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一带一路”倡议

美国智库观点摘要

中俄关系:氢弹加萨德系统等同于中俄联盟?

Yu BinYu Bin,毕业于威顿堡大学。来源: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美国智库),2016年5月。

原文标题:China-Russia Relations: H-Bomb Plus THAAD Equals Sino-Russian Alliance?

文章框架:中国和俄罗斯的“双重困境”;朝鲜核试验;中俄关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欧亚联盟项目之间务实的合作和整合;中国的“向西”战略是否以牺牲俄罗斯为代价;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做出的努力;中国一直在“四方协调组”(QCG)中发挥积极作用。

观点摘要:

1.在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后,2016年1月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出现了明显的升级。朝核试验再加上重新部署的美国-韩国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显示出中国和俄罗斯的“双重困境”:半岛的核扩散趋势与半岛无核化的主张。与此同时,“中俄联盟”的讨论在中国已回归正轨。然而,实际上,两国的政策似乎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俄罗斯继续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感到惊讶——参与叙利亚事务。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促使习近平在1月出访三个重要的伊斯兰国家(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埃及)。中国也派出了自己的叙利亚特使,并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成立小型安全联盟,俄罗斯对此很不满。截至4月底,两国宣布将在俄罗斯进行首次联合反导演习。欢迎来到华丽阴暗的新世界——核武器、导弹和联盟、诚恳和不情愿。

2.2016年1月6日,朝鲜宣布其已经成功测试了一枚氢弹,这是自2006年以来的第四次核试验。中国和俄罗斯迅速而强烈地做出回应。俄罗斯猛烈抨击该试验“公然违反国际法”,并谴责“这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克里姆林宫发言人表示,俄罗斯“非常担心”该试验,而且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做出指示,“彻底分析所有监测站的数据,包括地震数据,如果试验信息得以确认,那么要对局势进行分析”。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坚决”反对核试验,称“中国坚定自己的立场,要通过朝鲜半岛无核化以及阻止核扩散来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该发言人还表示,中国对朝鲜未提前告知中国感到很失望。

3.然而,直到2月初,中国和俄罗斯才开始对回应核试验的政策进行协调。相比之下,美国及其盟友在试验后的几周内就通过加强在东北亚的军事力量做出回应——派遣一艘航空母舰、一架B-52轰炸机以及一艘核动力潜艇。此外,美国和韩国同意探讨在朝鲜半岛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可行性和可取性。2016年2月5日,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武大伟前往莫斯科,会见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莫尔古洛夫(Igor Morgulov)。俄罗斯外交部新闻稿表示,“根据朝鲜核试验和发射运载火箭计划,就朝鲜半岛的当前形势交换了意见”,并“对朝鲜公然无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以及相应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要求表现出深深的不安”。同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与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Sergei Lavrov)进行通话。新华社报道,他们“一致认为各方应避免采取任何新的行动,以免加剧紧张局势。相反,各方应该通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决议以及各方做出的努力,将朝鲜半岛的核问题放回到通过谈判解决的轨道上”。

4.3月2日,王毅与谢尔盖·拉夫罗夫再次通过电话谈及联合国安理会涉朝2270号决议。两天后,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孔铉佑前往莫斯科,并且与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莫尔古洛夫举行第二次中俄东北亚安全磋商,此次磋商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①朝鲜半岛核危机的深化;②韩国的导弹部署;③双方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3月8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提出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双轨制”思路:与朝鲜进行无核化谈判的同时,推进和平条约的谈判。王毅称无核化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而签署和平条约以取代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是朝鲜的合理关切。两个谈判可以并行,并同时实现统筹解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只要有关各方回归谈判,中国都持灵活开放的态度,包括三方会谈、四方会谈或五方会谈。3月11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访问莫斯科,并会见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外交互动达到高潮。此时,就朝鲜核试验和在韩国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可能性,俄罗斯和中国的立场是强硬的。会谈后,谢尔盖·拉夫罗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俄罗斯和中国支持采取这样的措施,一方面,这将阻止朝鲜核计划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这将不会增加该地区的紧张局势,也不排除政治和外交解决的可能性,并且不会被当作危险武器进入该区域的借口,包括计划在此处建立导弹防御系统”。“至少应该明确,在平壤没有人会为这样的越轨行为保卫朝鲜。”谢尔盖·拉夫罗夫强调,“即使把朝鲜当前的行动考虑在内,美国和韩国的计划(部署THAAD)也可以超越所有来自朝鲜可想象的威胁”。

5.会谈后,在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谢尔盖·拉夫罗夫表示,“我们的国家做了一个示范——用平衡和务实的方法解决多个问题,并且在国际法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联合国宪章》)确保安全解决方案”。王毅强调,中国对俄罗斯经济、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欧亚联盟项目之间务实的合作和整合“充满信心”。会谈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见中国高级外交官时表示,谢尔盖·拉夫罗夫和王毅之间的会谈是“实质性的协商”。王毅说道,2016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中国准备借此机会进一步促进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两国外长还讨论了普京在今年夏天对中国的访问以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年底对俄罗斯的访问。

6.王毅访问莫斯科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当然更标志着对朝制裁。4月14日,中国发布禁止从朝鲜进口产品的清单,其中包括黄金和稀土。对该国的出口禁止包括喷气燃料和其他用于制造火箭燃料的石油产品,这与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的制裁行动保持一致。制裁清单由中国商务部制定,尽量避免影响朝鲜民生和人道主义需求。例如,在对喷气式飞机和火箭燃料的出口禁令中,要求检查豁免“基本的人道主义需求”和朝鲜以外民用客机的飞行。制裁将如何影响朝鲜的核政策以及与中国的关系,这还有待观察。对于中国和俄罗斯来说,朝鲜核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朝鲜问题,而是对该地区产生影响的问题。除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朝鲜半岛一直是当代主要大国的冲突发生地。美国陆军在韩国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并不仅仅是美国及其盟友之间的事。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强大的X波段雷达能够监视任何导弹试验,探测距离高达数千公里,从而监测中国和俄罗斯境内。

7.在朝鲜第四次核试验之前,韩国一直犹豫是否引进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然而,在朝鲜进行核试验不久后,韩国国防部部长韩民求(Han Min-koo)和美国国防部部长阿什顿·卡特(Ashton Carter)通过电话讨论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美国对韩国做出的防卫承诺包括“各种延伸威慑的资产”,这其中包含美国的核保护伞和导弹防御系统,并在韩国部署战术核武器。对于重启在韩国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谈判以及美国及其盟友对朝核试验做出快速而“过度”的回应,中国和俄罗斯都感到惊慌。莫斯科非政府组织外交与防务政策理事会主席卢基扬诺夫(Fyodor Lukyanov)说道,“朝鲜威胁是一个极好的借口,以增强美国在朝鲜半岛、日本和整个区域内的军事和政治存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朝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大·热宾(Alexander Zhebin)认为,美国真正的目标是在远东地区加强自己的实力。他说,“就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言,美国一直在与韩国进行谈判,并最终设法说服韩国,因为以前韩国一直非常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系统被部署在其领土上……美国需要在朝鲜半岛建设导弹防御设施。并且如果朝鲜不发射火箭,那么美国也能抓住中国的南海‘扩张’”。

8.2016年初,东北亚安全局势的急剧恶化致使就“中俄同盟关系”的必要性、性质、效力和目的展开新一轮的讨论。冷战结束后的25年,大国关系似乎正在从后冷战时代(post -Cold-War)的“单极时刻”转向后后冷战时代(post-post-Cold-War)的“非极性时刻”。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动力对国际体系的转型至关重要。推动这两个大国走向更紧密的政策协调的最重要因素是外部刺激。2016年初就出现了很多外部刺激。在朝鲜氢弹试验的前六天(2015年12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一项新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该文件是2009年修订版的升级,它将俄罗斯的战略目标确定为“巩固俄罗斯领导世界强国的地位”。2009年版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是由当时的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批准的,并计划执行到2020年。通过提前对其进行修订,俄罗斯政府明确地表明,俄罗斯的安全形势发生了变化,新的威胁已经出现,因此,需要对保障安全的方法做出改变。40多页的文件中有一大部分(17页)是在介绍加强国防能力和国家安全;12页针对经济;7页针对文化;提高俄罗斯公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健康占5页;环境、科学和教育内容占4页。20多个部分涵盖战略稳定和俄罗斯与外界的关系。新版战略高度重视多边机构,例如金砖国家(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RIC三国组合(俄罗斯、印度、中国),上海合作组织(SCO),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以及二十国集团(G20)。在这种情况下,新版战略指出,当谈及与特定国家的关系时,中国排在第一位。俄罗斯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视为全球和地区稳定的关键。新版战略确定了一系列传统的、新出现的威胁,如北约的扩张、周边国家的军事集结和部署、与美国的新军备竞赛、对俄罗斯体制的试图破坏以及在该国煽动的“颜色革命”。有趣的是,俄罗斯的战略并没有提到将任何特定国家视为敌人或威胁(除了提到北约和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加上“在毗邻俄罗斯领土的美国军事生物实验室网络”)。俄罗斯安全委员会副秘书长叶甫盖尼·鲁科扬诺夫(Yevgeniy Lukyano)说,“不像美国,我们不使用冷战术语,我们不把国家区分为好和坏,我们不说个别国家或地区是敌人,或威胁国家安全”。

9.中国的“向西”战略是否以牺牲俄罗斯为代价。虽然俄罗斯和印度在南海问题上支持中国令人很惊讶,但在2016年初,中俄关系的一些其他趋势使那些呼唤“中俄联盟”的人感到失望。出于经济和安全利益,中国东部和东南部日益增加的挑战似乎促使中国进一步“转向”西部,或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自从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拉开“一带一路”倡议序幕以来,中国已经向从中亚延伸至欧洲的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投入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初,伊朗核问题的解决以及该地区安全局势的恶化致使习近平在1月高调出访中东地区,并在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埃及都有停留,其在这些地方寻求经济机会和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习近平还试图调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危机。

10.紧随习近平主席三国出访的是中国派出的首个叙利亚特使。这发生在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访问莫斯科之后,那时俄罗斯和美国就叙利亚冲突达成协议。作为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国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协调政策,特别是在联合国安理会。然而,在俄罗斯于3月底与美国就叙利亚问题达成协议前,其没有告知中国或与中国协商。同样,俄罗斯也没有就叙利亚的军事干预和撤军一事告知中国。因此,中国决定任命一名叙利亚特使,这被视为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应该参与该地区的重要决定以及决定叙利亚的未来。同时,中国发起一个小型的安全联盟来解决阿富汗问题。3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房峰辉在访问喀布尔时说,中国提出的反恐区域联盟包括阿富汗、中国、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Ashraf Ghani)支持中国的提议,随后,一位匿名的美国国务院官员说,“我们欢迎国际社会做出的任何努力,并且国际社会成员将使阿富汗在未来走向强大、繁荣和稳定”。

11.据报道,塔吉克斯坦内政部和中国国防部将在杜尚别建立反恐中心。考虑到巴基斯坦现状,据说中国将在巴基斯坦永久部署解放军,以保护中巴经济走廊,该走廊从瓜达尔港(巴基斯坦)延伸至新疆。中国打算与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为其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安全保障。既然阿富汗的稳定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环节,那么中国就将增加对阿富汗的军事援助。俄罗斯官员没有公开评论中国在中亚的小联盟。然而,俄罗斯评论员大惊失色。俄罗斯智库当代阿富汗研究中心的安德烈·谢连科(Andrey Serenko)在接受俄罗斯《消息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一新联盟存在一种危险,除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外,中国还将塔吉克斯坦包括在内,直到不久前俄罗斯还将其视为本国势力范围的一部分。”他还说道,“在这一处于中国保护伞下的‘中亚版北约’中,俄罗斯似乎将是被排除在外的那一个”。另外,俄罗斯中亚研究专家克尼亚泽夫(Alexander Knyazev)在《独立报》中写道,“如果成功建立这样的军事联盟,那么将真正抛弃上海合作组织的反恐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存在会被完全忽视”。

12.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专家肖斌回应《环球时报》时说,“为了推动阿富汗和解进程,自2016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四方协调组’(QCG)中发挥积极作用,该会议中包括美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中国根据自己的承诺提出了四国联盟反恐。这一切都表明,在维护中亚安全方面,中国起着更大的作用”。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对阿富汗相关行动的缓慢步伐表示不满:“中国希望加快阿富汗和解进程。近年来,国际社会在这方面做出巨大努力。3月,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和伊朗等国以及欧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提供援助和贷款。四个联盟国家可以为上述措施提供安全保障,并防止国际援助物资遭受恐怖组织的袭击。”肖斌驳回了“中亚版北约”的比喻,并说:“一些俄罗斯学者把联盟比作‘中亚版北约’。这是担心中国可能会挑战它们的区域利益,甚至是全球利益,一些老牌强国不希望看到中国在中亚安全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了应对这些国家潜在的负面影响,中国需要制定一些法律来规范其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并向国际社会展示其立场。”

13.俄罗斯《消息报》报道称,很大程度上,在与中国不相关的领域方面,俄罗斯于4月8日宣布,俄罗斯联邦太空总署“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开始为中国提供火箭引擎”。《消息报》还写道,“我们考虑到,与俄罗斯不同的是,目前中国没有加入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因此,在火箭工程的组织合作方面,必须建立可靠的监管法律基础”。

14.俄罗斯的复兴是一个惊喜,直到最近,中国在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上的现状并没有给这种双赢交易带来问题,其中俄罗斯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出口到中国将使俄罗斯获得中国的电子元件,以用于俄罗斯航天器的制造。对于俄罗斯境况不佳的空间领域来说,与中国的交易将是一次很大的胜利,目前,这种类型的俄罗斯火箭发动机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国是其唯一的国外客户。在平衡美国航天工业方面,与中国的供应协议可以为俄罗斯起到额外的杠杆作用。从长远来看,发动机协议将是使俄罗斯迈向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合资专业生产微芯片和接收器的第一步。两者都被视为用来替代美国运行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15.俄罗斯火箭发动机的触发器揭示了当前中国与俄罗斯关系的复杂性或本质上的不稳定性。鉴于过去的重负和高度动荡的世界,这两个欧亚大国之间可能会就一系列问题展开合作、协调和竞争,甚至产生争议。最好的情况是,例如在韩国的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和南海问题中,它们倾向于建立同盟可能是就这些问题而言,而不是一种完全成熟的承诺。这其中包括5月份在俄罗斯计划的反导演习。这对双方的军事操作能力和战略互信都具有重大的发展意义。然而,比起长期、全面的同盟承诺,这更像是对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部署的一种回应。中国与俄罗斯战略关系的局限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事情都应该基于一个相当愤世嫉俗的“便利轴心”。阎学通“急于与俄罗斯结盟”的观点不会确保一切都变得完美。对于像俄罗斯和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它们的能力、利益、历史、战略文化以及与其他国家复杂的相互往来,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产生了一个多维结果。

评论:中国“新常态”下的环境政策问题

Mun Ho, Dale JorgensonMun Ho,美国西北大学法学学士,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中国项目中心,未来资源研究所(RFF)访问学者。Dale Jorgenson,高级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员。来源:未来资源研究所(美国智库),2016年5月25日。

原文标题:Commentary: Environmental Policy Issues in the“New Normal”Era of China

文章框架:“新常态”一词已从中国的讨论成为世界各地的头条;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经济增速放缓的交互影响将使中国保持高水平的投资并且产生很高的社会回报。

观点摘要:

1.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担忧在2015年成为头条新闻,并且在今年早些时候情况变得更坏。即使在美国,也存在悲观的观点,这种观点很稳定,但不是典型的经济复苏。引起这种悲观的重要因素是中国的增长前景。2001~201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0.6%,中国在2007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两年间通过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来维持高增长。然而,从那时起,按照中国官方的国内生产总值估算,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已经大幅下降到6.9%。从此以后,“新常态”一词已从中国的讨论成为世界各地的头条。如果保持经济增长的压力导致人们熟悉的能源密集型模式可能会破坏政府的经济和环境改革计划,那么投资低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闲置无用建筑和未得到利用的道路)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变慢。然而,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公共交通、污染控制设备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不同政策将平稳过渡到“新常态”,同时减少中国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2013年,新上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宣布其经济和政府的改革计划。2013年11月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说明了平衡经济、公平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2.这个计划是为了平衡经济,远离过去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增长,走向消费推动型增长。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这种远离投资货物的生产方式转变(例如转变钢铁和水泥生产方式)将导致能源密集型产业减少。这也意味着较少的空气污染,能够消除公众对恶劣空气——媒体称其为“末日空气”质量的关注。自那时以来,出人意料的经济放缓已经将重点转向保持经济增长。在2015年11月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表示,在未来五年内,经济增长不低于6.5%,一些官员认为这个目标是社会稳定所必要的。强调这种增长可能意味着改革计划的延迟或修订。中国有着分权政府,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决策有很大的权威性,很容易想象到许多省份返回到一条熟悉的道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这样的目标。无论这样的投资路径是否成功,其都将成功地维持6% ~7%的经济增长,钢铁、水泥、电力和其他能源密集型商品的产量会增加,这会导致更严重的污染和碳排放量,而不是先前计划预想的平稳的经济再平衡。

3.有迹象表明了这种投资回报。2012~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投资份额超过46%,甚至高于全球金融危机前几年的40%。更高的投资已经取代了大大减少的贸易顺差,并且留下了约38%的消费份额,这与2006年、2007年的份额相似。相比之下,1991年在韩国的投资份额达到了37%,而在网络繁荣时代,美国的投资份额为20%。中国是否走向了“中等收入陷阱”?增长减速一直是中国激烈讨论的话题。早在2011年6月,《经济学人》指出,“官员和专家争论不休,该国是否正在缓慢走向‘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无法维持高经济增长率,这种高经济增长率已经使该国从贫穷国家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正如世界银行在其报告《2030年的中国》中指出的那样,“1960年有101个中等收入国家,到2008年其中只有13个国家成为高收入国家”。然而,这种思考增长的方式是具有误导性的;在50年里许多国家没有成为富裕国家,那么在60年或70年里,其也会继续如此。2011年有着许多争论——在今后的20年里,中国将能够维持8%的增长率。这种观点如今不太常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2015年11月的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201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放缓至6.2%。但即使在2020~203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放缓至4%,中国也将摆脱所谓的“陷阱”,并且无须通过大的政策调整,能源消费将继续以每年约2%的速度增长。

4.中国的投资有两个重大举措。第一个是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旨在发展基础设施——通过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沿陆路至中亚(“一带”)以及通过马六甲海峡到巴基斯坦和非洲的海上路线(“一路”)。第二个是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促进亚洲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国认为现有的机构过于烦琐,如世界银行。这两者的主要动机可能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扩大中国沿“新丝绸之路”和在亚洲的影响力。经济增速放缓增添了一个额外的需求,以维持中国的工业产出。这些举措与中国10.4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没有多大关系,但在全球经济低增长时期,其产生很大的乘数效应——特别是在接受这些基础设施投资的国家,但也可能包括中国在内。例如,在希腊的投资已经使比雷埃夫斯港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之一。至少中国领导人认为,这些举措将作为新的灵活的机构来实施一项以投资为主导的战略。这些国际倡议可以由国内投资倡议予以补充。这些投资策略是否会导致更大的能源排放取决于投资的性质。有批评指出,最近的政策,包括那些全球金融危机后刺激下的政策,将投资多置于低回报项目,如闲置无用建筑和未得到利用的道路。继续进行这种不好的项目选择,将不会有助于提高未来的国内生产总值,而是会利用更多的能源,并且产生更多的污染。

5.对经济增速放缓的交互影响将保持高水平的投资并且产生很高的社会回报:完善能源效率、公共交通、污染控制设备、可再生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政策。目前,一些地方道路闲置,而其他地方(如在北京)道路太少、公共交通工具缺乏,这导致拥堵。中国的电力系统提出了另一个优先考虑的投资领域:把风能和太阳能整合到电力系统中。基于各种体制和结构的原因,其做得并不是很好,但应该会越来越好,促进这样的环境设备出口和建设将有助于保持就业和减少全球污染。

6.这种公共投资的回报没有出现在任何企业的账户上,但这些企业将以较低的运输和医疗成本形式获得社会回报率,这将反映在未来更高的生产力上。社会回报还包括一个更灵活、更可靠的电力网,这将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这将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它允许政府遵循一个熟悉的经济发展政策的路径,并且在未来将促进节能和减少污染,即便短期内产生的影响是输出更多的能源密集型产品。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最近在1月的世界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的文章中所建议的那样,“既往不咎”。中国不应该建设如此多的轧钢厂,但考虑到其已经这样做,其最好利用这些钢铁在中国建设地铁,在巴基斯坦建设桥梁,而不是去关闭工厂。

7.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无论增长放缓至6%还是2%,就可持续增长而言,进一步的政府改革都是必要的。2013年11月的《人民日报》列出许多好主意,包括对地方官员采取更加平衡的激励和方法,而不是只关注经济增长,更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刺激消费水平,并且更丰富的环境政策将减少燃烧化石、燃料车辆的使用以及减少工业排放。在“新常态”下,制定具体的政策是健康发展的关键。

中国“新丝绸之路”和美日同盟的地缘战略:挑战与机遇

Peter G. CornettPeter G. Cornett,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学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非常驻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地缘政治与空间安全。来源: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美国智库),2016年6月。

原文标题:China's“New Silk Road”and US-Japan Alliance Geostrateg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文章框架: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政策及其对美日同盟地缘政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政策表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全球大国;分析中国“新丝绸之路”政策以及美日同盟的地缘政治挑战和机遇;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或“一带一路”)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战略优势,进一步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利益绑定在一起;“新丝绸之路”是类似于美国和俄罗斯举措的替代举措;“新丝绸之路”政策提供的地缘政治联系是广阔的;美日同盟的底线是中国的新贸易路线,反映了其全球野心;分析了中国在“亚洲地中海”拥有重要的军事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美日同盟必须有意识地认识到其地缘政治环境;分析了中国在更广泛的欧亚地缘政治环境中的“新丝绸之路”政策。

观点摘要:

1.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政策及其对美日同盟地缘政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通过古典地缘政治视角研究这一政策后,该报告认为中国的西进重点需要一个全球联盟地缘战略,旨在确保欧亚大陆权力的平衡。作为抵消中国战略前景的一种方式,必须积极寻求维持欧亚大国的权力划分,并维护中亚作为一个开放与竞争经济区的地位。俄罗斯-中国或中欧安全伙伴关系——通过“新丝绸之路”倡议的经济合作推动——将对欧亚大陆的权力平衡以及由美国主导的自由世界秩序(美国和日本都致力于维护这一秩序)造成威胁。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全球问题,它对欧亚大陆的权力平衡和全球现状(促进了美国和日本的繁荣)有着明显的影响,中国经济崛起的宏伟“规模和范围”使国际力量分布产生巨变。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 Kaplan)认为:“仅仅为了确保其经济需求,中国正在改变东半球的力量平衡,这将使美国担忧。”

2.要了解中国的发展政策对战略安全的影响,需要研究地缘政治。尽管人们经常将重点放在中国的海上行为,但是新兴风险并不局限于海事领域。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海洋的战略价值,但鉴于美日同盟的海上力量(这是中国在东部投射力量的一个障碍),中国希望在挑战美日同盟对毗邻中国大陆的海域实施控制之前,巩固其经济增长。随着中国不惜任何代价追求经济发展,它正将目光从其自身的不发达地区、中亚和中东转向欧洲市场。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政策表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全球大国,而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大国。“亚洲地中海”是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创造的术语,用来形容综合海洋区域范围,从日本海到印度洋,包括东海、南海以及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线。中国正在将其经济和军事影响力扩展至遥远的欧洲和非洲,并在这一进程中维护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位。虽然“新丝绸之路”对美国和日本产生新的挑战,但正因为该政策扩大和巩固了中国力量的前景,所以它为该同盟带来新的机遇,并在新的地缘政治方法中予以协调。

3.在分析中国“新丝绸之路”政策以及美日同盟的地缘政治挑战和机遇时,该报告借鉴了古典地缘政治学。通过解释地缘政治理论,该报告运用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和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理论探讨联盟地缘战略逻辑。然后,该报告谈到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新丝绸之路”政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大陆部分的路线。最后,该报告研究了存在的机遇:调整美日同盟以维持欧亚大陆力量平衡,并认为由中国加强其在中亚地位引起的失衡需要平衡传统东亚海事领域以外的活动。总之,该报告试图为美日同盟提供一个传统平衡方法的古典地缘政治框架,旨在对抗中国在横跨亚欧大陆的贸易路线的扩展。哈尔福德·麦金德1904年的论文开创了地缘政治学科,这篇论文被认为是地缘政治学最早的作品之一。哈尔福德·麦金德将欧亚大陆定义为“枢纽地区”(或“心脏地带”),并研究了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援引铁路带来的流动性优势,同时承认海域扩展在现代欧洲历史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哈尔福德·麦金德指出,现在横贯大陆的铁路线已内化为大陆力量的重要条件,尤其是欧亚大陆(包括欧亚大陆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4.虽然争议不断,但是古典地缘政治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全球视角。麦金德的研究表明,必须采用一个真正的全球观,而不是在有限的系统(如“欧洲”或“亚太”)内使国家行为概念化。从广泛的角度来看,战略家们可以分析欧亚大陆的不平衡如何影响连接亚太地区的边缘国家,如日本。地缘政治和权力平衡的焦点可以解释欧亚大陆的战略平衡如何影响“亚洲地中海”国家和遥远的大国(如美国)。为影响战略平衡,一些国家采取地缘政治的权力平衡,并发展当地联盟(如美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权力平衡可以说是美日同盟存在的理由,这源于欧亚地缘政治的严酷现实以及美国战略家排除大陆霸权出现的愿望。

5.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提供的地缘政治见解几十年来一直处于美国大战略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巩固美日同盟,使其具有持久性。斯皮克曼认为,联盟是美国的手段,用以保持欧亚大陆的权力平衡,并通过该手段平衡其作为太平洋大国的地位。最近,斯蒂芬·范·埃弗拉(Stephen Van Evera)和爱伦·弗莱堡(Aaron Friedberg)称,20世纪的美国大战略旨在确保欧亚大陆的政治分歧,并防止任何单一大国在欧洲大陆实现霸权。

6.由于将日本在亚洲的地缘政治地位比作英国在欧洲的地缘政治地位,斯皮克曼认为,美国必须对日本采取类似的保护政策,以保持欧亚大陆东部地区的战略平衡,正如其在西方对英国所做的一样。日本和美国需要彼此来平衡中国,因为一个不平衡的中国将威胁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在斯皮克曼看来,美国与日本的联盟是必要的,以对抗中国的扩张,防止中国控制日本,从而阻挠中国在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主导地位。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美国总是对日本的政治独立和军事感兴趣,因为两国是天然盟友,并在日本安全领域以及在“亚洲地中海”的海上自由访问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日本也一样,除了需要确保本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外,它还要平衡中国权力的扩张,以保持“亚洲地中海”重要海上航线的开放,维护有关使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的全球规范,加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地位——这些目标是日本的战略利益。

7.斯皮克曼的平衡地缘战略是积极的,不需要等到中国(或任何其他潜在的霸权)已努力控制周围地区(无论是在陆上还是海上)才实施。从历史上看,日本的安全和政治独立确保了欧亚的权力平衡,并遏制了敌对势力,如苏联(USSR)、中国和朝鲜。此外,日本的安全与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和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相关。简言之,确保美日同盟双方的安全,必须积极努力保持欧亚大陆的力量平衡。中国是哈尔福德·麦金德特别关注的地区,不是因为其1904年的军事力量,而是由于其地缘政治地位。和俄罗斯一样,中国不仅占据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一部分,而且也具有“海洋临街”优势,这对投射海上力量至关重要。中国庞大的海岸线是一个不小的地缘优势,因为它确保中国既可以进入欧亚大陆,也可以进入太平洋温暖的水域。按理说,漫长的海岸线不容易受到入侵,并且其维护费用比广泛的陆地边界的维护费用要少。由于中国外交官的熟练技巧,中国的陆地边界现在比过去更为安全。

8.地缘政治财富使中国拥有超过9000英里(相当于14484.096公里)的漫长海岸线,这一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毗邻东海和南海,其中包括“亚洲地中海”的一部分。然而,地缘政治现实使中国一直无法控制这个地区,因为其对内部领土的关注也使得它容易受到海上强国的经济剥削。尽管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的战略思想将本国描述为一个陆地大国。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 Kaplan)指出,“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在本质上是地域性的,并进一步指出,中国领导人已经将其陆地国家倾向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上霸权思维融合在一起。为准备争夺对海域的控制权,中国已表现出对海上“突破”的兴趣,为取得这一突破,(至少)需要控制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附近的海上强国。

9.中国并不是试图采取一种冒险、公开的进攻姿势(涉及直接征服邻国),而是开始巩固其经济的崛起和区域影响力,通过有利的陆上贸易路线将中国大陆与欧亚大陆贸易伙伴连接在一起,并通过海上路线将中国大陆与非洲连接在一起。因为中国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美日同盟(在海洋领域拥有许多优势),所以渐进的(但仍然是强制性的)应对策略最能反映中国的战略思想,从而可以在避免直接冲突的同时等待时机,积蓄力量,扩大战略深度。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地缘政治活动不局限于沿海地区,正如一位中国将军所认为的那样,中国是时候“向西看”了,并努力“抓住世界的中心”。

10.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或“一带一路”)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耗资近1万亿美元,将通过60多个国家,约占全球GDP的40%。“一带”指的是该项目的陆路部分,主要是一个高铁、公路和管道网络,而“一路”指的是海上航道,它将把从欧洲到非洲以及从非洲到亚洲的港口连接起来。中国寻求通过发展与周边欠发达地区和横跨欧亚大陆区域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巩固其经济崛起。此外,这一路线使中国能够确保通过陆路和海上运输重要资源的安全性,而不是主要靠海运,并且可以有效避免可能由美日同盟控制东海和南海航线所带来的许多潜在挑战。

11.报告还提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战略优势。从中国的地理位置来看,欧亚大陆可以通过亚洲中部和西北部为中国提供“包抄”美国的机会,从陆路进入波斯湾和印度洋,否定或严重削弱美国的海上优势,并成为主导力量,从而能够控制世界主要的海上贸易路线,在维护海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一个地缘战略手段,用于对抗美国和日本为确保在“亚洲地中海”上自由访问而做出的联合努力,并可减少海上封锁带来的影响(如果台湾海峡发生紧急事件)。中国担忧美日同盟海上封锁可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涉及关键的资源,如能源进口——2009年,中国77%的进口石油通过马六甲海峡。发展通过中东和中亚地区的贸易路线和能源管道将为中国提供一个安全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源。正如伊丽莎白·伊科诺米(Elizabeth Economy)和迈克尔·利维(Michael Levy)所解释的:“对于来自中亚的供应,增加的管道可能会给美国(或印度,或俄罗斯)在未来战争中切断中国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线的每一份努力增加难度和风险。”

12.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Wang Jisi)呼吁中国“西进”,并遵循哈尔福德·麦金德的推理建立一个“新的地缘政治”,将中亚从封闭的内陆国家转变为四通八达的地区以及延伸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海港,从而为中国在该区域提供市场准入。孙云认为,采用“西进”战略的重点将为中国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地理区域,以摆脱美国的统治,从而扩大自身的影响。结合中国旨在发展西部地区并使西部地区现代化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新丝绸之路”将创建横跨欧亚大陆的能源管道、公路和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战略网,这将确保中国获得来自亚洲、中东、欧洲和非洲的商品和市场,进一步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利益绑定在一起,为中国扩大区域影响力奠定基础,并使以中国为中心的生产经销系统和经济秩序建立。中国“西进”战略的重点体现在它的中亚政策上。

13.格雷姆·赫德(Graeme P. Herd)指出:“美国转向亚太地区进一步加快中国为增加与中亚连接正在进行的努力——作为一种手段来打破包围和遏制。”因此,中亚代表了中国的前景,这种手段抵消美国和日本在“亚洲地中海”的海上优势,同时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已经取代俄罗斯成为该地区卓越的经济参与者,致力于加强中亚国家“正在进行的战略转型”。为加速这种转变,中亚国家正在向中国看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担忧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复仇主义。对于中亚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更优于俄罗斯统治,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强硬的政治干预。

14.“新丝绸之路”是类似于美国和俄罗斯举措的替代举措。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新丝绸之路”是用来替代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一个举措,TPP成员完全由海洋国家组成,TPP被一些中国战略家认为是遏制中国的一种经济手段。此外,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政策,而不同于美国版幻想的贸易路线,对于许多观察家来说,这似乎是“不现实的”,或者仅仅是“一个口号”。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机构,旨在开发和连接欧亚腹地的一部分北部地区,“新丝绸之路”对俄罗斯提出战略挑战,因为其路线将一些原苏联国家连接在一起,这些国家传统上被认为是俄罗斯势力范围的一部分。两个欧亚基础设施项目可能无法同时存在,因为“新丝绸之路”很可能会“吸收”俄罗斯试图开发的类似欧亚经济联盟的举措。

15.“新丝绸之路”政策提供的地缘政治联系是广阔的,它将为中国提供一个机遇,在“亚洲地中海”以外的地区进行军事部署。由于铁路和公路很容易受到恐怖袭击、分裂破坏、环境灾害和所有种类军事行动的影响,并且中国将是这一贸易网络的主要受益者,我们希望中国军方在这些线路的保护中发挥作用,也能够保护中国领土边界以外的地区。这一安全要求将需要与“新丝绸之路”沿线的关键国家建立军事关系,特别是在“一带”沿线的欠发达地区以及“一路”沿线的关键海港。为此,中国一直在增加对中亚国家的军事援助,并不断扩大其在该地区的特别行动(如打击毒品贩运和提高反恐能力)。尽管上海合作组织能够促进“新丝绸之路”基础设施的发展,但这些安全投资不涉及俄罗斯和上海合作组织。根据这些发展,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 Kaplan)指出,“中国可能存在于中亚、印度洋、东南亚以及西太平洋地区,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领域”。

16.美日同盟的底线是,中国的新贸易路线反映了其全球野心,并且如果同盟不希望面临中国的区域霸权,那么将需要对其进行平衡。正如这一分析所示,这样一个庞大的交易网络的建立将对欧亚大陆的力量平衡产生战略影响。由于中国在横跨欧亚大陆地区进行快速的建设活动,中国需要平衡美日同盟的担忧。特别是,一个安全的路线能减轻不利影响,增加许多强制性海上工具的政治成本,尤其是进行封锁。减轻这些风险需要美日同盟采取全球平衡的地缘战略——包括明智地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旨在维持欧亚大陆平衡——或者冒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欧亚大陆贸易路线中进行不平衡整合的风险。

17.美国和日本都致力于建立同盟来解决中国权力扩大的问题,而非独自解决。正如报告在前一部分所解释的那样,日本和美国都有共同的利益,以防止中国权力的“扩张”和中国区域霸权的出现。在这样做时,该同盟的做法最好是独立尝试,以限制中国的力量,因为这将确保更统一的外交政策和立场,并且这样的尝试将不太容易出现由于不同的战略重点产生的分歧。例如,尽管该同盟都有参与伊朗基础设施问题的兴趣,但是美国和日本拥有不同的区域优先事项。从美日同盟各自的利益上理解,奥巴马政府以前的美国外交政策一直反对重振与伊朗的关系,而日本的外交政策则希望谨慎改善与伊朗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在能源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的政策倾向于强调伊朗想要成为一个核大国的愿望,而日本担心中国最终将主导欧亚大陆的贸易和自然资源市场。美日同盟寻求解决欧亚力量平衡的方法,将确保相关问题处于地缘政治框架的背景下,并且将提供机会,协调共同外交政策以回应维持欧亚战略的平衡。

18.鉴于同盟的范围扩大,那么扩大美日安全合作的制约因素是什么?首先,鉴于美国-日本对欧亚大陆权力平衡的安全要求,任何地缘政治的方法都应该反映这些目标。其次,考虑到同盟的处理方式,建议必须是现实的,旨在纠正同盟的不平衡,而不是独立活动。最后,任何战略必须符合双方的文化、利益和安全要求。撇开传统的不干涉外交政策,日本已表现出愿意参与这些问题,特别是在中亚,该区域紧邻中国西部边缘,是“新丝绸之路”中转环节的关键区域。虽然日本将不可能抗衡中国投资的规模和分量,但是安倍晋三首相于2015年访问了五个中亚国家,而且日本私人部门在中亚的持续投资表明,日本有意成为中亚国家可靠的经济伙伴。在某种程度上,权力平衡问题以及遏制中国的需要激励日本参与到中亚建设之中。另外,这里提出的地缘战略符合日本的经济利益,不需要军事行动,这与日本文化一致。

19.基于先前中国西部地缘战略上的分析,该报告提出了几点建议。目前有三个“本土”欧亚“大国”——欧盟、俄罗斯和中国。从权力平衡的角度来看,这符合美日同盟的利益,以帮助本地区欧亚“大国”之间的平衡活动。此外,虽然美国不是一个“本土”的欧亚“大国”,但是中国-美国-俄罗斯之间的三角关系是目前欧亚大陆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由这些国家的地缘政治互动决定的。

20.上述提到的三个欧亚“大国”中,只有中国在“亚洲地中海”拥有重要的军事存在。但是在欧亚大陆,新的区域枢纽是中亚,这是一个地缘政治焦点:俄罗斯和中国拥有重要的发展利益,并共享“驱逐”美国影响力的利益。主要是由于最近在其西部边缘(如乌克兰和叙利亚)相关承诺的成本,俄罗斯发现其在该区域很难与中国进行地区竞争——正如奥尔科特(Martha Brill Olcott)所说:“俄罗斯不能有效应对中国与中亚邻国的经济联系。”此外,美国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遏制政策推动了两个欧亚“大国”的战略合作,尽管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正在被削弱,但这样的结果是不可接受的,将影响美日同盟以及美国在欧盟的利益。

21.自从中国开始“驱逐”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势力、影响力,为了重新找回主动权,美日同盟应采取一种平衡的姿态,并试图与俄罗斯进行适度的和解。鉴于地理位置,该同盟独自尝试抗衡“新丝绸之路”和中国权力的西部扩张是不现实的。作为替代的方法,该同盟必须采用外交手段,重视竞争和互补平衡同盟的应用,来限制中国影响力的扩大。美日同盟应该旨在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并恢复中国-俄罗斯的平衡,而不是支持美国大战略的方法、利用北约(NATO)和欧亚大陆东部民主国家联盟同时遏制两个大国。这两个大国对美日同盟的安全至关重要,并且美日两国应该明确将其作为重要的同盟利益。

22.与此同时,即使“俄中轴心”未能实现,也不应忽视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因为欧洲对中国“新丝绸之路”的支持被低估。与俄罗斯对战略安全的关注不同,欧洲的政策分析视角往往集中在经济问题上。然而,即使它专注于地缘政治问题,欧洲的战略家们也经常把俄罗斯视为主要的安全威胁,这导致欧洲和中国结合以应对俄罗斯的抗衡。由中国控制的穿越欧亚大陆的陆上贸易路线通过高铁连接起来,欧盟欢迎“新丝绸之路”政策,因为中亚稳定会使欧洲受益,特别是在能源领域,中亚为其对俄罗斯能源进口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法。由于欧洲担忧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欧洲曾呼吁建立一个高铁贸易通道(也反映了中国的“新丝绸之路”)以及改善中亚地区之间数据连接的“虚拟丝绸之路”。

23.在俄罗斯没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争论的情况下,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将进一步削弱俄罗斯制衡中国力量的立场,使其在政治上被孤立、包围,在西部边界容易受到北约的影响,在南部和东部边界容易受到中国的影响。俄罗斯认为,“自信和反西方的外交与安全政策会被抵消、分散”。这种动态反映在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上——俄罗斯的战略是寻求反对欧洲,而中国的战略是寻求促进与欧盟的“文明伙伴关系”。总之,“新丝绸之路”削弱了中国的战略竞争对手之一(俄罗斯),同时与另一个伙伴(欧洲)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美日同盟会发现其更难以制衡中国,那么欧洲和俄罗斯——两个可能会制衡中国(将成为区域新兴霸权的国家)——将不愿意或无法平衡中国的力量。

24.具体来说,美国和日本可以采取措施,通过解决一些持续的纠纷来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俄罗斯和日本在千岛群岛争端上的妥协与合作表明,俄罗斯被认为可以用来抗衡中国的野心。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于5月6日就千岛群岛争端举行的最近一次会议显示,这一问题正在取得一些进展,因为俄罗斯似乎也想要解决该问题,即使需要做出妥协。领土争端必须被公平地解决,但日本试图采取与俄罗斯能源出口和基础设施发展合作的优惠形式做出妥协。同时,美国可以缓和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减少对俄罗斯在叙利亚冒险主义的评论。经济手段不容忽视,如通过支持俄罗斯进口,提高俄罗斯贸易基础设施的竞争力,在“新丝绸之路”之外提供另一种选择,从而通过竞争缓和中国的影响力,确保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垄断或控制新兴的东西交通走廊”。为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美日同盟的最终目标是协助俄罗斯重振实力,来抗衡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这可能对中国的西部扩张造成障碍,并对中国在欧洲的贸易利益展开竞争。理查德·鲍彻(Richard Boucher)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国家主导中亚,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就是胜利。”

25.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努力,美国和日本应利用战略通信工具,在俄罗斯引发对中国力量的担忧。俄罗斯天然的地缘政治作用可以用来抗衡中国的力量。鉴于其与中国共有的绵长的陆地边界,中国移民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摩擦以及其在“近邻”的弱势地位,俄罗斯有理由担心中国的影响力向西扩张,然而中国正积极寻求缓解这些不安全感。虽然考虑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但是欧洲联盟应该寻求缓解俄罗斯西部外围的压力,同时确保恢复俄罗斯的平衡作用。类似于对俄罗斯的通信努力,美日同盟应该关注欧洲对中国糟糕的人权记录、在“亚洲地中海”的夸张行为以及不遵守国际规范的担忧。最终,美日同盟的目标不是与俄罗斯结盟对抗中国,而是恢复平衡关系,并确保欧亚大陆具有多元化和竞争性,而非统一性和垄断性。

26.在加强竞争和削弱中国对欧亚大陆贸易路线垄断控制的目标下,美日同盟应该把重心放在中亚战略上,通过伊朗将日本和印度与中亚联系在一起。对“新丝绸之路”的任何地理评论将表明该路线的目的是忽略并孤立印度,印度是中国的另一个战略竞争对手。相对于印度次大陆地理的优势,巴基斯坦是印度进入中亚的直接障碍。中国正试图利用其“新丝绸之路”、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以及对巴基斯坦西南海岸瓜达尔港口的相应控制进入中亚。因此,美国和日本应该推动印度-美国-日本联合发展战略,提供日本制造的高铁基础设施建设(部分补贴来自美国和印度的经济援助),通过伊朗的恰巴哈尔港(Chabahar)将印度连接至中亚。出于改善与俄罗斯关系的地缘政治需要,美日同盟必须寻求谨慎地改善与伊朗的关系。伊朗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新丝绸之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地缘政治作用,另外,就印度、美国、日本进入中亚而言,恰巴哈尔港是最直接的方式。印度最近将1.5亿美元的信贷审批用于支持伊朗恰巴哈尔港的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美日同盟提供了机会以提高其有效访问中亚的能力。

27.就海上姿态而言,一方面,美日同盟应该优先考虑维持在海事领域的军事优势,这将确保“亚洲地中海”权力的平衡,从而遏制中国在海上突围的企图;另一方面,“亚洲地中海”不应该是美日同盟唯一努力的焦点。西部大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手段,来包抄美日同盟对中国大陆的访问及影响;在海事领域,其使中国“从后门溜出去”,通过巴基斯坦进入印度洋。特别是中国的海军力量开始沿“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度洋合并,这条路线位于瓜达尔港和中国在吉布提的新海军基地之间。这些中国基地的位置将使中国保护其海上航线,但是它也威胁到美日同盟的利益,特别是日本作为能源进口国的要求。

28.在进行任何具体的平衡活动之前,美日同盟必须有意识地认识到其地缘政治环境。正如奥斯林(Michael Auslin)所观察的那样,美日同盟会惊讶于挑战现状的新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对地缘政治环境封闭和目光短浅的看法造成的。相反,一个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视角不能只关注海上问题,而忽视中国在欧亚大陆大国地位的巩固。这样一个全面的地缘政治观认为,在美国和日本的地缘战略预测上,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是可以被接受的;中国作为一个地区或全球霸权是不可以被接受的。

29.该报告分析了中国在更广泛的欧亚地缘政治环境中的“新丝绸之路”政策。不满足于在“亚洲地中海”的海上资产以及为了避免与美日同盟海军力量的直接对抗,中国正在将其重点转向西部,将其最贫穷的省份通过高铁与中亚、中东和欧洲市场连接在一起,通过削弱控制中亚关键地区的俄罗斯,并将欧洲和非洲融入这一贸易网络中。中国的做法正在扰乱欧亚大陆的战略平衡。除了把这些挑战置于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之外,该报告的研究表明,美日同盟有机会修改其地缘战略,以发挥更加积极的平衡作用。

30.为减少“新丝绸之路”对美日同盟带来的风险,一些具体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美日同盟必须尽一切力量,以确保三个欧亚“大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仍然存在分歧。其次,中亚作为中国“新丝绸之路”贸易的关键区域,其必须保持开放,为此,美日同盟必须与印度合作(印度在这方面有相同的利益),以确保该地区是开放的,并且中国不会成为该地区经济利益的垄断力量。最后,美日同盟必须努力扩大和巩固其在印度洋的海上霸主地位,在印度洋,中国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瞄准并投射其海上力量。

31.如果美日同盟致力于实现合作双方的重要安全目标,那么积极对中国欧亚霸权的出现进行平衡必须成为美日同盟地缘政治议程的一部分。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警告称:“如果力量是自由的、不平衡的、未被吸收的,那么它可以被用在遥远的地区。”鉴于此,美国和日本必须抓住机遇,在中国巩固在欧亚大陆的权力(使美日同盟的海上优势减弱)之前,应对“新丝绸之路”将造成的不平衡。为中国发展成为欧亚霸权提供畅通无阻的机会是愚蠢的、目光短浅的。一旦中国确保其西部边界安全,并实现相当于一个大陆突破的目标,美日同盟不仅会受到根深蒂固的、实力越来越雄厚的中国的影响,而且将失去务实的地缘战略选择,中国将成功应对一切争端。

伴随能源转变趋势,中国石油业进入新时代

Chen WeidongChen Weidong,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政策研究办公室)首席能源研究员。来源:国家亚洲研究局(美国智库),2016年6月21日。

原文标题:China's Oil Industry Enters a New Era with the Trends of Energy Transitions

文章框架:石油价格的持续下跌已经对中国一贯坚持的石油安全战略构成挑战;中国能源改革的核心在于定价机制;要了解全球和本地的重要性;“一带一路”倡议将促进能源市场的整合。

观点摘要:

1.在过去的两年中,石油价格的持续下跌已经对中国一贯坚持的石油安全战略构成挑战。中国石油工业效率低、成本高以及生产力过剩的缺陷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突出。在过去的二百年间,能源从高碳转向低碳,从低浓度转向高浓度。与上个时代的价格下跌相比,这一轮的油价下跌是结构性的,标志着能源新时代的开端。

2.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能源改革的核心在于定价机制。美国发电厂通常有两种发电设备,一种是燃煤发电,另一种是天然气发电,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电力资源。这种机制使美国的天然气价格下降,让其与煤炭竞争。与之相反,多年来,中国政府对各种能源产品的价格进行了调整。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是煤炭价格的四倍。如今,我们看到,市场上的各种能源产品可以相互替代。因此,在下一阶段的改革中,中国必须整合市场定价体系以提升质量,改善结构,提高运行效率。

3.要了解全球和本地的重要性。由于全球消费的转变,中东地区石油供应转向亚太地区。中国52%的石油供应来自中东地区,日本和韩国84%的石油供应来自中东地区,印度62%的石油供应来自中东地区。尽管中国在历史上对中东地区没有什么影响力,也没有类似于美国和欧洲的互动平台,但中国应该将区域协调放在首位,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和统一的立场,以维护亚洲在该地区的利益。

4.“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包括中国和海湾国家的关系,还包括美国、中东和中国的三边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将促进能源市场的整合,保障中国的油气供应。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同样应该加强,不仅提高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还要帮助相关国家提升使用新能源的技术。这将改善中国及该地区其他国家的能源结构。

中国在希腊和欧洲的经济增长作用可能会给美国带来安全问题来源:列克星敦研究所(美国智库),2016年7月8日。

原文标题:China's Growing Economic Role In Greece and Europe Could Create Security Problems For America

文章框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旨在建设一系列从亚洲到欧洲的港口、物流中心和其他基础设施;中国在积极进行国外金融交易以刺激其经济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其影响力。

观点摘要:

1.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旨在建设一系列从亚洲到欧洲的港口、物流中心和其他基础设施。自2010年以来,中国在欧洲注入了大量现金,而希腊就是一个例子,为改善其经济而增强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在欧洲发生的事情,对美国有重要影响,因为美国依赖于欧盟(EU)的大部分商业活动,而且大部分欧洲国家属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2.中国在积极进行国外金融交易以刺激其经济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其影响力。因为欧盟一直饱受债务危机和高失业率的痛苦,所以它需要获得其他国家的支持。中国一直在许多欧洲国家积极投资能源、房地产、农业、食品和其他行业,从而使欧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3.最近,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与希腊达成协议,买入比雷埃夫斯港口的大量股权。通过该码头开通一条去往欧洲其他地区的铁路,中国计划将该海港改造成一个重要的地中海枢纽港,作为中国产品进入欧洲的门户。阿里巴巴是一家中国在线零售商,正在与希腊进行合作,通过增加希腊产品的可访问性来促进电子交易。中国和希腊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将为希腊带来更多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机会,失业率为25%的一个国家迫切需要这两个机会。希腊人应该利用贸易航线的增加,促进如橄榄油和酒的出口,并与中国和其他外国投资者一起展开研究,以确定其他刺激经济增长的方法。

4.一些希腊人担心,他们将遭受裁员和工资降低,因为中国已经私有化大部分港口。不幸的是,为了改善经济,除了接受外国投资之外,希腊没有其他选择,因为其第三轮救市协议的债权人需要建立一个价值500亿欧元(550亿美元)的私有化基金。基金的资金来源于出售其资产或管理资产所产生的利润。希腊的债权人声称该基金作为一项保险政策,其债务将得到偿还,但雅典正处在难以向投资者出售其资源的困境中——如果管理得好,那么该基金可能有助于经济增长。

中欧关系在英国脱欧后陷入未知了吗?

Philippe Le CorrePhilippe Le Corre,巴黎索邦大学国际法专业学士、政治学硕士,拥有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颁发的东方语言文化证书。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与欧洲中心的访问学者。加入布鲁金斯学会之前,曾任法国国际和战略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2007~2013年,曾作为阳狮集团合伙人领导顾问团队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提供国际交流事宜的相关咨询。研究方向为亚欧政治和经济关系、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法国事务。来源:布鲁金斯学会(美国智库),2016年7月11日。

原文标题:Sino-EU Relations, a Post-Brexit Jump into the Unknown?

文章框架:中国将对英国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融资;中英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在东欧和中欧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伦敦将继续在金融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新英国”将变得不那么具有市场吸引力。

观点摘要:

1.即将卸任的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曾自豪地称,西方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比英国更欢迎中国的投资。英国离开欧盟后,中英关系将发生什么变化?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宣布:“让我们团结在一起,一起迎接我们两国的黄金十年。”在此次访问期间,习近平在白金汉宫受到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Ⅱ)的热情款待,并在英国议会作为贵宾发表讲话。过去三年中,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和财政大臣奥斯本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预料到了投票结果,其与一些欧盟以外的亚洲国家进行接触,尤其是中国,中国将对英国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融资,包括核电站、高速铁路和机场基础设施。

2.现在,在全民公投后的动荡中,卡梅伦即将卸任,奥斯本的未来仍然不确定。现在中英关系将发生什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近日表示,她认为英国脱欧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仅是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她说:“中国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希望看到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对中国-欧盟关系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与中国媒体对中英2015年关系的评论相去甚远,英国决定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西方国家,并希望吸引中国大规模的直接投资,这激怒了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

3.卡梅伦曾自豪地说,“英国比西方世界的任何国家对中国投资更开放”。英国目前是中国外商投资的最主要目的地,自2000年以来,中国在英已累计投资166亿美元(包括2015年的33亿美元),在去年秋天习近平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许多谅解备忘录。几个月前,中国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以及欧洲的主要投资者王健林警告称:“如果英国脱出欧盟,那么许多中国企业会考虑将其驻欧洲的总部转移到其他国家。”并补充道,“英国脱欧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将为投资者和签证问题带来更多的障碍和挑战”。《环球时报》更同情英国的情况,在公投后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公投将“很可能是一起标志性事件,证明英国正在朝着一个小国家、少人口的国家方向前进”。

4.中国的领导人对公投的结果很困惑,公投不仅造成了一些障碍,还导致该国首相的辞职以及进一步对支持自治的公投(即在苏格兰)造成风险。对于一个将所有权力集中保留的共产党来说,卡梅伦作为一个主要国家的领导人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毕竟,中国对英国没有特别的意图。中英两国都有着复杂的历史。中国还将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一段时期称为“屈辱的世纪”,其中包括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另外,香港回归中国,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SAR)仅仅只有19年的时间。随着“黄金十年”的展开,香港面临着最困难的时期。

5.一开始,中国热衷于密切参与欧盟事务,欧盟是紧随美国之后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技术转让的来源,还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和亚洲项目的盟友,亦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盟友。在这方面,中国肯定要继续与欧盟机构和个别国家进行紧密的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在东欧和中欧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习近平最近访问了波兰和捷克共和国,两国收到了中国大量的财务承诺。)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交易平台(中国政府在英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之一,伦敦将继续在金融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中国游客(包括为购房者寻找新的机会)将继续涌向该城市。但当谈到作为中国-欧盟的桥梁时,很显然,北京将寻找替代国,特别是德国,其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经济合作伙伴。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最近第九次访问中国,并成功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问题,包括贸易、投资及互惠原则以及人权、规范非政府组织的新法律和南海的领土主张问题。自英国领导人在中国使用这种政策以来,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尽管一些英国政客现在呼吁重新评估该国的中国政策,但是为了保持贸易和投资(在英国脱欧后的不确定情况下),英国只能适应中国。

6.就所有开放性而言,“新英国”将变得不那么具有市场吸引力。英国脱欧后,中国也将失去一个欧盟中的自由贸易支持者——这是一个坏消息,因为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的一项协议,这一28国集团正在考虑决定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市场经济地位影响反倾销税的使用方式。欧洲钢铁工业的就业是脆弱的。由于欧洲议会于5月12日通过了一项决议,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许多欧洲政客担心中国对本国更多的经济参与将导致更多的便宜商品与欧洲制造的产品竞争而使就业机会更少。中国和欧盟之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现在正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因为欧盟更关注的是与中国敲定一项全面的投资协议。欧洲公司一直在为签署这样一个协议进行游说。虽然它几乎肯定会充分利用英国的自治,但是中国不喜欢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国内外的动荡时期。中国担心对执政党的挑战以及反全球化的态度,这可能会影响其作为一个全球化受益者的形象。至于欧洲,德国和法国与中国都有强大的关系。在它们的支持下,欧盟委员会刚刚发表了对中国雄心勃勃的新战略。看起来,英国将不会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中国在后巴黎时代圆桌会议上的机遇与挑战来源:布鲁金斯学会(美国智库),2016年7月15日。

原文标题:China'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ost - Paris Era Round Table

文章框架: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达成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议”共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合作前景;绿色和平组织提出新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议程及其潜在的障碍;为出口电厂和“一带一路”倡议建立环境标准的重要性。

观点摘要:

1.2015年12月,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达成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议”共识。第21次缔约方会议(COP 21)开启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新篇章。在巴黎会议结束后,环境保护运动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优先事项。仅今年一年,就有许多重要事件将讨论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包括G7、G20峰会和中国-美国峰会。中国也将发布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旨在帮助中国和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

2.2016年7月15日,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召集绿色和平组织代表开展就“中国在后巴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的圆桌会议。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执行主任詹妮弗·摩根(Jennifer Morgan)发表了主题演讲,清华-布鲁金斯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齐晔发表了开幕致辞并主持了讨论会。其他嘉宾包括:刘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研究员;张海斌,北京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领域教授;李政,清华大学教授、清华BP清洁能源中心主任;杨富强,气候变化和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环境领域高级顾问以及其他专家。

3.詹妮弗·摩根总结了五个使巴黎协议成功的因素:全球经济的真正转变,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大力推广,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态度的转变,小国家的积极参与以及法国和联合国在创建透明度和紧迫性气氛方面的熟练外交。她还指出,自1994年以来,中国领导人的地位越来越高。摩根强调展开合作,借鉴欧洲在环境问题上的合作气氛,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合作前景以及国际气候政策补充国内气候政策的必要性。

4.绿色和平组织的高级气候政策顾问李硕,提出了新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议程及其潜在的障碍,主要包括融资、促进对话(2018年)以及全球库存盘点(2023年)。为呼应詹妮弗·摩根,李硕强调如何保持巴黎协定后的积极势头问题以及中国领导层在维护国际气候合作中的新作用。绿色和平组织全球高级活动家劳里·麦里维尔塔(Lauri Myllyvirt)对中国能源消费的新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扩大以及煤炭需求的下降,麦里维尔塔认为中国煤炭的使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他认为,中国碳排放的早期峰值以及清洁能源目标的顺利完成取决于能源转型。一个成功的过渡将改善气候,保护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然而,更多的机构进行改革是必要的,以解决重工业产能过剩和最近的经济增长率下降问题。

5.清华-布鲁金斯中心研究助理卢佳琪(Lu Jiaqi)指出,由于经济和能源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煤炭消费已经分化。他预测,中国的煤炭消耗量将跟随美国和英国的下降模式(如果速度加快的话)。卢佳琪认为,中国煤炭时代的结束对巴黎协议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圆桌讨论中,詹妮弗·摩根、齐晔、刘强、李政、李硕和劳里·麦里维尔塔进行了一系列气候变化议题的讨论,包括气候变化和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之间的关系;解释中国减少煤炭使用因素的多重共线性;中国煤炭消费的真正转折点;煤化学工业的机遇;为出口电厂和“一带一路”倡议建立环境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国际气候政策及国内立法的必要性。

蒙古-俄罗斯友谊的复兴?

Alicia J. CampiAlicia J. Campi,蒙古学博士。在乌兰巴托担任外交官。来源:詹姆斯敦基金会(美国智库),2016年7月26日。

原文标题:A Revival of the Mongolian-Russian Friendship?

文章框架:后共产主义时代俄罗斯-蒙古关系的削弱;蒙古的“草原之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以及俄罗斯跨欧亚大陆的过境走廊。

观点摘要:

1.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访问蒙古乌兰巴托前夕,一篇文章出现在俄罗斯媒体上,题为“一个老朋友抵得上两个新朋友:是俄罗斯走向……蒙古的时候了”。这篇文章考察了后共产主义时代俄罗斯-蒙古关系的削弱,呼吁俄罗斯回归到有影响力的状态。2016年已经有迹象表明,俄罗斯政府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2月,莫斯科决定给予蒙古13亿美元,作为向俄罗斯进口燃料的新贷款;3月,俄罗斯一次性付款380万美元后,免除了蒙古17400万美元的债务;6月23日,蒙古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Tsakhia Elbegdorj)的“经济走廊”倡议最终在蒙中俄三方联席会议上被商定;6月28日,俄罗斯额尔登特铜矿开采国有股份公司突然被悄悄地卖给了一家新成立的蒙古公司。这种蒙俄关系变暖的趋势可能会加速,特别是在6月29日的大选后,蒙古新政府诞生,俄罗斯看到了蒙古人民党(MPP)的执政能力,作为苏联支持的共产党,该党派是一个以社会主义为根基的政治派别。

2.蒙古的“草原之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以及俄罗斯跨欧亚大陆的过境走廊。实现这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一体化被认为是乌兰巴托近三年来三方会谈的第一个具体成果。经过17次工作组会议,共选取32个项目并将它们分为13类:铁路基础设施、航空、工业、能源、海关边境检查站的改造、贸易、海关专项检查、检疫措施、保护环境和生态、科学和技术合作、人道主义合作、农业、医药。尽管资金问题仍需核实,但三方仍同意共同出资建立一个投资与预测中心。对于蒙古-莫斯科-北京高速铁路线建设的研究将进一步进行;在黑龙江、俄罗斯、蒙古和内蒙古之间建立一个经济特区;修复俄蒙电网。所有这些项目旨在深化三国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贸易规模,保持贸易的竞争力以及提高跨境运输。此外,还将建立跨境生态廊道以提升旅游,包括“三角大湖”,蒙古库苏古尔湖、俄罗斯的湖泊以及中国的呼伦湖,并创建一个“伟大的茶叶之路”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