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皇太孙

从此皇长孙朱瞻基有了伴,他和倾城一起上学,一起写字、画画,甚至还瞒着母妃一起去捉蟋蟀。

因为朱瞻基从小就喜欢小动物也喜欢斗蟋蟀玩,这蟋蟀鸣叫起来“织织织”的,仿佛督促妇人赶快去织布,所以民间俗称“促织”,也叫蛐蛐。蟋蟀雄性善斗,甚是凶狠,斗起来简直惊心动魄。所以当时京城的一些富家贵胄子弟多有养的,还时常有用于比赛输赢和赌博的。一时是“促织”热,善斗的蟋蟀价值不菲。

但朱瞻基玩蟋蟀却不敢放肆,因为皇爷爷不喜欢,怕他玩物丧志。所以朱瞻基只能将几只蟋蟀藏起来,这个事就得倾城来帮他了。“金头大王”“银头大王”这是朱瞻基给他的蟋蟀起的名字,都是倾城帮他养的。

想来这也难怪,小孩子爱玩本是天性。多年来朱瞻基的师傅们兢兢业业的教导皇长孙一刻也不敢懈怠,早起背诗文,写文章,上午又练字、画画,下午得去猎场骑马射箭,晚上还要准备父亲朱高炽的检查,搞得朱瞻基是一刻也不得闲。难得闲暇,偶尔玩玩也得放松一下,这时倾城还是一个不错的观众,两只蟋蟀斗起来,赢了的那只得为它喝彩啊。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一四一一年即永乐九年,十三岁的朱瞻基被皇爷爷立为皇太孙。历朝历代皇帝在位一般只会立皇太子,在皇太子尚在并没有接班的情况下很少又立皇太孙的。

显然这是永乐皇帝不放心,连下一任皇帝应该干的事也提前干了,他这是要大位早定,既成事实。朱棣这样做不是没有原因的,主要是因为,一是出于对朱瞻基的喜爱,而第二个原因就是看出了次子朱高煦对皇位有野心。

这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君王,自幼恃宠而骄,不肯学习,言行轻佻。自恃“靖难”时立有战功,数次救出父王,却不知这并非侥幸,而是建文帝不忍伤及皇叔对部下有严旨才使得燕王朱棣得以逃脱。只是这建文帝面对奔皇位而来的虎狼之师却放不下骨肉亲情,甚是可悲可叹。以善良对虎狼,孰强孰弱,顿知高下。建文帝的一点仁爱之心注定要招致失败下场也就不足为奇。

永乐皇帝即位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京师不肯就藩。在父皇和母后面前多有怨言:

“我有何罪,要到万里之外?”

这时平素一贯关怀弟弟的兄长朱高炽也替朱高煦求情,才得以暂缓。汉王后又被改藩较近的乐安州,但他依然没去仍借故滞留宫中。

有一天,朱瞻基和倾城一起去上学,很远就看到皇爷爷的乘攆朝这边过来,遂停下等待,及至眼前却看见原来是汉王朱高煦所乘,朱瞻基向前一揖道:

“王叔为何乘皇爷爷的攆,就不怕僭越吗?”

朱高煦顿时眼光阴恻恻的看着朱瞻基:

“你个小毛孩子,管事还不少。我是去射猎伤了脚,无法骑马,暂借来一用,出来溜溜解解闷的。”

接着又打量着倾城,不怀好意的说:

“额,这就是倾城吧,还真是长得美,倾国倾城,你小子艳福不浅。”

朱瞻基闻言忙把倾城挡在身后,望着这位比自己大十八岁的王叔,不动声色道:

“王叔是长辈,莫要为老不尊。王叔请便,我们要上学去,晚了先生会责罚。”

说完便拉着倾城的手离开了。望着两个孩子的背影,朱高煦的眼神冷得像冰一样。自言自语的:

“父皇就是偏心,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还成了护花使者了。”

汉王朱高煦特别看不上朱瞻基的父亲,自己的那位跛脚的王兄。其实却不知皇太子朱高炽宽厚仁爱,儒雅有才。早在“靖难之役”爆发之时,燕王朱棣率军远去北平城空虚,建文朝大将李景隆带五十万大军来袭,形势危急。幸得世子朱高炽和母亲徐王妃披甲上城成功阻挡了李景隆大军的几番攻击,保住了北平。这些年永乐皇帝屡次北征都是皇太子朱高炽监国,他在姚广孝的协助下把朝政治理的井井有条,早就具备了一个仁德君主的风范。

清明时节,奉永乐皇帝命汉王朱高煦与皇太子朱高炽同去拜谒孝陵。车驾到达山下,众人下车徒步上山拜陵,亦步亦趋向上而行,山路陡峭崎岖不平。皇太子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患脚疾,一个不小心,尽管有两个太监服侍却也不慎跌了个跟头。朱高煦一见反觉心中畅快在后面讪笑道:

“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却不料身后的皇太孙朱瞻基应声而答:

“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高煦回顾一眼自己的这位雄姿勃发目有微怒的侄儿,不觉心中一惊。而朱瞻基却望着眼前的这位骄横惯了的王叔,又言道:

“侄儿忘记了,王叔原是从小不肯读书,也难怪你不懂的孝悌之道。”

朱高煦闻言生气的瞪了一下眼睛,心想:皇兄不过就是大了自己两岁,还不是仗着父皇出尔反尔,想当年自己于乱军之中救出父皇,那时父皇抚摸着自己的背曾说过“好好干,你兄长多病。”,那意思很明显,以后有意传位于自己的。可如今不但皇兄做了皇太子,就连侄子也封了皇太孙。这皇太子,皇太孙都是将来的皇帝,还有自己点啥事,看来父皇这是要绝了自己对皇位的那份念想,他老人家是看透自己的这点小心思了。

不读书?不懂孝悌?这是侄儿在讥笑自己胸无点墨吗?汉王我就是不喜欢读那些之乎者也酸文假醋的文章,有什么用?哪有真刀真枪来的过瘾,若不是当年自己数次战场之上救得父皇,哪有今天的江山。什么孝悌,不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吗。

这弟恭?朱高煦看了一眼英气逼人的朱瞻基及他头上金灿灿的皇太孙冠饰,突然心中生出几分忌惮,把许多不满之词咽了下去,没有吭声。

皇太孙朱瞻基与倾城相依相伴青梅竹马,学文练武很是勤奋,倒是省了张氏许多心,永乐皇帝闻听也十分的喜悦。

这一天朱瞻基带倾城去看望皇爷爷,却意外地见到了倾城的父亲,河南永城主簿孙愚,原来他是因督夫营造北平的天寿山陵来向皇帝请旨的。永乐皇帝召见孙愚也是想考察一下,这位皇太孙未来的国丈,待他亲自见到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永城主簿的孙愚,身材魁梧,面容朗朗,言谈举止谦逊端庄,颇有好感。很欣赏孙愚的忠心和才干,特降旨提升他为鸿胪寺序班,是个从九品的文官。并下旨派他去参与督夫天寿山长陵的施工。

朱棣决意在北平修建天寿山陵,原是因为徐皇后多病,曾经多次提及京师的皇宫年久,历经数次战乱里面阴气太重,不适合居住。且“靖难”时建文帝又自焚于宫中,觉得甚是不祥,所以还是觉得朱棣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好。

再说北平还是徐皇后的父亲徐达做征虏大将军时率军攻占的元大都,太祖皇帝朱元璋在京师应天府登基时将元大都降为北平府。“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占领京师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将北平府升格为北平顺天府。接着又把北平升为行在,派丘福那样的心腹重臣去驻守,并将三皇子赵王朱高燧封藩于此地。所以徐皇后对北平有感情,甚是想念北平的燕王府。

及至年仅四十六岁的徐皇后不幸病逝,赐谥为“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永乐帝朱棣想起亡妻的心愿便没有将仁孝皇后在京师下葬。

莫要忘了朱棣曾是仙道张三丰的弟子,对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是甚有研究。他不辞劳苦亲自带领风水大师廖均卿去北平一带寻找“吉壤”视察选址,最后看中了位于北平昌平北部军都山山麓的黄土山,觉得这里黄土深厚、水木清华、龙脉悠久。这里离北平都城五十公里,海拔五百五十九米,地势险要,上陡下缓,南临盆地,东西扼山口,古为军事要地,面积有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遂定名为;天寿山,点穴,开始营建长陵。并于永乐十一年建成,一直停放着的仁孝皇后的梓宫才得以下葬。然后朱棣决定迁都北平,形成天子守边。

这倾城小姐小小年纪自进宫就没有见过父亲,今日得见自是万分的欢喜。而孙愚看见女儿如今长高了,更是分外的标致秀气,且是快乐活泼。又见永乐皇帝及皇太孙朱瞻基对女儿十分的关心爱护,也是感到欣慰放心。却也免不了私下里叮嘱女儿在皇太孙身边,要谨慎做人,辛勤做事。并将孙家几代祖传的陪王伴君为臣的经验传授与女儿:越是困难,越要坚持。越是危险,越要不惧。越是顺利,越要小心。越是恩宠,越要谦卑。越是功成名就,越要急流勇退。

聪明仁孝的倾城跪拜在父亲面前,迎着父亲那殷切的目光,连连点头,说道:

“父亲,您放心吧,倾城都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