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之眼:洞察中国与世界经济新格局
- 冯煦明
- 10885字
- 2020-08-29 05:05:15
引言:石油市场是洞察宏观经济之“眼”
“美国页岩油革命带来产能激增”
“世界石油价格跌至2009年来新低”
“多哈会议未能就冻结石油产量达成协议”
“俄石油公司总裁称欧佩克已名存实亡”
“研究显示美国石油储量居世界首位”
“石油价格跌至2003年以来最低点”
“沙特出台经济转型计划以摆脱对石油依赖”
“石油国主权财富基金玩大撤退”
“2015年12月中国原油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
“接受‘石油人民币’?俄罗斯再超沙特成中国最大原油卖家”
“中石油伊拉克再获2.72亿美元大单”
“国际油价站上40美元,国内油价或迎来‘六连停’后的首次上调”
“中国16家地方炼油企业联合成立石油采购联盟”
……
以上是2014年6月以来有关“石油”的一些热点新闻标题。石油市场从来不缺乏广受关注的新闻点,以前如此,以后更是如此。在可预见的将来,上面这个新闻标题列表还会越来越长。
周期中脱胎的新格局:石油市场
在21世纪开头的16年里,世界石油市场见证了一轮完整的大周期。国际石油价格先是从不足20美元/桶一路飙升到140美元/桶以上,然后在2016年1月下降到30美元/桶之下。当然,大周期中还嵌套着几个小周期。在周期的高潮,大量资金流入石油行业,不仅带动了传统的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产能积累,还催生了对石油行业影响深远的“页岩油气革命”。而技术革命这一结构性因素又反过来作用于石油周期。
回首来时路,世界石油市场在经历繁荣与衰退、平静与震荡的同时,正在发生一些深刻的格局性变化:供需结构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供给弹性增加、贸易流向发生改变、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趋于松散化,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全球范围内对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暖的日益关注,以及随之而来的新能源兴起。不论是自身结构,还是外部环境,如今的世界石油市场都与以往大不相同了,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与天气变化、库存调整、市场情绪波动等周期性因素不同,上述格局性变化的影响是长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一些旧的观念和认识,重新理解和审视石油市场、石油价格以及宏观经济与石油的关系。
周期中脱胎的新格局:全球经济
有趣的是,同样是在21世纪开头的16年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也经历了一轮完整的大周期。在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处在增长动力不足、物价通缩的困境之中,世界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泡沫的影响下乍暖还寒。但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经济通过制造业出口、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增长引擎的拉动,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世界经济也在“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模式的带动下繁荣发展。
不过,正如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那句被广泛引用的名言所说的那样,“稳定孕育着不稳定”: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结构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对于世界经济而言,“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带来的全球不平衡(Global Imbalance)也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到2008年,旧模式冲破了极限点,最终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在危机爆发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美国、欧元区、日本、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尽管这些刺激政策也的确在局部地区和特定时段促成了经济企稳,但从整体来看,直到今日,世界经济仍然未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完全走出来。
中国和世界经济这一轮从低迷到繁荣再到低迷的过程也不仅是由周期性因素推动的,与石油行业一样,其背后同样有着结构性因素的深刻转型。毫无疑问,如今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和以往也大不相同了,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世界的经济中心不断由西向东转移。继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之后,中国凭借“世界工厂”和高储蓄、高投资,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在经济总量上与第一大国美国的差距未来还将继续收敛。但是,在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的增速自2012年起连续几年下行,寻求转型发展之路势在必行。宏观经济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权衡取舍并不轻松。中国身后,印度正在奋起直追。印度能否成为继中国之后世界经济新的“主引擎”,还有待观察。但是不论对中国经济还是对世界经济而言,印度这个拥有10亿人口的新兴市场国家都既蕴含着机会,也暗藏着挑战。
全球范围内,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而财富的不平等更甚于收入不平等。不平等加剧不仅抑制了总需求,造成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同时还在一些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传统的社会治理格局面临挑战。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乎大多数预测家的意料,带来的后续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多;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主义异军突起;巴西政坛动荡,总统罗塞夫被弹劾,前总统卢拉贪腐丑闻再掀高潮;欧洲和中东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不断,“IS组织”在短时间内席卷叙利亚和伊拉克大片地区;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国民党全盘失势……这些事件虽然发生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却植根于同样的背景,那就是不断加剧的贫富分化导致精英和普通民众在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上出现分歧,诉求差异难以弥合。
从降息到量化宽松(QE)再到负利率,全球范围内的货币“大宽松”对提振实体经济的效果非常有限,却显著地抬升了资产价格,同时加剧了金融风险,加重了财富分化并拉大社会鸿沟。
互联网革命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拓展了人类的生产边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却使得低端劳动者更加弱势,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普及又使得社会情绪更加敏感、更加脆弱。
由于资源品和资源行业的特殊性,经济转型和经济冲击在石油国家往往会被放大数倍:经济周期对一般国家而言只是景气度的起伏波动,而对石油国家而言则如“过山车”般震荡难熬;不平等加剧在一般国家或许只会压抑经济和导致政党更替,但在石油国家则很可能引发政变或战乱。在全球货币“大宽松”环境中,石油国家面临的通货膨胀风险和货币贬值风险也更为巨大。
石油——现代经济的血液
石油,从物理上讲,是一种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液态混合物。100多年前,石油最初只是小规模地应用于照明。在年轻上校费舍尔的强烈呼吁下,英国海军开始讨论采用石油代替煤炭作为军舰的动力原料。当时的海上霸主对于这种黑色液体的威力仍然将信将疑。
10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没有人再怀疑石油的重要性。时至今日,石油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是公路上汽车的主要燃料,也是轮船海运和飞机空运的主要动力来源,同时还是一种基础的化工原材料。不仅工业需要石油,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都离不开石油。虽然很多人可能没有亲眼见过石油,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用过石油制品,我们的生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与石油发生关系。石油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标志之一。它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被称为“现代经济的血液”;它是如此宝贵,以至于被称为“液体黄金”。
中国经济已经嵌套进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之中,开放度超出大多数人的直观感知。即便在大西北内陆深处茫茫戈壁滩中的一个边远乡村小镇上,人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也完全不可能脱离对外部经济的依赖,脱离不开对石油的依赖。注意,这里说的“外部”,不是指县城,不是指省会,也不是指本省之外中国经济广袤的腹地和沿海地区,而是指全球经济。小镇上农业耕作所用的化肥和农药、商店里卖的矿泉水的瓶子,原材料中都有原油。“215国道”北起甘肃柳园,南至青海格尔木。2016年3~8月,“215国道”柳园到敦煌段施工修缮。在公路施工现场放眼望去,修路用的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更不用说工程车运行所需要的柴油、汽油、润滑油。换句话说,这些物品的物理组成部分以及价值组成部分中,都有一定的比例来自“外部”,可能来自邻近的青海或新疆,也可能来自遥远的沙特阿拉伯、安哥拉或地球另一端的委内瑞拉。
事实上,石油对于现代经济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它既是商品,也是金融投资品,还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最重要的交易标的,以及资本市场上多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基础,油气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利还是信贷市场上的重要抵押品……石油无处不在。
想想那些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石油贸易”“石油金融”“石油美元”“石油期货”“石油外交”“石油战争”“石油主权财富基金”……关于石油的讨论无处不在。
还有一个角度能体现石油的重要性。《财富》杂志每年评选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是一份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广受关注的榜单。即便在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后的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的前10名中,仍然有5家公司来自石油相关行业(见表1)。这前5家公司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英国石油公司(BP)。它们上一年度的营业收入总和为1.34万亿美元,占上榜500家公司总营业收入的将近5%;它们上一年度的利润总和为223亿美元,占上榜500家公司总利润的1.5%。
如果不是因为2014年下半年之后国际石油价格暴跌,那么这些石油巨头的营业收入占比和利润占比会更高。以2014年7月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为例,上述5家石油公司仍然位列前10,只是具体排名顺序略有变化。它们当年的营业收入总和为2.15万亿美元,利润总和为998亿美元,分别占上榜500家公司营业收入总和与利润总和的7%和5%。
除了上述这5家公司之外,在完整的“世界500强”榜单中,还包括27家来自炼油行业的企业,例如,法国的道达尔公司、美国的雪佛龙公司和Phillips 66公司、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意大利的埃尼石油公司(ENI)、俄罗斯的卢克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日本的JX控股公司、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泰国国家石油有限公司、印度石油公司、印度尼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韩国的SK集团等。这些公司在各自所在的国家几乎都是最大型、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除此之外,还有4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主业是原油生产,分别是墨西哥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另外,排名第14的大宗商品巨头嘉能可也涉及石油生产业务。同时,还有两家油气设备与服务企业也位列“世界500强”,它们是斯伦贝谢公司和哈里伯顿公司。
表1 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前10名
资料来源:《财富》官方网站,2016年7月。
石油之眼
摆在您面前的,是一本关于石油经济的书。我们会在书中讨论石油资源的储量分布、石油的生产与消费、石油市场的微观结构、国际石油价格的决定及其影响、石油国家的经济兴衰等话题。
但这本书又不仅与石油相关,它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书。这一方面是因为石油市场深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讨论石油问题离不开宏观经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笔者在多年的经济研究工作中越来越发现,石油市场是理解宏观经济的一双“眼睛”,石油价格可以作为世界经济的脉搏。
石油行业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不仅关系普通家庭和居民,因汽车或取暖要烧油,也牵动着许多企业的神经,如航空公司、船运公司、银行业乃至油气勘探开采贸易企业,同时还受中央银行等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因为石油贸易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和货币汇率,石油价格会影响通货膨胀率,而这些变量是各个国家制定货币财政政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长期来看,石油对经济增长也很重要。石油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很不均匀,有时候是“礼物”,有时候却是“诅咒”。石油资源贫乏或充裕可能意味着落后或富足,油田的发现或枯竭可能意味着战争与和平,可能伴随着国家的兴起与衰落,并常常导致新的经贸关系或地缘政治关系的发生和破灭。
石油行业也深受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不会对西红柿价格、白菜价格、包子价格造成太大影响,但对石油市场则可能引发过山车似的上升或者下降。饮料制造商或者养殖企业不需要时刻关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但石油企业则必须对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变动保持高度关注和敏感。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大国外交很少针对单一商品做文章,但石油资源的开发权、石油贸易的定价规则、油气运输通道等问题则始终是大国外交家关注的核心利益问题。
现代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宏观经济学研究最大的困难之处在于,从来没有人看到过“宏观经济”长什么样子。理发市场很具体,我们能看到理发师,看到顾客,感知理发服务;香蕉市场更是看得见、摸得着,还有明码标价的价签;甚至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在现实中都对应特定的实体。而宏观经济却是完全抽象的。
宏观经济当然不是国家统计局每月定期发布的干巴巴的数字,更不是《美国经济评论》上由无数密密麻麻的英语字母、希腊字母、罗马字母以及各种奇怪数学符号组成的令经济学博士都望而生畏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复杂动态系统,经济学家努力地寻找或构建一些可观测的指标来刻画、度量宏观经济系统的运行情况。
在古代,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多少曾经长期是观察和衡量一国经济强弱最常用的指标。例如,在《左传》或《史记》这样的史籍中,当形容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强盛时,常常会列举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这是因为,古代社会绝大部分人长期生活在温饱线附近,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非常缓慢,因而,横向来看,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基本可以代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纵向来看,当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繁荣的时候,人口和新开垦的耕地往往也就比较多,当一个国家社会动乱经济萧条的时候,人口往往就会锐减,土地也可能被弃耕荒芜。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鼓励生育的政策宣传中,常用的逻辑仍然是“人多力量大”。
工业革命之后,技术进步加速,新发明、新创造出现的频率大大提高。机器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生产之中。与之相伴的是煤炭产量、钢铁产量等指标逐渐成为工业革命时期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煤炭被称为“黑色粮食”,钢铁被称为“经济脊梁”。
投行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Andrew Lawrence)在1999年提出了“摩天大楼指数”的概念。他发现,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前,往往出现大规模的摩天大楼建设热潮。这种“大厦建成、经济衰退”现象背后的经济学道理是,摩天大楼建设热潮反映了商业界对未来经济的乐观预期、投机心理的膨胀以及宏观政策的宽松程度。过度投资达到一定程度,表明经济周期已经到达景气高点,预示着泡沫即将破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金融市场上的分析师有时会使用方便面、榨菜、“老干妈”辣椒酱等产品的销量来间接判断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又如,有人曾用香港中环地区饭店的翻台率来推测香港商贸活动和证券市场的景气度。
2008年,我正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大二。那年暑假,学院组织我们到陕北农村进行社会实践调研,调研的主题是农村小微金融发展。社会调研的第一步是要对各个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大致的直观判断。带队的指导老师陈章武教授是一位具有丰富调查研究经验的专家。他传授给我们一个经验:在考察农村的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时,如果缺乏可靠的系统性统计数据的话,那么鸡蛋通常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首先,鸡蛋在农村早期曾经是奢侈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必需品;其次,鸡蛋是标准化的,大小、重量、营养成分在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都相差不大;最后,在农村,鸡蛋市场通常是区域性市场,鸡蛋价格不会对外部冲击太过敏感。
除了上述这些实物指标之外,经济学家还创造了一些指标。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失业率等。另外,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和各种证券价格指数也常常被用来作为观察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一些机构设计开发了表征互联网经济景气程度的指标,如阿里研究院开发的“阿里巴巴网购价格系列指数”等。
显然,没有指标是完美的,任何一个指标都或多或少能提供一定的信息,但同时又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某些指标有时候具有迷惑性。总之,兼听则明。
本书中,我们另辟蹊径,从“石油”的角度来洞察经济系统,把石油行业和国际石油市场当作洞察宏观经济的一双眼睛、一个窗口。我们以石油产量、石油消费量、石油价格、石油贸易、石油金融等作为线索,来反观中国和世界经济,从而加深我们对后者的理解。
如果把现代经济比作一个复杂的有机体,那么石油就像流淌在这个有机体循环系统内的“血液”。石油价格的波动就像“脉搏”一样,通过它可以洞察这个有机体的健康状况或者经济的景气程度。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涨,表明世界经济较为繁荣,甚至可能过热;国际油价持续下降,表明世界经济低迷,甚至可能陷入衰退或萧条。当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超过实体经济货币需求的时候,石油价格很可能出现暴涨;当世界经济爆发大面积的危机时,石油价格则会大幅暴跌。
另外,石油行业的相关产业链条长,石油是所有现代经济体都不可或缺的基础能源品和化工原材料,具有普遍性,不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很少有行业能与石油行业相提并论。石油市场上的产品相对是比较标准化、同质化的。石油行业还积累了大量可比较的历史数据,也为长周期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像其他任何指标一样,用石油行业和石油市场来洞察宏观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依靠单一商品和单一市场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动态的方方面面。在分析运用石油市场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的时候,应当时刻谨记,它只是一个单一市场,要综合运用其他信息、其他方法,进行交叉推理验证。要区分宏观系统性因素和特定行业的单一因素。
这也正是本书的一个有趣之处:为那些对经济分析有好奇心、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思想实验室”。在这里,你不仅能够获取有关石油经济和宏观经济的相关知识、理论,同时还可以学习和练习经济学分析方法与分析技巧。在这个实验室里,你既可以进行供给需求均衡分析,也可以进行套利分析,还可以进行博弈论分析,十八般武艺任由施展。
同时,你也会发现,没有工具是完美的,通常,我们需要把多种工具综合起来使用。在这个实验室里,你需要将教科书中的经济学理论与现实世界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因为石油市场不是理想化的完全竞争市场或理想化的垄断市场,甚至不是典型的寡头市场。不仅如此,石油市场还同时涉及金融、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因素。
几点说明与澄清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个约定,是我们共同相伴前行的一段旅程。为了让这段旅程对您而言更愉快、更有收获,在开始正文之前,我想有必要先做几点说明与澄清。
首先,关于“石油”一词的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境下,“石油”一词的内涵可能存在差别。石油在英语中的学名是“petroleum”,这个词在拉丁语中对应两个词根——“petra”和“oleum”,前者指的是“岩石”,后者指的是“油”。但在现代英语中,“petroleum”和更通俗的“oil”也经常互换使用,都用来指代汽油、柴油等石油制成品。
而“原油”(crude oil)一词的含义相对明确,指的是从油井中开采出来未经加工的石油。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上或新闻报道中所提到的“石油价格”通常都是指“原油价格”。例如,布伦特原油价格(Brent原油价格)和美国西得克萨斯中级轻质原油价格(WTI原油价格)是国际石油市场上最常见的基准价格,前者指的是出产于英国北海油田的轻质低硫原油,后者指的是美国西得克萨斯的中级轻质原油。
在科技和工程文献中,严格区分“石油”和“原油”这两个词是有必要的,但在本书范围内,我们遵循经济学文献中的通常做法,在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对这两个词不加以特别区分。在有必要之处,我们会做特殊说明。
其次,与石油相关的话题常常是阴谋论滋生的热土。除了战争和金融之外,似乎没有什么事物能比石油更适合阴谋论传播和泛滥。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原因:其一,石油对于现代经济是如此重要,每个国家都需要,大部分家庭都离不开,以至于人人都关心这个话题;其二,早期的石油行业的确与外交和军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与国家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国家与公司之间进行秘密谈判、敲诈勒索的行为并不罕见,即便现在,石油依然是外交谈判桌上重要的议题之一;其三,就市场微观结构而言,石油市场也的确有别于一般市场,少数国家占有地球上绝大部分石油资源,少数公司垄断了大部分石油贸易,某些海峡、港口又是大部分石油运输路线的必经之地。当一个事物足够重大、足够独特以至于独一无二的时候,就会难以被理解;当一件事情难以被理解的时候,人们就往往倾向于赋予其神秘色彩。这时,便可能轻信阴谋论。
作为一本以石油为切入点洞察宏观经济的书,作者有必要在一开始先澄清自己对这些阴谋论的基本态度。我无意对阴谋论宣战,但既然是相伴前行的旅程,我想,好的作者有这样的告知义务。
第一,这是一本相对严肃的经济类通俗读物。一方面,我要求自己在文字风格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减少纯理论性的论述,避免使用数学模型。为了便于理解,我有时候会打比方、做类比、讲故事,但是毫无疑问,这些故事远不如某些以“石油战争”作为标题的故事读起来那样精彩纷呈、悬念丛生、跌宕起伏、酣畅淋漓。讲故事本身并不是写作本书的目的。
另一方面,我要求自己在内容上做到严谨,用逻辑说话,用数据说话,在做推演和前景预判的时候,先摆明假设。对于一些不确定的点,我会提示读者这一点仍然存疑。希望读者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阅读本书。思辨的过程也许没有读故事舒服、有趣,有时候甚至是痛苦、令人不安的,但收获往往会更多。总之,传递知识和分析方法才是写作本书的目的。
第二,精明的阴谋论者往往会设计环环相扣的故事,旁征博引各种历史事件,对其观点进行所谓的论证。遗憾的是,他们很少给出论据的来源,是否真实发生过也无从考证,其论证的过程常常基于对行为人动机的揣测,而动机本身是难以证实或证伪的。“证有易,证无难”“谎言说一万遍就变成了事实”,这正是阴谋论的神奇之处。例如,有人声称,“石油峰值论”是一个阴谋,是大石油公司为了抬高油价、增加利润而雇用科学家人为编造出来的伪科学。还有人相信,页岩油气革命是美国人主导的一场骗局,是奥巴马为了从中东地区撤军而编造出来的理由,同时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为了从页岩油气泡沫中获利,联合媒体鼓吹页岩油气的储量及影响力。有趣的是,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石油峰值论”早期的预测结论后来确实屡次被全球范围内已探明石油储量的增加所推翻,而在2015年之后,页岩油气相关的投资也的确大幅减少。
对于这些观点,我们会尽可能地剖析其来龙去脉,对其可靠性加以判断,但是坦白地说,我无法完全证伪它们,因为阴谋论从本质上就是不可证伪的。所以,不必咄咄逼人地追问,“石油峰值论”谬误难道仅仅是科学家的无知和科学本身的不足造成的吗?它难道不可能真的是贪婪的石油公司和个别无耻的科学家编造出来欺骗世人的弥天大谎吗?抱歉,对于这样的“难道”,本书无法给出回答。这些问题有待历史学家们去做更多的史料挖掘和历史考证工作,这并不是本书的重点。
第三,对于像石油这样的战略性国家资源而言,毋庸讳言,阴谋有些时候的确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阴谋论就值得提倡。恰恰相反,阴谋论常用的分析方法不仅无助于我们理解石油经济,而且不利于相关企业应对石油市场变化,不利于国家制定石油政策。
一方面,我们需要客观看待围绕石油资源和石油行业的各种复杂关系,如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军事行动甚至秘密外交等。从100多年前石油相对于煤炭的优势被人类发现以来,石油开发权和石油安全就成为各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就是国际较量的重要战场。这种较量有时候是通过市场竞争和开发新技术的方式进行的,有时候是通过卡特尔等垄断的途径进行的,有时候则是通过外交手段,甚至不乏密谋、欺骗和战争。对于这些或明或暗的较量,我们要有充分的研究和认识,不能单纯地仅仅依赖自由市场的方法去分析石油经济。那样做是幼稚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看到,相比于100多年前石油资源刚开始被人类发掘利用的时候,今天的石油市场相对而言要透明得多,市场主体的行为目标和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对于石油市场的影响是主要矛盾。不能一提到石油,就归因于外交和政治,将其过分神秘化,诉诸阴谋论。否则就容易陷入不可知论的消极境地。
第四,本书关注的重点是石油市场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大部分时候依赖技术性的经济学分析。尽管石油市场的确比小区的油条豆浆市场要大得多,比玩具和丝袜市场更加独特,比智能手机和汽车市场更难让人理解,甚至有时的确存在神秘之处,但它依然遵从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换句话说,即便你相信某些阴谋论观点,这些技术性的分析仍然是可靠的,能为我们理解石油经济和宏观经济提供启示。例如,无论小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反恐,还是为了石油,这个事件对于国际石油市场的短期影响是确定的——战争对石油供给造成负向冲击,从而会在短期内推高国际油价。又如,不论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是出于对货币政策的技术性考量,还是出于“货币战争”,这一事件对于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也是基本确定的。
全书框架结构
除了开头的“引言”之外,全书接下来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石油之国:传统与新兴”为题。先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分别介绍国际石油市场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基本情况,紧接着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下简称阿联酋)、沙特阿拉伯、也门、俄罗斯、美国等几个典型产油国的近况进行分析。尽管涉及的国家有限,但这些关于资源诅咒、经济转型发展、地缘政治如何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国际油价变动如何冲击产油国经济特别是外汇市场等话题的讨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第二部分取题为“石油市场与石油价格:新格局、新趋势”。开始于2014年6月的国际油价下跌是近年来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受实体企业、金融市场以及各国经济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尽管国际石油价格在1986年和2008年也经历过类似的暴跌,但这一轮油价下跌的成因更为复杂,影响更为深远。该部分的文章围绕这一事件,一方面着重跟踪分析石油市场和石油价格变动,探讨变化背后的原因,预判趋势;另一方面并不满足于这些短期分析,而致力于搭建分析框架、挖掘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信这些分析方法和框架对于理解未来更长时期内的国际石油市场走势具有借鉴意义。
第三部分以“石油、中国与世界经济”为题,采取更广阔的视角来洞察石油经济以及石油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这也是本书一以贯之、反复强调的一个思想——要在国际石油市场和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相互反观、对比验证。本部分先介绍中国的石油供给和需求情况,并探讨中国经济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紧接着通过一组讨论“石油美元”的文章,向读者展示石油市场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复杂关系。特别的,《“石油美元”诞生记》和《“石油美元”对中国的启示》这两篇对“石油美元”内涵、制度产生历史背景进行探讨的文章,对中国新一轮经济开发和人民币国际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全球经济新格局呈现五个特点》一文总结梳理了当前世界经济的五点新变化,认识到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石油行业的动态,反过来,石油行业的动态也能为我们理解判断世界经济新格局提供线索和借鉴。《理解大宗商品市场的“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范式》一文是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
第四部分以“‘石油之眼’展望未来”收尾,对全书的一些重要结论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并对未来进行展望。这一部分着重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石油峰值论”可信吗,二是人类需要担心石油资源枯竭吗,三是百年石油经济史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