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舆论、媒体舆论与社情民意

社会舆论并非单一的舆论,它是各种舆论所组成的复合体。社会舆论指的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各种舆论相互作用所组成的舆论集合体。按照舆论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社会舆论划分为公共舆论、公众舆论和媒体舆论三种类型。公共舆论常被称为舆论、民意、民心、公论、公意,狭义上的舆论指的就是公共舆论。公共舆论是公众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特定的公共事务所持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公共舆论体现人民改变现状、维护自身利益的历史要求,它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性力量。公众舆论也称公众意见、众意,公众舆论是不同社会阶层或阶级的意见表达,是多元社会意见所组成的混合结构。众意包含阶级舆论、阶层舆论、宗教舆论、团体舆论、群体舆论等类型。众意是丰富多彩的个人意见向意见集中的公共舆论过渡的中间状态,它的主体是社会上众多的利益群体。公共舆论考虑的是公共利益,公众舆论考虑的是个人利益、集团利益。“公意只包括人们相同的意志,而众意则是人们相同的与不同的意志的总和,公意是众意的最大公约数。”刘建明.舆论传播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5.

很多学者认为媒体言论不等于舆论,因为媒体内容是层层把关后的产品,它体现的是集团利益或意识形态。但是,媒体具有广泛的社会覆盖面,它的内容能够影响公众的意见表达,进而影响公共舆论的形成;随着媒体向都市化、社交化方向发展,媒体意见与公共舆论的重合度也在提高。因此,从舆论研究的方便性和实用性出发,将媒体意见称为“媒体舆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媒体舆论可以指媒体在信息传播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舆论,它包括主流媒体、都市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所传播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各种意见。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有关部门提到的“舆论”,往往没有具体的准确的含义;相关部门通常把“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统称为“舆论”。

媒体舆论不等于社会舆论、公共舆论(狭义舆论),但我国党委和政府重视的主要是媒体舆论,舆论引导主要利用的也是各类媒体。因此,我们探讨社会舆论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持,也主要研究媒体舆论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持。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研究视角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公共舆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而媒体活动是一种职业化的活动,它可以摆脱道听途说信息的困扰,因此媒体舆论一定程度上可以摒弃公共舆论的“非理性”。其次,随着都市媒体、社交媒体的不断繁荣,媒体舆论和公共舆论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尤其是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观察民意的重要窗口。最后,媒体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对公众的争夺,逐渐形成了一个公共领域的雏形。今天的媒体是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公民个体凝聚成公众的中介因素。在公共领域内,“围绕媒体报道的事实,公众展开自由讨论和批判,以影响有关的公共政策,实施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监督”程世寿.公共舆论学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63.。事实上,党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教学机构越来越重视媒体舆论。

与舆论相近的概念还有民情(moeur)和舆情。民情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整体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面貌。舆情是各种舆论的具体运动和变化状态,它包括社会环境中多元舆论的结构、舆论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舆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合状态,它更多从“静态”意义上考察公众意见;舆情更加侧重于从动态性、系统性角度考察舆论,它是社会客观环境与民众主观意见的总和,有时可以统称为“社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