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释疑

  • 续汉志
  • 中哲
  • 2099字
  • 2018-09-25 23:35:20

打开下面满满腾腾的麻袋,刘备抓出一把泛黄的食盐,皱了皱眉,埋怨道:“怎么这么脏呀?”

虽然早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他还是没有想到,此时的食盐里面居然含有如此多的杂质,甚至都能明显的看到混杂其中的泥沙颗粒。

“这还算是好的呢——”一旁的简雍叹了一口气,道:“还好我们处在大海边上,才能买到这样的食盐,我听说,他们在内陆山区贩卖的时候,甚至会故意掺上泥土呢!”

“是啊,大哥——”关羽也点了点头:“现如今,普通百姓越来越穷苦,质量好的食盐根本吃不起,那些盐商为了降低-价格,非但不会花费心思进行精炼,反而会在里面掺杂泥沙!”

“原来如此……看来,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对于质量更好的精盐都没有太大的需求。”刘备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不过还好,他们瞄准的市场都是沿海一带的有钱人家。

只是,一想起此时的穷人居然连食盐都吃不起,他就感觉很是难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自然就是引入晒盐之法,极力增加食盐产量。

想到这里,他就对着三人微微一笑,道:“其实,等我们有了足够的实力,我就打算在海边开辟盐田,利用阳光对海水进行晾晒,可以极大的增加食盐产量!”

“盐田?”张飞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的问道:“大哥,难道可以像种田那样,结出食盐吗?”

“是啊,玄德……真的可以使用晾晒的方法制造食盐吗?”一旁的简雍也是一脸的惊讶,心中满是憧憬,如果真的可以,那可就要发了呀!

刘备没想到他们居然还没有晒盐的概念,就连忙点点头,道:“当然可以!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在海边挖一些田畦,把海水引入其中,晾晒一段时间,等到水分蒸干了,里面的食盐就自动析出了。”

“现如今,河东的池盐就是这样生产的,云长的老家就在附近,应当很是清楚——”说完,就拍了拍关羽的胳膊。

听到他的提醒,一旁的关羽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恍然大悟,立刻就睁大了眼睛,发现张飞和简雍都在看着自己,就苦笑一声,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此,在我们那里,制作池盐的时候,都是将卤水引入耕畦,等到南风大起,晾晒一天后,就能结成盐粒……”

“只是,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居然可以在沿海地区也能这样做……”说完,就看向刘备,脸上满是钦佩。

“居然真的可以!”简雍不敢置信的击打一下手掌,瞪着两眼,一脸疑惑的发问道:“既然早就有了晒盐之法,为什么没有引到沿海一带呀?”

“是啊,大哥——”张飞脸上也满是疑惑:“要是能在沿海荒地晒盐的话,肯定能提高产量吧?”

“我哪知道?”刘备有些无奈的耸了耸肩,发现他们都要把自己当做十万个为什么了,无论什么问题都来询问。

“好了——”看到三人还在看着自己,他就挥了挥手,道:“等我们有了足够的实力,就立刻开工,建造盐田,到时候,就可以让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吃到足够的食盐!”

“嗯——”他们三人重重的点了点头,脸上也多了些使命感。

“现在,就开始精炼吧——”刘备说了一句,就把手里的粗盐洒在水桶里,看到它们很快就溶解到热水之中,里面的清水也变得有些浑浊起来。

随后,他们就从麻袋里捧出一捧捧粗盐,撒到水里,甚至还拿出一根木棍,不停的搅拌,加快它们的溶解。

最后,刘备看到里面的热水越来越浑浊,甚至都看不到桶底了,就止住他们三人,道:“暂时就这样吧……”虽然还不知道究竟有没有达到饱和,但在此时,也并不需要非得如此,有个差不多就行了。

接下来,他就把铺满了麻布和木炭的箅子放在铜锅上,小心翼翼的提着水桶,把里面的盐水溶液倒在上面。

等到水桶见底,箅子上面那层洁白的麻布就有些发黄了,上面沾着一层湿漉漉的泥沙。

移开箅子一看,铜锅里面的盐水果然清澈里起来,也不知道是那些木炭的作用,还是上下六层麻布发挥了过滤作用,反正不管怎样,刘备此时搞出来的过滤器应该算是合格了。

注:历史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在河东解县制作池盐了,之所以没有把晒盐之法应用的沿海一带,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建造盐田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在古代,普通官员在某一个地方,是有一定任期的,要想建造盐田,首先就要消耗官员自己的政治资源,把本地各阶层的关系调整好,然后才能正式开工。

只是,可能还没等你完工,就要调到其他地方了,而自己的辛苦却只能白白成为下一任的政绩,恐怕没有人愿意这么做。

第二,建造盐田具有很大的风险,沿海地区多发台风,到时候随便来个暴雨,就有可能把你辛苦建造的盐田彻底毁掉,你的政绩也就可能变成政敌攻击的突破口。

正所谓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在如此官-场的洗礼下,自然就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实事了。

第三,煮盐法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优势,虽然在汉武帝的时期,实现了盐铁专卖,但在其他时代,比如东汉时期,官-府就没有禁止私盐生产。

而且,无论什么时代,私盐贩子都是无法禁止的,对于他们来说,煮盐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本小利厚,转移方便,只要在海边随便弄一口锅,就可以开工生产了。

就算被人发现了也没关系,随时可以跑路,要是建造盐田就比较麻烦,前期消耗不说,要是被人查到了,那可就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啦!

因此,在整个封-建时期,中国沿海一直在使用煮盐法制造海盐,哪怕在内陆地区,早就已经有了晒盐之法,也没有人愿意去做。

之所以解释那么多,我其实只想说,古人之所以没有在沿海一带发展出晒盐法,并不是因为他们愚笨,而是真的没有那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