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20几岁找对方向,30几岁才能做对事

选老板就像选对象,一定要慎重

一个人肚子里装满才华,就好比一家小店进满了货,进货的目的是为了卖出去,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老板,在“老板”财力和精神的支持下,小店才能经营得有声有色;而一个有才华的人也需要这样一位“识货”的老板,将肚子里的“才华”卖出去,唯有如此,有才华的人,才能找到用武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如果有货,找到的却是一位不“识货”的老板,是小店,就会货物滞仓,长此以往,“店将不店”,迟早关门大吉;是人,则“人将不才”,你受到的不是人才的待遇,是连一般人都不如的待遇。将自己的“货”卖出去,一直卖到清仓、进货、再清仓,你才有可能发财,职场上成功的人莫不是如此。

能否找到一位合适的老板,你的情况会有天壤之别。张飞在市井混时,结识过大批小流氓和小老板,可是依然得靠卖猪肉为生,而跟随刘备以后,他才得以成为叱咤一时的大将。

可见,选对老板跟对人,对于一个有才华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那么,20几岁的年轻人,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老板跟对人呢?下面是几点建议,不妨作为选择老板的标准。

(1)无论学历如何,对商海有独到见解,对自己有坚强信心的人。你不是在选教授,不必一定选择高学历,因为只有他精于商场,在商场上节节取胜,你才有可能从士兵升到将军。

(2)无论文化如何,求知若渴,孜孜以求的人。无知的人是最易满足的人,反过来讲,不满足的人往往有知有识,进步飞速。

(3)上班比职工还准时的人。起码说明他对自己是负责的,如果对自己都不负责,如何对别人负责?

(4)格外遵守时间的人。不因内部开会而迟到,也不虚假解释,在没有人敢对他指责的情况下,准时是他人品和素质的反映。

(5)凡事有原则的人。奖励你有奖励你的原则,惩罚你也有惩罚你的标准,不以个人情绪为转移。只有奖惩分明才能带动一支队伍。

(6)心胸坦荡,不计较针针线线的人。一个老板要能容人,容不得人如何纳千军万马?职工打个哈欠,他非说坏了他的财气,这样的人不可跟。

(7)有胆量和魄力的人。什么叫胆量?就是别人不敢他敢,当然违法犯罪的事除外;什么叫魄力?就是别人只想着做1万元的事,他却在想着做1000万元的事,当然空想也没用。画饼充饥、只一味许诺却从不实现的人不要跟,也不能跟。

(8)不妒贤嫉能的人,永远能够看到别人优点的人是首选的对象。有种人看见别人好,自己就睡不着觉;看见别人不行,又在那儿骂骂咧咧,永远是别人不对。跟着这样的人,你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嫉妒别人的人不可跟。

(9)不大方,也不小气的人。该花的,花多少也不吝惜;不该花的,一个钉子也要从地上捡起来。

这只是几点建议,20几岁的年轻人究竟如何选择最适合你的老板,就像如何选择最适合你的对象一样,没有唯一的标准。要想选对老板,最后还要看你个人的品位,选择权在你,选得好坏就看你的眼力了。

事必躬亲的老板不能跟

什么是“事必躬亲”型的老板?

一般来说,这样的老板在工作中都会带有“每一件事情我不经手就一定会出差错”的想法,所以他们总是小心谨慎地应对每一件事。其实在他们心里,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一件事。他们还喜欢说的另一句话就是“累死了”,但是脸上却表现出很知足的样子。这类老板的心理定式就是“能者多劳”,他们认为谁最“累”便是谁最“能”,老板当然不会放过享受这样的“殊荣”。

生活中,事必躬亲的老板并不少见,尤其是一些小公司。老板的事必躬亲一般出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认为只要自己多干一些就可以少请一名员工;少请一名员工,就可以少发放一份工资,节约成本。

二是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也有少数老板畏惧下属的能力,担心一旦授权会“功高盖主”;有的老板有强烈的权力欲望,只有事必躬亲,才能显示自己是有权力的人,不要说授权,就是下属职责范围内的事他也要插手。

三是老板对员工有偏见,对其毫不信任,所以自己把持着公司里几乎所有的权力,无论什么事,只有自己亲自做才放心,只要是和公司有关的事,事无巨细,没有他的同意哪件事都别想开展下去,即使是很小的办公用品都要到他指定的地点购买。

事必躬亲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内部舞弊、分权不均,职位形同虚设。

有一家餐饮业的老板,短短几年,便把一个大排档发展成为一家有数家分店的餐饮连锁企业。企业越大,他就越忙,天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虽然聘请了一个月薪过万的总经理,但是由于老板大权独揽,小权不放,动辄“一竿子到底”,这位总经理也就大小事情都向老板汇报,将自己的功能降到楼面经理的位置。由于老板不懂、不肯、不会授权,也没有激发下属的潜能,企业的各类事情只能被动应对,碰到什么突发、紧急事情,常常顾前不顾后。

“吃饭有人找,睡觉有人喊,走路有人拦”,是这位老板每天的生活写照。最后,企业萎缩,终告破产,老板也只能到外地去谋发展。事业无成倒也罢了,由于终年劳累,他还落了一身的病。

做老板像例子里的这位一样事必躬亲,大事小事一手抓,只能埋没下属的能力,让自己疲惫不堪,是很不值得的。一个明智的、有远见的老板一定是一个懂得授权的人,他会让下属忙碌,而自己则乐得清闲。

授权指的是老板根据工作需要,将自己拥有的一部分权力和责任授给下属去执行,让下属在公司严格的制度下放手工作的一种领导艺术。“想大事、抓根本、懂授权、真信任”,是领导者举重若轻的法宝。一个老板应该懂得,适当的授权可以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让自己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想大事干大事,发挥下属的专长,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团队精神等,这些大事才是一个老板应该做的。

老板应该抓大放小,把握好大的方向,引领自己的企业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至于具体该怎么做则是下属的事。如果老板分不清轻重,什么都做,甚至把员工该做的都做了,那员工做什么?没有任何一个团队,仅凭老板一人单枪匹马就可打天下的,现实的世界不存在“孤胆英雄”,老板顶多是队长,他的心中必须时时刻刻树起一个团队的旗子。

一个能成大事的老板会懂得抓大事、议大事,而把具体的事务交给下属去做,激励下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不仅能解脱自己,还能充分调动下属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最佳工作效益。20几岁的年轻人在职场中跟对了这样的老板,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不断得到提升。而那些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的老板,只会限制你的发展。

选对朋友,离成功更近点

每个人都需要朋友。结识一些相互欣赏、有情有义的朋友对一个人的事业、生活是极其重要的。然而,人心有异,在交朋友之前,20几岁的年轻人要学会洞察其是否有真朋友的心怀。只有选择了对的朋友,对我们才更有益、更有帮助。

吴明上大学后违背父母的意愿,放弃医学专业,专心于创作。值得庆幸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知名的专栏作家田恬,她们成了知心朋友,无所不谈。经田恬悉心指教,吴明不久便寄给父母一张刊登自己文章的报纸。一个人在挫折时得到的帮助是很难忘的,更何况是朋友。吴明与田恬的关系好得不得了。她们一同参加鸡尾酒会,一同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吴明还把田恬介绍给所有她认识的人。

但这时的田恬正面临着不为人知的困难,她已经拿不出与名声相当的作品了,创作源泉几近枯竭。

一次,当吴明把她最新的创作计划毫无保留地讲给田恬听时,田恬心里闪过了一丝光亮。她仔细听完,不住地点头,脑中产生了一个罪恶的想法。

不久,吴明在报纸上看到了她构思的创作,文笔清新优美,署名是“田恬”。吴明谈到她当时的心情时说:“我痛苦极了,其实,如果她当时给我打一个电话,解释一下,我是能够原谅她的,但我面对报纸整整等了3天,也没有任何音讯。”

半年之后,吴明在图书馆遇到了田恬,她们互相询问了对方的生活,很有礼貌地握手告别。

自那件事以后,她们两个人都停止了创作。

可见,交友时要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一个人交往时要判断对方和你交往的动机是什么,是看重你的人还是别的。如果是纯粹看重你的钱和势或其他利益,那就不必深交。

应该明确的是,朋友的甄选并不能单凭你感情上的好恶作为标准。因为如果你只是凭自己喜欢与否来选择朋友,那会使你失去很多有价值的朋友。有的人可能你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就不舒服,或者因为他模样长得怪,或者因为他不卫生,或者因为他语言不雅,但这只是你的第一印象,也许在你了解他以后,会觉得他是你最可信赖的朋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看对方周围都是些什么人,即可知道他是否值得你交。如果对方的朋友都是一些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的人,他的素质就不会太高;如果他结交的都是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他自己的修养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了解一个人的朋友也就了解了这个人。

想了解一个人,还可以观察他是怎样对待别人的。人在得意时,特别爱诉说他与别人交往的情景,他说的时候是无意的,不会想到他与被说人有什么关系,所以,一般比较真实。

如果对方当着你的面说自己如何占了别人的便宜,如何欺骗了对方,等等,那你以后就得对他注意一点儿,他有可能也会这么对待你。

有一种人可能当面批评你,指出你的缺点来,却又在你面前夸奖别人的优点,你也许不愿接受他的这种直率,但这种人却是非常值得信赖的,可以做你的好朋友。

要知道哪些人不可交,关键是要在生活中对其行为有比较理性的判断,如此你便会交上真正的朋友。

选对方向

遇到事业上的道路实在走不通时,最佳的办法便是弃暗投明,20几岁的年轻人千万不可吊死在一棵树上。

章邯是秦朝的大将,对朝廷忠心耿耿,屡建大功。

陈胜、吴广起义后,章邯受命讨伐。由于兵力不足,他便把刑徒和官奴也组织起来。在他的调教下,这支拼凑起来的队伍也颇有战斗力。

章邯性情直率,不喜谄媚,他对当时掌控着朝政的权臣赵高也不逢迎,惹得赵高十分恼怒。他为了报复章邯,竟对章邯的大功视而不见,更无封赏之意。

项羽崛起后,章邯与之交手多有败绩,他为此频频向朝廷告急。不想赵高为置其于死地,不仅不派兵援助,还把他的告急文书一律扣压,从不向秦二世禀报。

章邯连连失败的消息,有一天终于让秦二世知道了。秦二世身边的太监就对秦二世说:“章将军勇冠三军,若他有失,秦国就危险了,陛下将怎样对待他呢?”

秦二世怒不可遏:“章邯深负皇恩,罪该万死,他还想活命吗?”

太监摇摇头说:“章将军如今已是败军之将,必心多惶恐,斗志有失。陛下既依靠他杀敌保国,就不能任性责罚他了,否则他惧祸投敌,陛下岂不更加危险?陛下若能忍下气来,略作抚恤,章邯见陛下不怪罪,定能定下心神,再为秦国建功。”

秦二世于是再找赵高议论此事,赵高故作惊讶地说:“章邯此人自高自大,向来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不加责罚,哪能显出陛下的天威呢?”

秦二世于是下诏,对章邯大加指责,言辞甚厉。章邯接诏,又气又怕,一时六神无主。长史司马欣前去咸阳替他探听消息,从别人口中知晓这其中的缘故,于是赶紧返回对章邯说:“赵高对将军心有排斥,看来无论你有功无功,都不免遭他陷害了。”

章邯大吃一惊,情绪更加低落。

值此时刻,赵将陈余派人前来送书,劝他反叛秦国。信中说:“白起、蒙恬都是秦国的大功臣,可他们的下场却是被赐死。将军为秦卖命奋战,到头来却为赵高陷害、昏君猜忌,命运可想而知。天意亡秦,如将军认清形势,反戈一击,不但无有灾祸,还有除暴济世之大名,何乐而不为呢?”

章邯见信落泪,久不作声。司马欣长叹一声,出语说:“皇上不识奸佞,反责忠臣,这不是将军欲反,而是不得不反啊。”

于是,章邯向项羽投降,追随了项羽。

识时务者为俊杰,章邯的反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和一个新朝代的建立。择主依时而变,不但顺应天理,而且对己有利,这种两全其美的事,对于有判别力的人来说,是不难选择的。

20几岁的年轻人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理性分析,选择一条利人利己的道路,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前途。

不仅“做事”,更要“做成事”

有一次,刘墉和女儿一起浇花。女儿很快就浇完了,并准备出去玩。刘墉叫住她问:“你看看爸爸浇的花和你浇的花有什么不一样?”

女儿看了看,没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于是刘墉将两人浇的花连根拔了起来,女儿一看,脸就红了,原来爸爸浇的水都浸透到了根上,而自己浇的水仅仅只将表面的土淋湿了。

刘墉语重心长地教育女儿:做事不能只做表面功夫,一定要彻底,做到“根”上。

做事并不难,人人都在做,天天都在做,难的是将事做成。做事和做成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做事只是基础,而只有将事做成,你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了。做事其实也和浇花一样,如果只是敷衍了事,做了跟没做一样,那就等于在浪费时间。这就是很多看起来一天到晚很忙的人忙而无果的重要原因。

有的人经常说:“我努力了,所以我问心无愧。”而老板喜欢说的却是:“我看到你努力了,但请给我结果。”许多人宣扬结果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非常可笑的观点,怀着这种所谓的“超然”心态去做事,其结果往往是无法超然的失败。这种人所看重的“内心的体验”也只不过是失败所带来的遗憾和伤感。这种遗憾和伤感或许是诗人们创作的源泉,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靠努力的成果来生活的普通人来说,没有任何帮助。

崔律、刘冬、何蝶不仅是中学同班同学,而且是大学同班同学,更是在同一天进入同一家公司的同事。

但是他们的薪水却不相同:崔律的月薪是3000元,刘冬月薪2500元,何蝶月薪2000元。有一天,他们的中学老师来看望他们,得知他们薪水的差距之后,老师就去问总经理:“在学校,他们的成绩都差不多呀,为什么毕业一年就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总经理听完老师的话,笑着对老师说:“在学校他们是学习书本知识,但在公司里,却是要行动、要结果。公司与学校的要求不同,员工表现也与学校的考试成绩不同,薪水作为衡量的标准,就自然不同呀!”

看到老师仍然满脸不解的样子,总经理对老师说:“这样吧,我现在叫他们三人做相同的事情,你只要看他们的表现,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总经理把这三个人同时找来,然后对他们说:“现在请你们去调查一下停泊在港口边的船。船上毛皮的数量、价格和品质,你们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尽快给我答复。”

一小时后,他们三人都回来了。

何蝶先做了汇报:“那个港口有一个我的旧识,我给他打了电话,他愿意帮我们的忙,明天给我结果。我为了保证明天他给我结果,我准备今晚请他吃饭,请您放心,明天一定给您结果。”

接着,刘冬把船上的毛皮数、品质等详细情况给了总经理。

轮到崔律的时候,他首先重复报告了毛皮数量、品质等情况,并且将船上最有价值的货品详细记录了下来。然后表明,他已向总经理助理了解到总经理的目的,是要在了解货物的情况后与货主谈判。于是,他在回程中,又打电话向另外两家毛皮公司询问了相关货物的品质、价格等。

此时,总经理会心一笑,老师恍然大悟。

相信看到这种情况后,任何一个人都会像那位老师一样,一下子就明白了。

称职者只满足于做事,最棒者却是要做成事,正如例子里的崔律。做成事你才能永远领先他人一步,许多不幸运的人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满足于做事,认为工作只要过得去就行,没有必要做到最好,但是那些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非凡成绩的人都是以做成事为目标的。

20几岁的年轻人,一定要树立把事情做成的态度,要知道自己不仅是要“做事”,还要“做成事”。

找一个对手激发潜能

1996年世界爱鸟日这一天,芬兰维多利亚国家公园应广大市民的要求,放飞了一只在笼子里关了4年的秃鹰。3天后,当那些爱鸟者们还在为自己的善举津津乐道时,一位游客在距公园不远处的一片小树林里发现了那只秃鹰的尸体。解剖发现,秃鹰死于饥饿。

秃鹰本来是一种十分凶悍的鸟,甚至可与美洲豹争食。然而由于它在笼子里关得太久,远离天敌,结果失去了生存能力。

无独有偶。一位动物学家在考察生活于非洲奥兰治河两岸的动物时,注意到河东岸和河西岸的羚羊大不一样,前者繁殖能力比后者更强,而且前者每分钟奔跑的速度比后者要快13米。他感到十分奇怪,既然环境和食物都相同,何以差别如此之大?为了解开其中之谜,动物学家和当地动物保护协会进行了一项实验:在两岸分别捉10只羚羊送到对岸生活。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发展到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只剩下了3只,另外7只被狼吃掉了。谜底终于被揭开了,原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身体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居住着一个狼群,这使羚羊天天处在一个“竞争氛围”中。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变得越来越有“战斗力”。而西岸的羚羊弱不禁风,恰恰就是因为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

大自然的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对手,自己就不会强大;没有敌人,就没有胜利可言。

和大自然类似,人的一生,无论顺利还是坎坷,注定要扮演“战士”的角色,遭遇大大小小的对手或“敌人”。战场上的真刀真枪自不必说,哪怕是在和平年代里,大到创新事业,小到一场牌局,同样需要艰苦奋战,才能稳操胜券。

其实,在许多时刻,敌人和对手都显得比朋友更真诚,当他打败你时,绝对不会留什么情面;他嘲笑你时,那份冷酷更是刻骨铭心。是对手或敌人的强悍,让我们昼夜习武,练成一身好功夫;是对手或敌人的狡诈,使我们时刻保持警觉之心;是对手或敌人的强大,鞭策我们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是对手或敌人的智慧,激励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是对手或敌人的威胁,令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对手或敌人的围追堵截,使我们不断自我否定,使我们打败真正的敌人——我们自己;是对手或敌人的暂时麻痹或懈怠,才导致了我们的幸运和成功。

在第27届奥运会上,孔令辉在男子乒乓球单打决赛中,艰难地以3:2战胜瓦尔德内尔后,拿到了冠军。全国人民为之欢呼雀跃,而主持人白岩松说了一句让我们难忘的话:“我们感谢瓦尔德内尔。”

是的,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有了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和他多年来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让垄断世界乒坛的中国队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手。这样的对手,可使我们更强大,我们要感谢这样强大的对手。

生活中,竞争是无处不在的,对手也是无处不在的。正因为对手的存在,我们才会产生要打败他而成为强者的念头。这是人渴望胜利的本性,也是社会赋予人机会的条件。有些对手阻碍我们成功,所以你追求成功;有些对手阻碍你生活,所以你偏要活下去。谁也不想被淘汰出局,让我们在对手的激励下,变得越来越强大吧。

一份研究资料说,一年中不患一次感冒的人,得癌症的概率是经常患感冒者的6倍。至于俗语“蚌病生珠”,则更说明问题。一粒沙子嵌入蚌的体内后,它将分泌出一种物质来疗伤,时间长了,便会逐渐形成一颗晶莹的珍珠。

说到“对手”,我们想到的往往就是某种敌意和戒备,但是,“对手”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伙伴和朋友。20几岁的年轻人,给自己找一个对手,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从而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给自己找的那位竞争对手,不能太强,太强了会让你感觉高不可攀,反而打击你的信心;也不能太弱,那样就无法很好地激发出你的潜能。最好的竞争对手,是比你稍强一点的,他在某一方面值得你去学习,最重要的是,你从他身上能感觉到,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赶超他,这样才会更有动力。

做对了,才叫做了

“做对了,才叫做了”,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20几岁的年轻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只是满足于“做”,却不重视是否把事情做好了。所以表面看起来,整天在付出、在努力、在忙,但是这种忙却是穷忙、瞎忙。

老板对小张越来越不满意了。可究竟为什么,连老板自己也说不太清楚。他只知道,小张每次都能把他交代的事情完成,却不能让他完全满意。

有一次,老板让小张帮忙查一下北京主要宾馆的情况,因为有个重要的客户要过来,老板自然要好好地招待一番。

小张接到任务就忙开了。半天之后,小张给老板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20多家宾馆的众多信息,包括宾馆等级、地理位置、服务质量,等等。

老板看到这封邮件就皱起了眉头,显然,他不是很满意。他希望看到的是简洁明了的说明,最好有一些小张的建议,比如,哪家宾馆的菜做得好,或哪家的服务会比较适合这位客户。但这些信息老板都没有看到。

但老板又不好指责小张,因为小张确实将老板交代的工作做了,而且也尽快完成了。所以,问题恐怕就出在小张并没有把工作做对。

职场中有许多小张这样的人,他们会对老板交代的任务不打折扣地完成,并且不会发生方向的偏差,也就是说能把老板布置的工作完成。然而,他们还欠缺一点主动性和一点变通能力,还不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把事情做好。

“做了”与“做对”,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前面只是走过场甚至是糊弄人,后者却意味着对工作的质量负责。做工作,绝对不能满足于“做了”这一点。满足于“做了”,不仅会浪费资源,更可怕的是自欺欺人,既有可能将自己麻痹,也有可能使单位疏忽乃至麻痹,于是,该有的效率出不来,没有想到的陷阱和危机却可能不期而至。

沃尔玛的创始人沃尔顿年轻时收到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却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而面临失学的危机。于是他决定趁假期去打工,像父亲一样做名油漆工。

沃尔顿接到了为一大栋房子刷油漆的业务,尽管房子的主人迈克尔很挑剔,但给的报酬很高。沃尔顿很高兴地接下了这桩生意。在工作中,沃尔顿自然是一丝不苟,他认真和负责的态度让几次来查验的迈克尔感到满意。这天,是即将完工的日子。沃尔顿为拆下来的一扇门板刷完最后一遍漆,刚刚把它支起来晾晒。做完这一切,沃尔顿长出一口气,想出去歇息一下,不想却被脚下的砖头绊了一下。这下坏了,沃尔顿碰倒了支起来的门板,门板倒在刚粉刷好的雪白的墙壁上,墙上出现了一道清晰的痕迹,还带着红色的漆印。沃尔顿立即用切刀把漆印切掉,又调了些涂料补上。可是做好这些后,他怎么看怎么觉得补上去的涂料色调和原来的不一样,那新的一块和周围的也显得不协调。怎么办?沃尔顿决定把那面墙重新刷一遍。

大约用了半天时间,沃尔顿把那面墙刷完了。可是,第二天沃尔顿又沮丧地发现新刷的那面墙还是显得色调不一致,而且越看越明显。沃尔顿叹了口气,决定再去买些材料,将所有的墙重刷,尽管他知道这样做,他要花比原来多一倍的本钱,他就赚不了多少钱了,可是,他还是决定要重新刷一遍。

他刚把所需的材料买回来,迈克尔就来验工了。沃尔顿向他道歉,并如实地将事情和自己内心的想法说了出来。迈克尔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沃尔顿竖起了大拇指。作为对沃尔顿负责态度的奖励,迈克尔愿意赞助他读完大学。最终,沃尔顿接受了帮助。后来,他不仅顺利读完大学,毕业后还娶了迈克尔的女儿为妻,进入了迈克尔的公司。10年后,他成了这家公司的董事长。

现在提起世界上最大的沃尔玛零售公司无人不知,可是没有多少人知道,其创始人当年曾是刷墙的穷小子。一面墙改变了沃尔顿的命运,更确切地说,是他这种“做对了,才叫做了”的精神改变了他的命运。

做了不等于做好了,只有做好了才叫做了。把问题解决好,才称得上是合格地完成了该做的事。20几岁的年轻人只有把“做对”作为执行的关键,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5%的人并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制造问题,无事必生非,他们是在破坏性地做。

——10%的人正在等待着什么,他们永远在等待、拖延,什么都不想做。——20%的人正在为增加库存而工作,他们是在没有目标的工作。

——10%的人没有对公司作出贡献,他们是“盲做”“蛮做”,虽然也在工作,却是在进行负效劳动。

——4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标准或方法工作,他们虽然努力,却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

——只有15%的人属于正常范围,但绩效仍然不高,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这些人做事看似很努力、很敬业,但他们不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尽管从表面上看来,他们很努力,但结果却总是无法令人满意。

在他们的工作经历中,也许都发生过工作越忙越乱的情况,解决了旧问题,又产生了新故障,在一团忙乱中造成了新的工作错误,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打转,越忙越“盲”,把工作搞得一团糟。结果是,轻则自己不得不手忙脚乱地改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则返工检讨,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但如果我们能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就能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和成功的概率。

罗青是一家文化公司创意部的经理,曾为自己做事粗糙的习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一次,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比较紧,他在审核广告公司回传的样稿时不仔细看,弄错了一个电话号码——服务部的电话号码被他们打错了一个。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给公司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和损失。

罗青忙了大半天才把错误的问题理清楚,耽误的其他工作不得不靠加班来弥补。与此同时,还让领导和其他部门的数位同仁和他一起忙了好几天。

罗青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次性做对事的重要性。我们平时最经常说到或听到的一句话是:“我很忙。”是的,在“忙”得心力交瘁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假如在审核样稿的时候罗青稍微认真一点,还会这么忙乱吗?

由此可见,第一次没做好,同时也就浪费了没做好事情所花费的时间,返工的浪费最冤枉。第二次把事情做对,既不快,也不便宜。

工作缺乏质量,容易出错,结果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整个团队工作效能的低下。

美国市政厅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说,在华盛顿因工作马虎造成的损失,每天至少有100万美元。该城市的一位商人曾抱怨说,他每天必须派遣大量的检查员,去各分公司检查,尽可能地制止各种马虎行为。在许多人眼里有些事情简直是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积小成大。

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会影响他们做事的工作效率,当然也会影响到他们工作上的晋升和事业上的发展。

某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了马马虎虎、心不在焉、懒懒散散的坏习惯。他们没有工作的质量观念,总想着还有下一次修正的机会,这样是无法保证工作绩效的。

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不是制造错误以后再去改正错误。在工作完工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带给自己和公司的麻烦,想一想出错后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能够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对”这句话的分量了。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Do.It.Right.The.First.Time,简称DIRFT)是著名管理学家菲利普·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做对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也是最快捷的成功之道!第一次做对的概念是企业的灵丹妙药,同时也是我们提升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法则。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到位,半到位又不到位是最令人难受的。在我们执行工作的过程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理念。如果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现在又具备了把它做对的条件,为什么不现在就把它做对呢?

20几岁的年轻人,只有坚持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我们的努力才能实现良性运转,个人事业才有兴旺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