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亚洲会展之都”战略目标,以市场化、效益化、专业化、国际化和产业化发展为根本,以市区(县)统筹、产业集聚、功能强化、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为主线,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与空间,构建会展组织者、目的地接待者分工协作的会展服务体系,创新发展融会议、展览、节庆和奖励旅游等于一体的大会展产业(MICE)《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 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xx/sewgh/t1210510.htm。。《上海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进一步提高上海市会展业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提升上海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依托浦东的花木会展区、世博园会展区和浦西已有的“一带四点”会展区及将要建设的虹桥国家会展中心,加快形成“东西联动、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会展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上海会展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http://www.wenkudaquan.com/txt-wkc05ec964f5335a 8102d2207601-11-28.html。。特别是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以及上海2010年世博会、广州2010年亚运会举办后,中国会展业更是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因此,研究现代会展业的功能及其低碳内涵,十分有意义。

第一,中国现代会展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促进经济进步的新引擎。中国会展业在“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期间(2001~2010年)分别取得超过14%和16%的增幅。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举办各类展览超过8009场,展览面积超过10276.511万平方米,首次过亿。按照同口径计算,分别增长8.6%和8.7%。相较于前两年,中国展览业显现企稳回升的态势。据统计,2014年中国全年会展经济产值为4190亿元人民币,约占GDP总值的0.66%,比2013年增长了8.3%。其中作为展览会功能集中标志的经贸类展览会共举办2423场,同比增长4.2%①。201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3%。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2015年中国GDP增速为6.9%。数据显示,2011~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呈现四大特点》, 2015年10月19日,http://finance.jrj.com.cn/2015/10/19082519942988.shtml。。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仅比2013年增长了2.3%,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如果按美元计价增长了3.4%《2014年中国进出口增长率远未达标》, 2015年1月14日,http://finance.chinatradenews.com.cn/html/news/2015/0114/67419.html。。会展业以其超常的关联影响和经济带动能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当前经济发展领域中引人注目的焦点。

第二,现代会展业不仅能带来经济效应,还会带来广泛的社会效应。

一是现代会展业带来直接经济效应。从国际上来说,会展经济的利润高于一般贸易的利润,其收益和投资比例大约为20%。据全球最大的专业会议组织——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统计,全世界每年举行的参加国超过4个、与会外宾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议在40万个以上,大型展览有4000多个,每年创造的市场价值达2800亿美元魏爱苗:《会展业——德国服务行业的一朵奇葩》, 《经济日报》2009年1月15日,第16版。

二是现代会展业的产业带动能力强。现代会展业是“引爆行业”,它可以带动诸如建筑、交通、通信、运输、广告、旅游、宾馆、餐饮、城市建设等系列产业的发展。

专家估计,发达国家和地区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若为1元,则其带动的相关行业收入为9元。英国会展业调查报告显示,会展业为英国创造了13.7万个工作机会,占英国就业人口的0.5%。英国每年通过各类会展吸引1700万国内外观众参展,产值近100亿英镑,每年税收收入就10多亿英镑,并为酒店、餐馆、娱乐、交通等行业带来了近20亿英镑的收入王涛:《英国会展业拉动经济贡献大》, 《经济日报》2009年5月6日,第16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过研究测算发现,新加坡会展经济带动系数为1∶12。20世纪70年代,资源匮乏的新加坡敢为天下先,率先在亚洲区域发展会展经济,连续多次摘取“国际最佳会议国家”及“国际最佳会议城市”的头衔。

三是现代会展业的社会效益高。会展的举办,能够提升举办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扩大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会展业的发展能够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会展的举办使其迅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外界人士了解该城市,吸引投资。

第三,现代会展业具有强大的联动功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和产业带。

会展业的经济辐射功能促成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的出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现代会展业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知名会展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大连,并且以这些会展名城为中心,形成了六大会展经济圈: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圈是以广州为中心城市,以广州—东莞—深圳为中轴线的中心地区,包括佛山、中山、江门、惠州等;长三角会展经济圈以上海为龙头,以沿江、沿海为两翼向外拓展,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地区的16座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扬州、南通、宁波、温州、义乌等;环渤海湾会展经济圈以北京为龙头、天津为边翼;东北亚会展经济圈以大连为中心,以边境贸易为支撑;以及发展速度快、后劲足的中西北会展经济圈和南亚会展经济圈。

第四,现代会展业的另一重要功能是营销功能,营销功能既包括企业营销,也包括城市营销和国家营销。

企业营销中既有会展主办单位的营销,也有参展企业的营销;而知名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会展活动如节庆等,与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知名度紧密相连。例如,广西民歌节、青岛啤酒节、大连服装节,让南宁市、青岛市和大连市声名远播,提升了城市魅力和知名度。上海APEC会议、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等活动的举办,也是中国自我营销的重要方式之一,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此外,现代会展业还具有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未来将朝着生态化、高科技与信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与旅游业边界融合等方向发展,发展的空间大、潜力足。

低碳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现代会展业的顺利、繁荣发展,及会展业的产业联动、经济辐射功能对中国的低碳经济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功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二 研究现状

会展业发源于欧洲,因此国外学术界对会展业的研究起步较早,公开出版的论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会展理论的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并逐渐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会展经济学、会展管理学、会展营销学、会展广告学、会展组织行为学等交叉学科。另外,由于国外会展业较为成熟,国外学者在实务操作方面的研究著作也非常多,如美国学者韩龙(Hanlon. A)1982年出版的《贸易展览会营销组合》(Trade Shows in the Marketing Mix),克里斯汀·克里斯曼(Kristin Chrisman)1991年出版的《贸易博览会展示大全》,这两本专著对展览设计、成本控制、展览筹备等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被国外会展业界看成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指导性图书。

中国较为集中的会展业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比较系统地研究会展的著作是中国农业展览组织1990年编写的《展览学概论》,可以算是会展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进入21世纪,国内学术界出现了“会展研究热”,会展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逐渐多起来,但国内学术界至今尚未有专著或博士、硕士的学位论文对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功能作过系统分析。

目前国内会展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会展理论方面的研究尚不多,理论研究集中在会展及会展经济的原理方面,会展研究主要侧重于实务操作方面。

国内会展理论研究如2004年金辉主编的《会展概论》, 2005年俞华、朱立文的《会展学原理》, 2005年陈志平、刘松萍、余国扬的《会展经济学》, 2005年马洁、刘松萍编著的《会展概论》, 2006年过聚荣的《会展导论》, 2008年邹树梁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等。2009年后,随着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展理论的论著也迅速增多,如2012年来逢波主编的《会展概论》, 2013年谢苏、焦巧主编的《会展心理》,2013年梁赫的《会展成长的逻辑:文化、创意与预警》, 2014年剧宇宏的《我国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4年王春雷等的《国际城市会展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2015年许传宏的《会展与文化》等。这些著作主要阐述会展及会展业的定义、会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会展业的产生与发展现状,并对会展服务、会展旅游、会展人才、会展规划、会展心理、会展文化、会展市场运作机制和管理方式等内容作了概述。

会展研究中实务类著作很多,如会展设计类、策划类、营销类、管理类和布展类等,如2002年宿荣江等的《会展管理与服务》, 2003年马勇等的《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案例》, 2004年武少源等的《会议运营管理》, 2004年刘德艳的《会展胜地形象策划》, 2005年王肖生的《会展设计》, 2005年郑睿等的《会展营销全攻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出版一套共13本的实务类操作图书,涉及会展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现场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2010年庞华主编的《会展运营与服务管理》, 2011年王重和的《国际会展实务精讲》, 2011年刘红霞主编的《会展实务》, 2012年白世贞、陈化飞主编的《会展服务外包管理》, 2012年王起静主编的《会展活动政策与管理经典案例》, 2013年丁烨编著的《会展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分析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 2014年于世宏主编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 2015年方玲玲和洪长晖编著的《会展文案写作》, 2015年王彦华主编的《现代会展招商推广》等,从会展实务的各方面解析会展业的运作、经营和管理,对推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2)由于会展课程进入大学校园才几年时间,会展研究中教材所占的份额较大。从2005年到2008年每年均有新教材问世。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套包括《会展概论》《会展设计》在内的7本教材。200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会展经济学》等教材。2007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会展企业客户服务》等2本教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包括《会展旅游管理实务》在内的4本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会展人力资源》一套共6本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高等教育会展专业系列教材”,包括《会展实务》 《会展案例》等6本。2008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2本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会展礼仪与文化》等教材。2012年,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了《会展规划与设计》等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系列会展规划教材。这些教材是中国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见证,会展教育和会展人才培养与会展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为会展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3)与会展相关的网站、刊物、报纸等传媒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目前国内已有展览网、国际展览网、中国商务展览网、中国会展网等综合类会展咨询网站;一些有影响力的展会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如广交会网站、上海世博网、博鳌亚洲论坛网、中国APEC网等;部分地方政府设立了会展网,如上海会展网、大连展览网、沈阳会展网等;一些综合类网站也开设了会展频道,如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均有会展频道。国内目前正式出版的与会展相关的刊物有数十种,如《中国展会》《中国会展》《会展财富》《中外会展》《展览与市场》等,部分学术刊物如《旅游学刊》《经济师》专门开辟了展览专栏,《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国际商报》等报纸也定期刊载会展理论与实践类的文章。

(4)从万方数据库以“会展”和“展览”为关键词查询学位论文得知,2001年至2009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有126篇,主要是研究相关地区或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博士学位论文仅3篇,即2009年的《会展活动对主办城市的社会影响研究》, 2007年的《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2004年的《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但从2010年到2015年,会展类学位论文的数量激增,其中硕士学位论文3385篇,博士学位论文236篇。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会展硕、博士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会展经济的繁荣程度。以“会展功能研究”为关键词查询2001年1月~2015年10月的文章,仅查询到2篇博士论文,一篇是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李巾姝的《中国农业会展的功能研究》,另一篇即为笔者的《中国现代会展业功能研究》。

上述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务方面对会展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会展业当前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推行,中国的“会展热”还将持续,会展研究依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三 理论基础

现代会展业兴起仅有一百多年历史。会展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会展首先是一种商品。要让会展业发展起来,必须将会展这个商品先营销出去,然后才有参展商订购展位和观众(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购票入场,最终形成会展平台和媒介,会展活动才得以进行。

而且,会展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在流通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会展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资本、技术、信息,为促进交换的快速有效进行提供了商务平台,为会展举办地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会展活动举办地的知名度、美誉度。通过会展业的产业联动功能、经济辐射功能、营销功能等,推动会展城市集群的出现,形成会展经济圈,拉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阐述会展业,但在交换和流通的论述方面则不惜笔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界定研究对象时特别强调交换关系是很有深意的。从整个《资本论》体系可以看到:交换既是《资本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的基础和线索(《资本论》按照历史和逻辑的顺序,从交换和简单商品经济、交换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及交换的国际拓展等三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交换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展业是促进和加速交换的捷径,让商品和资金交换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会展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一)会展是一种商品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会展是一种商品。什么是商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商品首先是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而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这种属性,叫作商品的使用价值陈征:《〈资本论〉解说》(第一卷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第36页。。“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陈征:《〈资本论〉解说》(第一卷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第41页。而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同时具备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陈征:《〈资本论〉解说》(第一卷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第38页。,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言概之,会展商品是一种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主办单位(即投资商)策划和执行会展项目是为交换的目的而来,交换对象是参展企业和参展观众,目的是获得有效益的回报。会展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能够为主办单位(即投资商)、参展企业和参展观众带来不同的效用,主办单位和参展企业能获得经济效益,同时提升品牌形象;参展观众可采购到合适的产品,感受新兴参展产品带来的精神愉悦。会展商品的价值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主办单位(即投资商)“生产”会展项目的过程,包括前期的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的工作,后期包含对参展商招展后的会展活动组织工作、管理工作和反馈工作;二是参展商为吸引观众对展位的布置、设计、装修工作,对参展商品的宣传、推介以及对参展观众的介绍、引导工作等。参展商这些精雕细刻的工作,既能够让会展活动丰富多彩,又能够壮大会展活动的声势,推动会展项目有声有色地举行。

(二)会展是一种交换经济

交换是一种古老的经济行为,人类社会第三次大分工就出现了商人和商业。经济学研究的源头也是流通领域,最早的启蒙经济学就是重商主义。马克思主义交换理论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最重要的基本范畴之一,交换方式与生产方式一起构成了理解人类历史的基础。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9,第284页。

在论及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马克思说:“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但是他们最后总是从分析中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如分工、货币、价值等等。这些个别要素一旦多少确定下来和抽象出来,从劳动、分工、需要、交换价值等等这些简单的东西上升到国家、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各种经济学体系就开始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第750~751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交换和流通,流通力成为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着眼流通的新变化,继承并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交换理论,对于深刻理解会展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本质上来讲,市场经济就是交换经济,市场本身就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市场机制通过交换活动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所以,唯有从交换的角度,方能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自觉地发挥马克思主义交换理论对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而会展业的作用是加速流通,推动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交换。交换作为最基本的经济现象,衍生出商品、价值、货币、市场等基本范畴,并促进货币金融制度及产业的发展,推动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资本论》第二卷对资本的流通过程进行分析,从单个资本运行角度,分析了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从社会总资本运行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进行分析。在论述社会总资本的运行即再生产理论时,马克思首先把商品资本作为考察的起点,从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实现即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方面进行分析,并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中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和交换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交换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内容。两大部类生产平衡与否可以通过商品交换的情况直接反映出来。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一个运动过程,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交换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条件,社会再生产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首先,现代交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以生产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社会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劳动协作一方面节约了生产费用,另一方面扩大了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576页。。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其次,现代交换促进了现代交通、金融等的发展。现代交换即流通是资本承担的商品经过必要的形态变化,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它是资本必不可少的条件,即资本固有的本性所决定的条件。因为交换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且社会分工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市场交换的空间范围。由于社会分工,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单一性和需要的多样性出现矛盾,各个生产者之间必须相互交换产品,才能满足各自的需求。分工越细,交换越频繁,交换的数量也越大,交换因此更加重要。

另外,交换的范围扩大后,不但把更多的自然经济卷入分工的过程,而且扩大、丰富着分工的内容和范围。马克思认为,世界性的交换创造了普遍的需求。“需求的增长,直接和首先以各国现有的产品相互进行交换为保证。需求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地方性等等,而带有广泛扩展的性质。这样,各国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这一或那一国家居民的消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382页。世界性的普遍需求不仅形成了世界市场,而且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机器大工业不仅使竞争普遍化,而且“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66页。。另外,交换还能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传递信息,向生产者反映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变化;同时也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带给消费者,引导和刺激消费者新的需求,从而加深和发展着社会分工。

(三)会展是一种流通经济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阐明了流通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将交换总体分为四种形式: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活动和能力的交换,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交换,不同生产单位之间的交换,直接为消费而进行的交换。这种划分,不仅指明了广义的流通和狭义的流通的区别,而且指明了流通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马克思对流通的研究,实质上是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的一般研究。在对流通的一般规定性理解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资本主义流通的特殊规定性。《伦敦笔记》对资本流通机制问题作了初步探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资本周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86l~1863年经济学手稿》对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资本论》第2卷第2稿的完成,标志着科学的资本流通理论的形成。

流通有两重含义。狭义的流通即以货币为中介、包含买卖两个阶段的商品交换过程:这两个阶段在形式上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相互换位,在本质内容上表现为使用价值所有权转移和商品价值的实现。广义流通过程指从产品投入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既包含直接生产和狭义流通相统一的资本运动过程,还包括了各种资本参与利润分割的过程。此外,马克思还论述了关于流通劳动、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等问题,这些内容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流通理论。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流通概念已超出普通意义上的交换、交易、贸易等意义,把流通过程放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中,放在整个经济运行的背景下来分析,揭示了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过程的关系,考察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比例关系。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流通的作用非常巨大。商品流通过程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作为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阶段,能够帮助缩短流通时间,间接有助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增加。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明确论述。他说:“流通过程是总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但是在流通过程中,不生产任何价值,因而也不生产任何剩余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同一价值量发生了形式变化。事实上不过是发生了商品的形态变化,这种形态变化本身同价值创造或价值变化毫无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311页。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商人资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就是说,它不直接创造它们。但既然它有助于流通时间的缩短,它就能间接地有助于产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增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312页。会展业作为服务业,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加速流通,包括商品、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通。通过会展业媒介,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流通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马克思认为:“属于流通的本质的东西是:交换表现为一个过程,表现为买卖的流动的总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第144页。因而,交换是生产和分配同消费之间的媒介要素。分配由生产决定,消费本身也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交换当然也就当做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第749页。。交换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非常重要。商品、价值、货币等基本范畴都是交换发展的产物。为了生产的继续,生产企业必须购入相应的生产资料和雇用一定的劳动力。在完成生产过程以后,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必须销售出去,即商品的价值必须要实现,否则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止。交换就是这样制约着生产。

近年来,流通理论一直在不断发展之中,并在新时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流通问题,流通已成为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近20年来,第三产业最终形成并取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经济生活主体。整个国民经济进入“软化”或“服务化”阶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后工业化社会”。现代流通产业完全有别于传统商业,从形式到内容产生了新的质的变化。有学者认为,后工业社会更确切地讲就是商业社会。21世纪是商业的世纪,将迎来商业的全球化发展,流通力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四 研究方法

获得研究结论的基本途径是要找到正确的研究方法,唯有坚持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获取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学术研究必须不拘一格,努力探寻真理,不要局限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既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也要尽量创新,提出新观点、新见解。

会展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新的经济业态,可研究的内容多、范围广,本论著重点对现代会展业的功能进行探索。为保证内容写作有理有据,在写作中运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形式到内容,尊重客观事实,探索其内在规律。本论著还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法。

(一)文献分析法

研究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功能,必须深入调查分析,从中总结出产业联动、经济辐射、营销功能和政治传播等方面的功能。文献分析法就是对会展业课题历史积累下来的文献进行查阅、研究、分析、整理,并归纳出某些研究结论的研究方法。现代会展业发展一百多年来,国外的学者对该课题作过相当多的研究,从理论、实务方面对会展业作过剖析。会展业在国内的发展虽然还未进入成熟阶段,但国内学者也在中国的经济环境、经济制度下,对会展业进行研究分析。文献分析法就是收集、梳理国内外与本课题有联系或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会展理论、会展经济学、会展管理、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相关资料。

在写作中,选取了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库和学位论著库、中国学术期刊网、报刊文献以及与会展业相关的网站等资料源,充分占有文献资料。在总结、分析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了解会展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整理、提炼出对本课题研究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加以消化和吸收。这样做研究可以少走弯路,并且不会与前人的研究重复,以免做无用功。

(二)历史分析法

现代会展业的发展是动态过程,不仅要关注现代会展业的现状,还要将会展业置于一个发展的连续过程,了解与研究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在论著写作中,根据手头掌握的文献资料,对国外现代会展业的形成与发展、国内现代会展业的形成条件及发展变迁、发达国家现代会展业的借鉴和启示等进行系统历史的考察分析,尽量做到客观、真实。在使用历史分析法进行论著写作前的资料研究时,遵循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充分搜集、占有国内外与现代会展业功能研究相关的史料和文献资料;二是对所掌握的国内外会展业与会展业功能研究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与鉴别,舍弃那些过期的、不准确的信息和资料;三是对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现代会展业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会展业的表现和特征,以史鉴今,得出启示。最后对未来会展业的发展作出预测,提炼出对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三)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贯穿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两条主线,任何一门科学研究,既要进行定性研究,也要作定量分析。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据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呈现的纷繁复杂的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以及它们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揭示其内在规定性和本质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

定量分析主要是对一些客观数据的科学分析,如参展数据、会展场馆的利用率、会展产品销售额等。这些数据可从纵向上对比,说明会展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也可从横向上比较,说明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定性分析则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分析,会展业研究的定性分析对于明确会展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非常有意义。会展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非常有意义。

本论著在写作过程中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研究对象质的方面,也关注其量的方面;既依据大量的史实材料,也运用现实数据来分析;既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也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等手段,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

在论著写作中,对现代会展业的研究对象、形成条件、发展变迁以及会展业与产业联动、会展业与经济辐射、会展业与营销功能、会展业与政治传播等采用了定性分析方法,将现代会展业的来龙去脉、会展业的功能等具体特性呈现给读者。论著同时运用统计数据、图表等定量研究方法,对定性研究所揭示的规律性本质内容予以数据支持,包括静态的数据、动态的数据等,来增强定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四)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是经济学科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规范分析方法是对经济现象的社会意义和一些理论观点作规定性分析,并对这些社会经济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作出价值判断。实证分析则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确认事实本身。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的,可以用事实进行检验。

论著写作采用规范分析方法,通过对现代会展和会展业的含义、现代会展业的具体构成、中国现代会展业形成的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等进行规定性分析,从而确定现代会展业研究的内涵、外延、特点等。而实证分析是通过剖析会展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效应,对会展业形成的六大会展经济圈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会展业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和辐射力增强。论著对国外现代会展业的特点及规律采用规范性分析,运用实证分析法对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新加坡的现代会展业进行阐述,所获得的借鉴和启示有利于国内现代会展业的发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得论著写作有理有据,言之有理述之有据,增强了逻辑性和可信度。

(五)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研究,或事物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研究,或对国内外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辨别异同之处,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进行性质比较,进行类别对比等。在论著写作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如萌芽阶段、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会展业分析,明确现代会展业形成的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通过对国内外现代会展业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会展业的不足,学习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会展业的先进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他人的长处,借鉴国外会展业的一些独到之处,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少走弯路。通过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中国会展经济发展之路更为顺畅。

五 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现代会展业作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以及其1∶9的超强产业联动效应受到各个国家欢迎,素有“城市面包”和“经济引擎”的美誉。从国际角度来看,会展业大规模发展的时间仅100多年。中国会展业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才得到较多关注。随着会展业的兴起,中国有会展业优势的各地方政府纷纷将会展业设定为支柱产业,会展热推动着国内的会展学术研究热。选择《现代会展业功能系统研究》为题,是因为该课题既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学术研究贵在创新,难也在创新。本论著可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会展业理论体系的建设。国内学术界对会展业多从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角度研究,至今还未有论著专门就会展业的功能作过系统分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交换和消费问题。会展业是服务业,会展的本质是信息交换的载体,是特殊的流通媒介,会展业实质是为各方提供信息交换和交易的平台。本论著找准会展业是服务业的特性对其功能展开系统分析,在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越来越大的今天,在低碳经济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内容的今天,非常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会展业研究的角度和视野。

第二,本论著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现代会展业的功能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观点。

(1)从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相结合的角度研究现代会展业的功能。经济与政治息息相关,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现代会展业不仅具备经济功能,还有政治传播的功能。在商业性会展中,不鼓励政府担任主角,政府应隐身幕后,为商业性会展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但是,在单纯非经济类会展、文化公益性会展及由政府参与的经济性会展中,政府应发挥作用。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会展业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交叉发展,如国际文化节的展示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主张。现代会展业除了拥有产业联动、经济辐射、营销等功能外,同时还宣扬一定的政治观点。将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相结合研究,使得现代会展业的功能研究更加全面和系统。

(2)在现代会展业的营销功能中,将企业营销、城市营销和国家营销结合起来分析。目前已查询到的会展相关论著中,有单独论述城市营销和国家营销的论著,而会展业的城市营销和国家营销功能鲜见有相关论述,只发现会展业的企业营销论著。本论著通过对会展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来分析会展业的城市营销功能,如城市给予会展业支撑、会展业给城市带来相关效应等。通过对会展业与国家品牌宣传及会展业的国家营销有利于企业营销的研究,来分析会展业的国家营销功能。通过会展展示,提高国家在全球的美誉度、知名度和竞争力,如中国在国外的产品展,展现的是中国产品的整体形象;日本的技术产品展,体现的是“日本制造”;还有意大利的时尚、法国的浪漫、德国的严谨,都是这些国家的品牌形象。

(3)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中国现代会展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梳理。外部因素包括宏观、中观层面的条件,内部因素即指微观层面的条件,这是一个创新之处。宏观层面包括经济条件、政治与法律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科技条件和国际经济条件,中观层面包括城市经济基础、城市区位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政策环境和治安环境,微观层面则从展馆设施和人才等方面进行分析。目前所查阅的材料中尚未见到采用此种方法研究现代会展业形成的条件。

(二)研究不足之处

从研究内容上看,现代会展业作为新兴产业,热点、难点问题很多。本论著对现代会展业功能的探讨还是粗浅的、不充分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而且,限于主客观条件,以及本论著体系和结构的安排,现代会展业的一些功能可能未纳入写作范围。

从研究方法上看,采用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稍显不足。本论著采纳的数据和案例多为引用,如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会展产业年度报告》、《中国展览业年度报告》、《经济日报》、《中国会展蓝皮书》、中国会展网等,笔者在深入实践调查方面做得不够。

现代会展业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要用历史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它。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会展业还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还会有更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本书研究现代会展业的功能,分析和探讨了会展业的功能体系,这只是个阶段性的成果。在经济进一步全球化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之后,会展业还会有其他新的功能出现,还会有新的研究方向,因此还要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