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马克思不过时”中的“马克思”既指涉“马克思”其人,又指涉“马克思的主义”;既指涉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命题,又指涉马克思主义把握世界的基本方法;既指涉马克思“发现”的马克思主义,又指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不过时”中的“过时”,系指客观上马克思(主义)时过境迁、真理性丧失;主观上放弃马克思(主义),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及其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从而从根本上放弃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马克思不过时”中的“不”,就是对“过时”的否定,主张马克思(主义)没有因为其问世近170年的“雨雪风霜”和岁月流逝而丧失其科学性、真理性、革命性、批判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发展、应用、创新进程中,没有发出“时间去哪了”的生命慨叹。

时间(空间),作为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时时被提及,或者说,如果人类忽视了时间(空间),那么其自身的生存际遇——命运和价值就将受到质疑。马克思对时间的理解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的路子而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说除了心灵与心灵之意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自然地有计数禀赋,那么,如果没有心灵,时间就是不可能的。奥古斯丁也曾经说过,时间无非是一种广延,但我不知它是何种事物的广延,若不是心灵自身的广延,那倒令人惊异了。马克思对时间的理解好像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的“人文主义”理路——将时间建基于人的生存,认为时间是人类存在(生存)的空间,人类生存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人的时间性。因为人的生存连同它的活动场所一同带出,所以时间就在人的生存中具有了空间的特性。

概括地说,“马克思不过时”,就其本质而言,是在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辩证地而不是机械地回答21世纪,人类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诸多矛盾、纠葛、焦虑中,为什么需要“认祖归宗”,为什么不能抛弃本就不能被抛弃、不仅没有过时且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以重构现代性,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