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入之见”与“自以为是”

——清前期来华传教士对程朱理学的诠释与传播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引人注目,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这一方面较具代表性的著作有〔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增补本),耿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东方出版社,2000;吴伯娅《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刘耘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相对于明末而言,学界对清初基督教与儒学的关系研究稍弱。但对于清前期西方来华传教士与程朱理学的关系尚有探讨余地。当时,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东学西传,均是通过西方来华传教士进行的。也就是说,对多数中国人与西方人而言,他们所认识的对方文化,实际是间接的即经过传教士诠释后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传教士决定了东西双方的相互看法。这样,作为文化中介,传教士对双方文化的诠释便变得尤为关键。

兹以清前期来华传教士对程朱理学的跨文化诠释为例。清前期来华传教士人数众多,笔者试就其中影响较大者予以阐述。传教士对于中国人,程朱理学对于西方人,均构成跨文化的对象,而传教士肩负的传播天主福音的使命更增强了跨文化诠释的典型性。来华传教士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为使文化交流尤其是传教成为可能,他们采取“适应”策略,“合儒”、“补儒”,会通天儒。“合儒”策略一方面使得他们在中国传播的天主教明显带有儒家文化色彩,这在西方人看来,已非天主教本真,故有罗马教廷禁行中国礼仪令的颁布。另一方面,由于程朱理学与天主教分属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尤其是文化信仰的排他性,造成传教士自觉不自觉中必然以天主教义的普适性来诠释程朱理学,先入之见决定了他们诠释下的理学形象是天主教视野下的程朱理学,这在中国人看来,不过是自以为是,是对理学的曲解。

本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清前期来华传教士对理学的诠释策略,即“先儒”、“后儒”之辨;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传教士如何以先入之见诠释理学;第三部分探讨传教士对理学的传播及西方社会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