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东部区域合作新空间
- 郭力
- 6899字
- 2020-08-29 05:18:17
四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国际合作的影响因素
俄罗斯为了加快东部地区开发的步伐,非常重视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我们知道,任何国际合作都是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在具体国际合作开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摩擦和阻力,俄罗斯也不例外,东部地区开展国际合作存在诸多难点。下面我们就内外两个层面对影响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国际合作的因素进行归类分析。
(一)俄罗斯国内投资环境不容乐观
俄罗斯国内制约国际合作的因素涉及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我们将其统称为俄罗斯国内的投资环境,即俄罗斯国内的投资环境不容乐观。我们就从“软”“硬”投资环境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俄罗斯国内对东部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影响。
1.阻碍国际合作的“软环境”分析
(1)俄罗斯国内普遍存在矛盾心理
俄罗斯的政治家既明白和其他国家共同开发东部地区的必要性,又害怕“失去”这片土地,其中的复杂心态已经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问题上的左右为难体现出来。就与亚太地区的合作为例,俄罗斯在远东开发与亚太地区发展“战略对接”上面临艰难选择,如果不借助亚太地区这个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平台,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不会高效落实;但是融入亚太地区、加强一体化又会增强其他国家在俄罗斯领土上的影响力,加强俄罗斯亚洲部分与外国的联系而减弱该地区与俄罗斯中央的联系,俄罗斯害怕丧失对这一地区的主权和影响领土完整,而一个落后的东部地区,尤其是远东很可能是影响俄罗斯长治久安的“定时炸弹”。美国学者指出,远东和西伯利亚长期无人开发,理应成为“全人类共同财富”,这不能不引起俄罗斯国内上下的担忧,而且在俄罗斯国内存在着诸如“人口威胁论”“原料附庸”的言论。一方面急于开发,另一方面又无比担心,因此造成俄罗斯在既希望外国投资者积极对俄东部地区投入资金的同时,又并不能保持完全开放的姿态。在中俄边境俄罗斯一侧,“冷战”时期设定的500公里隔离带依然存在,隔离带依然不得建设民用设施。此前,中国表示愿意单方出资在中俄界河上建桥,但被俄罗斯军方以国防安全为由“一票否决”。2011年,俄罗斯远东四个海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东方港、瓦尼诺港和普里格罗德诺耶港)吞吐量总和仅为4510万吨,而中国青岛港和大连港分别达3.7亿吨和3.37亿吨。中国和韩国都愿意为俄罗斯远东海港改扩建投资,但俄罗斯以“地缘政治考虑”为由拒绝。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外国投资者的感情,挫伤了其积极性。
(2)俄罗斯国内政策多变、附加条件苛刻
俄罗斯从本国利益出发,在与外国合作的同时,或是经常变换政策,或是附带非常苛刻的条件,给投资者设置种种障碍,这种政策的非连续性和附加条件的不合理性降低了外国投资方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投资信心。最典型的事件就是2006年萨哈林-2号项目的股权变更。由于萨哈林-2号项目的投资成本由1994年的98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00多亿美元,利润产品分成期相应地由原计划的2006年一直向后推迟。2006年8月,俄罗斯自然资源部以可能的环境灾难为由,要求萨哈林能源集团停止在萨哈林岛沿岸铺设石油管道的工作,并对该集团提出指控。2006年9月18日俄罗斯自然资源部以可能破坏萨哈林地区的环境为理由,收回萨哈林-2号的环境许可。萨哈林-2号项目是否能够继续下去成为问题。此令一出,对自然资源匮乏、石油和天然气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可谓是一个重大打击,日本本希望通过参与萨哈林-2号项目,扩大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改变能源来源过于集中在中东地区的状况。俄方的决定使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调整本国的能源战略。最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出资分别购买原投资方一半的股份,获得50%加1的股权。这样,萨哈林能源公司控股股东由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变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在此之后,俄罗斯政府取消对萨哈林能源公司的指控,而且开发成本也提高到194亿美元。俄罗斯政府也由此获得承诺,2010年后俄罗斯政府每年将从萨哈林油气开发项目上获得固定分红,并根据收益情况获得浮动分红。通过此事件,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政府为获得国家利益,对外国投资者设置种种障碍,而平时少有建树的俄罗斯自然资源部成为设置障碍的机器。无独有偶,为了能够在中国不断扩大的能源市场上取得利益,在确定中国支线走向的谈判中,俄罗斯要求中国承诺在中国合资建设以俄罗斯石油为原料的大型炼化企业。由于俄罗斯政策多变,“游戏规则”多变,欧美对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并不持乐观态度,这就使得吸引欧美投资的难度增大。
2.阻碍国际合作的“硬环境”分析
俄罗斯东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首先,长期以来由于东部地区以出口能源原材料为主,所以该地区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的原料产地的能源已经趋于枯竭,而其他的矿产资源产地则多分布在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基础设施不足的地方。尤其是整个东部地区大部分位于高纬度寒冷地区,很多地方是常年冻土地带,对技术的要求高,对资金的需求量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东部地区开发的难度。其次,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交通物流及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缺失或不完善。自苏联时期起,俄罗斯为了保护这一地区的主要产业——军工产业,对这一地区实行封闭的对内对外政策,不仅造成这一地区长期与世隔绝,而且使得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于其他地区;再加上苏联解体,新独立的俄罗斯采取激进式的经济改革,在减少对这一地区财政扶持的同时,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严重缺乏资金的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面临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问题,最终这一地区的公路、铁路密度低下,港口的吞吐量小,严重制约了整个地区的发展,也给外国投资者造成该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投资成本过高的不良投资印象。第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东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外流现象严重,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劳动力不足。而且由于气候恶劣,基建设施条件差,东部地区吸引劳动力的能力极低,普京2006年提出吸引1800万人到远东的宏伟计划,实际上到2012年年初,总共才吸引了3000人。所有这些不仅要求外国投资者在参与东部地区开发时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要投入必要的技术和劳动力。据初步估算,2012年在开发远东地区时,仅基础设施项目的直接预算投资就超过40万亿卢布(当年汇率为32卢布比1美元)。这就导致了过高的开发成本,其中生活和商业成本将比其他地区高出25%~40%,这不可能不让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
(二)来自国外的影响合作的制约因素
1.各方利益争夺制约国际合作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竞争。在地理上俄罗斯东部地区靠近亚太地区,这里集中了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矛盾冲突较为严重的地区,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激烈的争夺。在对俄罗斯东部地区油气资源的争夺上,中日两国的能源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最明显的是输油管线的修建问题。1994年俄方首先提出修建从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线,但是由于日本政府的干涉(日本政府坚持要求俄政府承诺,这条长距离的输油管道必须先抵达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之后俄方才可以修建到中国大庆的支线,否则日本政府将收回115亿美元的融资),这条管线最终改道,首先到达俄罗斯的纳霍德卡,以便日本也分一杯羹。为此,2009年中俄双方才达成新的协议,从泰纳线(泰舍特—纳霍德卡)修建通往中国大庆(斯科沃罗季诺—大庆)的支线。俄罗斯东部地区不仅靠近亚太,而且其北部很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由于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以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北极航道的吸引,北极地区开发牵动了主要北极国家的神经。2007年8月2日俄罗斯首先宣誓北极主权之后,其他北极国家纷纷效仿。美国于2007年8月6日派出“希利”号重型破冰船从西雅图港起锚,驶往北极海域;2007年8月7日,加拿大在北极地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军事演习,时任加拿大总理哈珀亲临助阵并宣布一系列开发北极新计划;而丹麦宣称北极非丹麦莫属,因为“北极点与格陵兰岛最为接近”。除了主要的北极国家外,一些非北极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等采取单独或与北极国家联合的方式,在北极进行科学考察、资源勘探、环境检测等活动,不断涉足北极事务,就是为了在愈演愈烈的利益争夺战中,实现自身的利益。
2.国际组织相关规定制约国际合作
国家间的合作还需要遵守国际组织的一些相关规定,否则合作将不能顺利进行。2013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认为经过乌科克高原建设天然气管道是不能容许的,需要寻找替代路线实施管道建设项目,所以中俄“阿尔泰”天然气干线管道项目的实施受到阻碍 。另外俄罗斯已于2012年8月22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56个成员。对俄罗斯来说,入世不仅意味着俄罗斯已经迈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一步,同时也说明俄罗斯需要在世贸组织的相关统一框架内开展同其他国家的对外经贸合作。
3.边界领土争端制约国际合作
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国的经济合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俄罗斯与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中,战争灾难席卷各国,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一些战争后遗症和战争遗留问题产生了。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之后,于当年的8月底到9月初陆续攻占被日占领的萨哈林岛南部和整个千岛群岛,包括齿舞、色丹、国后、择捉诸岛。1946年1月美英默认苏联对这四岛的实际占有,而日本并无异议,随后在1946年2月苏联将四岛并入苏联版图,并在1947年将其划归萨哈林州,从此便形成了二战结束后苏联实际控制南千岛群岛的局面。但是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双方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美国为对抗苏联拉日本入伙,南千岛群岛的主权之争便拉开帷幕。在美国主导下拟定并签署的《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规定:日本放弃对萨哈林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的领土主权。由于条约并没有指定日本放弃给谁,因此造成此地区主权归属的模糊化,这也成为之后的北方领土问题滋生的温床 。自此,俄日之间的领土争端一直延续至今。而且随着梅德韦杰夫于2010年1月和2012年7月两次登上南千岛群岛,领土问题升级。在经济上日本对俄罗斯投资的大部分投到了俄罗斯东部地区,这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日本传统上奉行的是“政经不可分”原则,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彼此间的经济合作。
长期以来,中俄两国的边界问题是两国关系中非常敏感的问题,从1685年的雅克萨战争到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中俄边界问题引发的武装冲突和以武力相威胁的争端就一直延续着。直到进入20世纪70年代,苏联有意改变同中国的紧张关系,特别是1986年戈尔巴乔夫担任领导人之后。中俄双方就中俄东部边界问题的解决进行积极的磋商谈判,并于1991年签订共有十项条款的《中苏国界东段协定》,确定了两国东段绝大部分边界的走向。但是直到2004年10月14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的签订,中俄两国的边界问题才真正得以解决。边界问题的解决为两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合作提供了良好环境,有利于两国在边界地区经贸、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航运业务、打击犯罪等许多具体领域的合作。
4.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投资信心
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俄罗斯能源市场震荡严重,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心有余悸,其投资策略势必会受到影响,同时为了防止经济危机重演,投资者对长期项目的投资变得更加谨慎。
(三)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中国因素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和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俄罗斯,不可能置身事外,开展大范围、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对两国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事情,是中俄两国形成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于中俄两国来说,双方有着进行广泛合作的条件与基础。不仅俄罗斯强烈需要中国这样资金相对雄厚的国家对其东部地区开发进行投资,而且中国急需获得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资源和市场。地理上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陆上邻国,两国的东部和西部都接壤,两国的陆上边界长达4300公里,天然的地缘优势有利于两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边境贸易,跨境交通、通信、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很多甚至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因此中国不仅能为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提供必要的资金,而且能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现实是虽然中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大,但是人均占有量极低,土地、森林、草原、矿产资源等的人均占有量都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中国又是资源匮乏的国家;而俄罗斯正好相反,幅员辽阔,资源极其丰富,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各类自然资源都能够自给的国家。因此,中国利用现有资金及技术优势积极参与俄罗斯东部地区油气资源项目、资源原材料深加工项目的前景广阔。
1994年,中俄两国关系由1992年的“友好国家”发展为1994年的“新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则又发展为“面向21世纪的平等、互信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0年7月5日,在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会晤期间,中俄两国元首进行了普京就任总统以来的首次会晤,2000年7月17~19日,普京就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一致认为,中俄在人权、反导、军控、地区安全、联合国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继续在开发能源领域共同合作的协定。2001年中俄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建立了至今为止一直在延续的“睦邻、友好与合作关系”。2004年双方终于解决了困扰两国300多年的中俄边界问题,为两国进一步开展深入有效的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政治互信及其深入发展为两国的经贸往来及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进入21世纪后,两国在友好的政治氛围中相继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和开发纲要,如《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2009年)、《关于批准俄罗斯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及其协议书》(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及《中俄林业合作二期规划》等。
2012年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之后将其首访国家定为中国,2013年新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应普京总统邀请,将其首访国家定为俄罗斯,并于2013年3月22日抵达莫斯科对俄进行国事访问。从两国元首的首访互访可见两国对彼此的重视,这也从另一方面为中俄两国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访问期间,双方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为完成中俄两国面临的战略任务,即把两国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果,双方批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13年至2016年)》,提出了具体的合作领域。为实现两国经济合作量和质的平衡发展,双方规定促进双方贸易结构多元化,提出了贸易额2020年前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要加快落实《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实现相互投资额的提升;积极开展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和新能源等能源领域的合作,构建牢固的中俄能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两国、地区以及世界的能源安全;加快制定和实施中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合作规划,开展林业领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深化中俄边境地区合作;确保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加强中国货物经由俄罗斯铁路和远东地区港口过境运输合作;重申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的实施力度,扩大地区合作范围,提高地方合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强调要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核能、高科技及航空制造领域的合作 。在农业合作领域应加强包括农产品贸易、相互投资、动植物检疫在内的合作等;在环保领域要改善跨界水体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跨界突发环境事件通报和紧急救灾体系的效能;在高科技领域要不断推动开展从合作研发、创新到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科技合作;在核能方面要继续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密切协作;在航空制造领域则要开展联合研制、联合生产等大项目合作,采取积极措施保证《2013~2017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纲》项目的执行和完成。双方在加深政治合作的同时也要实现经济合作的深化,改变以往形成的“政热经冷”局面,实现“政热经也热”。
2013年,习近平到访俄罗斯之时,在机场迎接习近平的正是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伊沙耶夫,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俄罗斯想借访问机会推动两国在远东地区合作的姿态。
虽然俄罗斯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政治、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实力有所下降,但是中国仍然要看到,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地跨欧亚大陆、领土面积最大、曾为昔日强国、现在又在加紧发展的国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中国应该抓住当前俄罗斯重视东部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并给予诸多优惠政策的机遇,在同俄罗斯开展经贸往来的同时,进行多方面交流,促进两国的国际合作从以能源原材料贸易为主的低水平合作向大规模高水平合作纵深发展,加大对俄投资,加强科技合作,保证中俄合作的可持续性和健康发展。针对俄罗斯政策多变的实际,中国的企业一方面应该深入了解俄罗斯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化心理观念,以便在遇到纠纷摩擦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应该跟踪俄罗斯针对东部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相关政策,及时了解信息,以做到未雨绸缪,灵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