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

(一)20世纪80年代:中产阶层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中产阶层开始出现的时期。1978年至1984年是原有计划体制的“解冻期”,这一时期中国改革的重点在农村——1978年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收入快速增加。据统计,1978~1984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5.9%。国家统计局:《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同时,国家政策也放开了农民从事多种经营的空间,使得原来都是同等社员身份、有着同样收入的农民分化成不同类型的从业者,各种“专业大户”由此而生。在城市,这一时期大规模的经济改革还没有开始,城市经济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但为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政府出台了发展个体经济的政策,在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更是明确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个体户开始迅速成长。据统计,1978~1981年间,全国个体户从14万人发展到227.9万人,增长了15倍。总体来看,1979~1984年间,城乡间出现的大量个体户成为后来老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

1985年以后,中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其重点是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推行国有企业承包责任制。这一时期颁行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法规,改变了计划体制下厂长与工人的平等地位:国有企业厂长、经理有了自主经营权,开始由行政干部转向职业经理人。这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快速发展,并产生了一些新的职业群体;个体户的数量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小业主阶层,其中一些成员逐渐成长为私营老板,从而私营企业主阶层开始出现。此外,这一时期大量外资引进,一些跨国公司、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一个高收入的白领群体;在乡村,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就了大量的“农民企业家”(他们在1990年代中后期的乡镇企业转制过程中,大多转变为企业主或持股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中小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为代表的中产阶层开始出现。

(二)20世纪90年代:中产阶层的显现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结构显著变化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社会经济不平等程度快速增强,经济收入趋于两极分化;经济改革之前的社会阶层结构基本解体,新的社会阶层结构显现出来;同时,新的社会分层规则——经济分层、人力资本效应和科层权力分化——取代了原有的制度分层和政治标准。

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视察讲话”和随之而来的中共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经济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引发了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引发了私营经济的大规模增长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快速壮大。据统计,1992年的私营企业户数为13.9万户,比1991年增加了29.5%,到1999年则超过了137万户,是1991年的12.7倍。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版,中国统计出版社。引发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除了市场化改革之外,也有1990年代中后期施行的公有制企业改革,城镇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和乡镇企业的改制。伴随着公有产权的大规模私有化,一批原有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过对企业的收购和持股,转变为大中型私营企业的老板。他们加入私营企业主队伍。当然,这也改变着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结构,使得这一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有明显上升。

另外,在市场经济取代原有计划经济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增强,从而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步上升。同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迅速壮大,他们从原来的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经过上述变化,一支规模越来越大的中产阶层队伍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开始越来越容易被人们感受到。

(三)2000年以来:中产阶层的崛起

在20世纪90年代中产阶层的成长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但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前,中产阶层规模并不大,全国调查结果显示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占到15%左右。参见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快速发展轨道,中国中产阶层在短短数年间快速崛起。总体来看,中产阶层快速崛起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职业结构趋高级化。从表2-2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中国职业结构不断趋高级化。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呈加速下降趋势,在1990~2005年的15年间,该比重从70.58%下降到56.95%。分阶段来看,1990~2000年下降了6.31个百分点,而2000~2005年则下降了7.4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特别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更快,2000年比1990年增长了0.35个百分点,2005年则比2000年增长了1.93个百分点。职业结构的进一步趋高级化,为以高级职业为特征的中产阶层的快速崛起创造了空间。

表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结构占比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1990年资料来源于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1993年所编的《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 2000年资料来源于2000年人口普查0.95‰抽样数据库,2005年数据来自1%人口抽样数据库。

其次,社会成员收入迅速提高。2000年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得社会财富的积累随之加快,导致一个迅速扩大的高收入群体出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一些职业的收入水平也开始与国际接轨。这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部门的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成倍增加,其收入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与此同时,进入2000年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成效开始显现,随着国有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与效益迅速提高,国有企业从业人员也迅速成为受益群体。2006年以来,国有企业进行的股份制和工资收入改革,使得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获得了高额的年薪以及股份或期权股票的分红。据国资委的统计,2003年中央企业负责人的年薪平均为32.5万元,是职工平均工资的13.5倍。佚名:《央企负责人收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8/23/content1861565.htm。

再次,房地产、资本市场发展的财富分化效应放大。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和90年代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后,在2000年以来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股票市场一路狂涨,从2005年1000多点涨到2007年的6000点以上。截至2014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总数量达到2500多家,总市值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二、新兴市场第一,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资本市场之一。2007年沪深两市账户达到2.43亿户,超过一半是个人投资者。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居民通过投资资本市场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使得财富分化效应放大。与股票市场同期快速发展的是房地产市场。自2001年起,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新的一轮增长周期,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均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伴随着此轮增长周期,全国房地产价格迅速攀升。2001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291.3元/平方米,2013年上涨到6237.3元/平方米,是2001年的2.72倍(表2-3)。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商品房价格的一路攀升,使得那些投资于房地产和拥有房产者的财富价值迅速增加。

表2-3 2000年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及销售面积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研网行业数据整理。

最后,高校扩招。1999年,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扩招增幅达到42%。从1999年到现在十余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发展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位居世界第一。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为155万人,2013年上升到700万人;同期在校生数量从409万人增加到2468万人,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版。中国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扩招使得数千万人获得了高等教育机会,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渠道。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直接为以高学历为主要特征的中产阶层输送了大量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