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经济

中国海水鱼养殖模式的现状及其产业经济分析

王际英 李宝山王际英(1964~),女,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增养殖学。李宝山(1979~),男,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摘要 中国海水鱼养殖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随着海水鱼苗种繁育技术的突破,该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引领了中国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伴随着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工厂化、池塘和网箱三种养殖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特色,适宜不同鱼种和地域,促进了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中国现存的主要海水鱼养殖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对比了三种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同时分析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海水鱼养殖产业链、经营方式、产业资本、科技支撑等方面的影响,可为中国“十三五”期间进行海水鱼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水鱼 养殖模式 产业经济 工厂化养殖

 

2015年,中国海水鱼养殖产量达到130.76万吨,比2006年增长了82.83%。形成产业化养殖的海水鱼主要有大黄鱼、鲆鱼、鲈鱼、石斑鱼等30多种[1-2]。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整条产业链的提升。2016年底,农业部发布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产业发展目标为有效疏导近海过剩产能,逐步退出内陆重要江河捕捞,降低近海和内陆大水面养殖强度,有效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适度发展名特优品种,更加优化养殖结构;不断延长产业链,逐步提升价值链,渔业比较优势和综合效益日趋凸显。发展目标的变化必然会对养殖模式及产业经济造成影响,因此本文在介绍中国现存的三种海水鱼养殖模式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分析《规划》对其产业链、经营方式、产业资本、科技支撑等方面的影响。

一 中国现存的主要海水鱼养殖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主要存在工厂化、池塘和网箱三种海水鱼养殖模式,每种养殖模式又有几种亚模式(见图1)。不同的养殖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统计,2015年中国拥有工厂化养殖面积2564.51万立方米,海水池塘养殖面积45.50万亩,普通网箱5343.89万平方米,深水网箱936.10万立方米,养殖产量较高的有广东、福建、山东等省份。

图1 中国现存的主要海水鱼养殖模式

(一)工厂化养殖模式

工厂化养殖,又称为设施渔业,其特点是通过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设备,营造养殖鱼类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高密度、集约化生产[3]。中国海水鱼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多出现于北方沿海地区,采用“工厂化车间+深井海水”的流水模式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鲆鲽鱼类。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过滤、泡沫分离、生物净化、消毒、温控等技术开始应用,流水式工厂化养殖模式也逐渐向半循环式和循环水养殖模式过渡。循环水养殖模式以其生态性、高效性、可控性、工业化成为工厂化养殖的发展方向。目前常见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组成见图2。但目前工厂化养殖设施投资较大、管理维护要求较高,产业接受度较低。

图2 目前常见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组成

(二)池塘养殖模式

池塘养殖是中国最早的海水鱼养殖模式,目前主要存在单品种和多级营养生态两种养殖方式。根据产量和管理的复杂程度,池塘养殖又分为粗养、半精养和精养。相对于其他几种养殖模式,池塘养殖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管理较为简单,但也存在占用土地资源、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问题。目前,国内对多级营养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多,并陆续建立了鱼-参-贝-藻、鱼-虾、鱼-蜇等混养模式。其特点是利用养殖生物间共生互补的原理,运用生态学、系统科学和水域物质循环理论,实现池塘生态综合养殖和养殖环境的自净。多级营养生态养殖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养殖投入品的充分利用,减少了养殖自身污染。

(三)网箱养殖模式

网箱养殖是中国发展较早的海水鱼养殖模式,具有集约化、高密度、高效益等优点。网箱养殖分为近岸浮式网箱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近岸浮式网箱养殖在中国广东、福建、海南、山东等地普遍存在;深水网箱养殖的要求相对较高,目前处于推广发展阶段。由于近岸水体交换能力较弱,且对海域养殖容量研究不足,以及相关配套技术较为落后,近岸浮式网箱养殖对沿岸水域环境压力较大,海水鱼病害感染风险较大。深水网箱集成了多种技术,实现了养殖从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变,但同时对资金、人才及管理的要求很高。深水网箱主要养殖游动性较强的鱼类,如石斑鱼、军曹鱼、鲳鱼等,养殖效益增加明显,生态环境压力较小。

(四)中国海水鱼养殖模式的发展趋势

《规划》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其中第一项即转型升级水产养殖业,要求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合理布局海水养殖;转变养殖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其中在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中,提出要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外海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规划》的发布为中国未来海水鱼养殖模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发展循环、生态及离岸抗风浪网箱养殖模式,约束流水、半流水、单品种池塘养殖。

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快速发展了近30年,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出现了产品结构性过剩的情况,即大宗产品供给基本饱和,优质产品供给仍有不足,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矛盾加剧,部分产品价格长期低迷,一些产品价格波动剧烈,生产成本增高。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也会倒逼海水鱼养殖模式的改革。“十三五”期间,“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是主题,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海水鱼养殖模式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目标是发展环境友好、生态健康的养殖产业,提高渔业的科技含量,实现海水鱼养殖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增加优质高端安全水产品生产。

海水鱼养殖周期较长,对养殖环境要求较高。近年来,兴起了接力养殖的模式。所谓的接力养殖,是指在一定时间范畴内,养殖生物从一处地域转移至另一处地域,或是养殖生物被一任管理集团传递给另一任管理集团的模式[4]。其基本原则是保证鱼类始终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中,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目前见于报道的有南北接力、陆海接力、陆陆接力、海域接力等养殖方式[5],接力养殖品种主要有大菱鲆、红鳍东方鲀、石斑鱼、大黄鱼等[6]。接力模式的构建需要对养殖品种、养殖地域、物流途径有全面的了解。接力养殖可实现养殖生物的商品化生产、即时化销售。目前关于接力养殖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海洋生物相关技术的突破、产业资本的不断壮大,接力养殖模式的发展空间巨大。

二 三种海水鱼养殖模式经济生态效益对比

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统计,2016年,中国海水鱼养殖产量和面积居前三的分别为广东、福建和山东,养殖产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38%、25%、13%和37%、18%、12%。其中,福建养殖效率较高(见图3、图4)。广东养殖品种以鲈鱼、石斑鱼、美国红鱼、军曹鱼、鲷鱼、大黄鱼为主,福建养殖品种以大黄鱼、鲷鱼、鲈鱼、石斑鱼、美国红鱼为主,山东养殖品种以鲆鱼、鲈鱼为主;广东和福建以池塘和网箱养殖为主,山东以工厂化和网箱养殖为主。

图3 各省份海水鱼养殖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

图4 各省份海水鱼养殖面积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工厂化循环水、多级营养生态和深水网箱海水鱼养殖技术日渐成熟,三种模式均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表1比较了三种模式对资本投入、能源消耗、单位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要求。

表1 三种养殖模式对资本投入等的要求

海水鱼工厂化养殖主要存在于中国北方山东、辽宁地区,养殖品种以大菱鲆、舌鳎等鲆鲽鱼类为主。2010年,莱州地区有大菱鲆养殖车间1560多个,养殖面积135万平方米[7],养殖产量近1.3万吨,利润2.03亿元(17.7元/千克,150元/平方米),养殖成本为35元/千克左右,其中饵料和电费分别占了49%和27.3%[8]。但近年来大菱鲆价格持续低迷(年均40元/千克),严重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渔民养殖热情急剧下降。

多级营养生态池塘养殖普遍存在于中国沿海地区。据相关文献报道,天津、江苏、浙江、海南等地的池塘养殖存在不同种类的鱼生态混养及鱼虾贝生态混养多种方式,亩利润多在几千元上下(见表2)。

表2 海水鱼虾贝等混养经济效益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收集网络数据整理得到。

网箱养殖是目前中国海水鱼养殖产量最高的模式。中国现存的网箱大部分为内湾浮排式竹、木结构网箱,造价低廉、维修方便、管理简单,但只能放置于近岸海区,环境压力较大。中国最早的深水网箱是从国外引进来的,近年来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但设备投资较高,提高了经营成本。盛金荣调查了海南地区普通网箱和深水网箱的年平均养殖成本分别为34531.19元和432106.04元,养殖鱼类分别为35.86元/千克和21.29元/千克。普通网箱平均年收入为43515.88元/口,周长40米、水深6.8米的深水网箱平均年收入为611836.33元/口[15]

综观以上三种养殖模式,工厂化和深水网箱养殖经济效益较高,养殖成本中设施、饲料、种苗占据了90%以上,影响养殖效益最关键的因素是产品价格和规模化。从价格角度分析,多级营养生态养殖种类较多,抵御价格波动的能力较强,但单位经济效益最低。从规模化角度分析,工厂化和深水网箱养殖占用土地资源较少,容易形成规模,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 《规划》对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经济的影响

目前,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中存在产业链短、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品牌意识薄弱、良种覆盖率低、养殖设施和模式落后、病害严重、配合饲料普及率低、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营养研究不够系统、加工工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根据《规划》中的提出目标和任务,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经济未来的发展分析如下。

(一)产业链

海水鱼养殖产业链包括良种工程、苗种生产、成鱼养殖、水质调控、营养饲料、疾病防护、物流运输、食品加工、饮食文化、废弃物利用与深加工、养殖信息化等环节。目前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中形成规模的有苗种生产和成鱼养殖,正在形成规模的有营养饲料、水质调控、疾病防护、物流运输,开始发展的有良种工程、食品加工、饮食文化,而废弃物利用与深加工、养殖信息化仅仅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各个环节发展得不同步、不均衡且衔接不紧密,导致了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链过短。“十三五”期间,打破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将成为重点工作之一。《规划》中提出了遗传育种领域、水产养殖领域(营养饲料、疾病防护)、水产品加工领域(水产品加工、冷链运输)和信息化领域的发展目标。因此,“十三五”时期,将是中国海水鱼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关键期,限制产业发展的环节将被优先解决,与此相关的一些行业将被优先扶持。

(二)经营方式

目前,中国海水鱼养殖以家庭式分散经营为主,风险抵御能力较差,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大市场竞争。“十三五”期间,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养殖大户、家庭渔场、专业合作社、渔业企业)会发展壮大,其在新技术应用、新品种推广、新市场开拓、新业态发展上的引领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同时渔业经营要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平衡,规模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会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可迅速提升苗种繁育、病害防治、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促进水产品流通和销售,降低交易成本。此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休闲渔业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途径之一。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具有发展休闲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休闲渔业将成为海水鱼养殖经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三)产业资本

目前,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各个环节以个体经营为主,产业链条相对封闭,行业门槛较低,较难吸引或接受社会资本。“十三五”提倡的养殖模式则是经济与生态并重的,尤其是全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和离岸抗风浪网箱养殖模式,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要求是个体经营难以满足的,同时这些模式发展起来以后,对个体经营的冲击也是毁灭性的。因此,根据产业现有的资源,利用产业资本,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结合体,做大做强海水鱼养殖产业是“十三五”海洋渔业发展的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提高产业门槛,增加产业竞争力,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科技支撑

据统计,2015年中国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8%。“十三五”提倡发展的海水鱼养殖模式目前整体处于发展阶段,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极不均衡,衔接不紧密,且受外部环境影响极大,中间存在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只有采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才能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海水鱼养殖的科研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成果没有应用于产业,因此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将成为重点工作之一。此外,要实现中国海水鱼养殖的生态化、工程化和信息化,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中国科技支撑可分为两种:借助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自上而下地解决困扰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自下而上地解决行业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两种方式分别代表了宏观和微观的技术手段,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能更好更快地促进中国海水鱼产业的发展。

四 结语

长期以来,在海水鱼养殖方面,过度强调提产量、促增长,松散经营,产业虽然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在质量、效益、资源、市场等方面凸显了较多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需要将工作的思路和重心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同步提升上,转到更加注重生产与生态相互协调上。“十三五”是中国海水鱼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只有充分把握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产业才能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第Ⅰ页。

[2]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第28页。

[3] 曲克明、杜守恩:《海水工厂化高效养殖体系构建工程技术》,海洋出版社,2010,第50~60页。

[4] 姚恩长:《接力养殖模式构建——以浙江大黄鱼产业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海洋学院,2013。

[5] 刘超:《四种海水鱼陆海接力养殖设施与工艺的试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海洋大学,2015。

[6] 于小群、唐建春、孙超:《烟台成为全国最大陆海接力养殖基地》,《中国渔业报》2013年9月16日,第A03版。

[7] 李国江、陈荣杰:《为设施渔业插上腾飞的金翅膀——山东省莱州市现代渔业发展纪实》,《中国水产》2010年第5期。

[8] 王辉、许学工:《山东省莱州市大菱鲆养殖经济效益评估》,《中国渔业经济》2016年第2期。

[9] 丁子元、郝俊、邵蓬、尤宏争、王汝强:《天津地区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技术应用试验》,《科学养鱼》2017年第1期。

[10] 刘家林:《海水池塘虾贝鱼无公害混养技术》,《水产养殖》2010年第6期。

[11] 徐献明:《罗非鱼与大黄鱼池塘混养技术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期。

[12] 陈飞、丁理法、李会斌:《“浙桂1号”南美白对虾、鱼、贝海水池塘生态混养试验》,《科学养鱼》2015年第11期。

[13] 黄佳鸣:《海水池塘鱼、虾、贝混养技术》,《当代水产》2014年第4期。

[14] 骆大鹏、刘庆明、刘金叶、赵志英:《海水池塘鱼虾贝综合混养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5期。

[15] 盛金荣:《海南普通网箱与深水网箱养殖经济效益分析——以海南陵水及澄迈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东海洋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