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及数据说明

本书的研究拟在垂直专业化理论基础上做进一步拓展,在赫克歇尔-俄林(H-O)模型框架下分析生产分割、分阶段生产中的分工和贸易的决定及增加值变动。实证分析中主要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利用国家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国际投入产出表,分析中国制造业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程度,勾勒全球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网络,进而从价值流动角度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一 主要思路和框架

本书在对现有研究理论、方法和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拟构建一个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分析垂直专业化分工均衡的决定和增加值的变动。在事实分析中,主要利用数据和指标分析中国制造业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基础和程度。在实证分析中,主要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第一,拓展垂直专业化指标,结合进口来源和出口方向勾勒中国制造业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垂直专业化分工链条;第二,在分析国家/地区关联和产业关联的基础上对制造业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网络进行勾画,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及其变化;第三,在国际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模型衡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增加值流动和要素收益,并进行国家/地区对比和行业对比,以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最后,结合研究结论阐述对我国的启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按照以上研究思路,本书共有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首先引出本书研究的主题,阐述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对垂直专业化的相关概念做整理,并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分工地位的研究及对中国的实证做梳理;最后对本书的基本框架做总体性的介绍。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阐述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和动因,并提出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分析生产分割、分阶段生产中的分工和贸易,并从增加值角度分析贸易利益的变化。

第三章分析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和条件。在第二章阐述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和动因的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进行经验事实分析。分析中通过国际比较,来反映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因素,以较为全面地分析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所具备的基础和条件。

第四章对中国制造业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程度和在其中的位置做分析。介绍投入产出模型在衡量垂直专业化程度、产业关联和价值流动中的应用,继而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垂直专业化比率以反映中国制造业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程度。对于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位置的衡量,笔者是从两个角度展开的:第一,改进垂直专业化比率的计算,勾勒出垂直专业化链条;第二,在利用国际投入产出表计算国际产业关联的基础上,勾勒制造业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网络,通过分析动态变化,反映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网络中位置的变化。在其中,通过产业关联度的比较,辨识出主导行业,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主导行业的确定也为后续的地位分析中的典型行业分析提供了依据。

第五章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分析。首先利用投入产出技术,从价值流动角度通过衡量增加值贸易重新审视中国制造业的出口水平;其次在增加值贸易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国际竞争力指标通过国家/地区对比、行业对比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最后从全球价值链收入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分析。通过结构上的分析、国家/地区间的对比及典型行业分析来全面反映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第六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这一部分对全书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适当的政策建议。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本书系统梳理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因和基础,并对现有分析国际分工地位的方法做了较为详尽的整理,总结了投入产出技术在国家/地区关联分析和从增加值角度研究贸易和获益方面的新进展。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研究理论和成果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未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统计数据和指标

本书利用大量翔实的数据来分析和阐述问题,主要数据来源于WIOD数据库中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国际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经济账户,在反映具体问题时也利用了世界银行官网、《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等中的相关数据,在数据搜集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在指标选择和构建方面做了细致的工作,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利用垂直专业化比率反映中国制造业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程度,并在进口来源和出口方向上进行分解,勾勒中国制造业行业融入其中的垂直专业化链条。(2)计算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ULC)并进行国际比较。(3)计算中国制造业的专业化指数以反映中国制造业的生产专业化程度,并进行国际比较。(4)计算中国制造业行业空间基尼系数,以反映中国制造业行业的聚集度。(5)计算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网络中的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前向关联系数和后向关联系数,分析中国制造业同其他国家/地区的行业关联和国家/地区关联。(6)计算平均产业链长度(APLs),计算中考虑国家/地区的行业结构和行业的国家/地区结构。

(三)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

投入产出技术从经济系统是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分析各个具体部门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投入产出表能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因而能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运动过程。国际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来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国家/地区之间的运动过程,因此能够从价值形成和价值使用上反映价值的流动,从而,国际投入产出表的运用可以较为贴切地反映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网络中的国家/地区关联、产业关联和价值流动。本书对投入产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衡量国家/地区间和产业间的关联强度;(2)衡量国家/地区间、产业间产生关联所需要经过的环节数或距离;(3)在投入产出模型上推导增加值贸易的核算方法;(4)在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推导要素收益的衡量方法。

三 数据说明

本书所使用的数据如果未做特殊说明,均来源于由欧盟委员会资助、多个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WIOD),该数据库记录了40个经济体1995~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各经济体GDP总和占全球GDP的85%以上,所涉经济活动能够代表全球主要的经济活动。本书实证中主要应用该数据库中的国际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经济账户,两者的编制是按照《欧盟经济活动分类统计标准》(第一版)(NACE 1)进行分类统计的,包含35个行业和部门,其中制造业部门有14个。

另外,欧盟统计局(Eurostat)参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制造业进行技术层次划分的方法,在NACE 1二分位水平上对制造业行业进行了技术层次和类别的划分,将制造业行业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四类技术层次不同的行业。据此笔者将WIOD数据库中国际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经济账户各制造业行业归类到中高和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三类技术层次的制造业行业下。具体行业名称及技术类别分类见附录二中的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