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以偿,我来到了北方。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娃娃,我所去过的能算作“北方”的地方有三:BJ、陕西和甘肃。
去BJ是我小时候第一次远行。那时正处在我念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母亲带着年幼的我乘坐绿皮火车前往BJ,同行的还有我的表姐、表哥。这次去BJ,半是旅游,半是看望定居在那的舅舅一家和外公外婆他们。在此之前,我对舅舅一家是毫无印象的——毕竟上一次见到他们,我还只是个被抱在怀里的婴儿。
那时BJ给我的感受是炎热的,比起出门去那些挤满游客的历史文化景点,我更愿意待在舅舅家里,吹着凉快的空调,和舅舅家的表姐玩过家家游戏,在那小小的阁楼上,撑开所有的雨伞,搭出一方小天地。
具体“过家家”过的什么,我记不清了。但根据我为数不多的几段带小女孩的经验,七八岁女孩过家家,大抵就是重复着某一段内容来“过”。小时候能重复许多次,“过”很久,年龄大了便会觉得重复多了没什么意思,顶多“过”个几回,等耐心全部消耗完了,就彻底失了兴趣,把一地的“家家”扔了不管或是收拾起来。
于是在那几天,我能想起来的去过的景点就只有故宫、天安门广场、圆明园、天坛这些了,那“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万里长城更是连个影子都没见到,更别说上去走了。为什么没有爬长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舅舅说爬长城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况且酷暑炎炎加上人山人海,中暑了可就不好了,于是我们便没去。而能让我对那几个去过的景点留有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母亲当时硬拉着我拍照留念的照片保留到了现在。结果可想而知,照片上的我不是吐舌头便是摆出个奇怪的姿势,浑身散发着“我不情愿,我不配合”的意思。那时候的我肯定也想不到,未来有一天我会故地重游,在小时候拍照的地方再次打卡。
我有一张在天坛祈年殿前拍的照片。照片上我与母亲背靠背席地而坐,母亲挽着我的双手,我不好意思地笑着,没有看向镜头。今年再去到天坛公园游览,是暑假的一个清晨,六点钟的样子,当时天坛里游客并不多。不过想想也是,谁会大早上来天坛呢?由于事前没有做好攻略的失误,当我来到祈年殿区域门前,发现大门紧闭,我才意识到不妙。用手机一查,发现祈年殿得早上八点才开放——得,我来早了。
不记得小时候来的那次有没有吃上北京烤鸭,只记得吃了两次街上由老大爷推着自行车贩卖的“老北京冰棍”。那冰棍没啥味道,只是带些淡淡的甜味,解解暑气用,口感也硬邦邦,满数的冰渣子,远不如如今各式各样口感绵密的冰棍。它只是混在我零碎杂乱的记忆里,占据着“吃”这一角。今年我再特别留意街,没有老北京冰棍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热门景点处售卖的雕刻成景点模样的“文创雪糕”亦或是“网红冰淇淋”,价格实在是让人看了直接打消尝试的念头。
我对于BJ的初次印象大概就这些。
下一个去的地方是陕西,那是一段母亲带着我跟团旅游的经历。
去陕西的时候,年龄也增长了几岁,知道西安在古代唤作长安,曾作为历史上好几个王朝的都城,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便埋葬在那,陪葬的还有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兵马俑;也知道凉皮和肉夹馍是陕西特色小吃;还知道在那里我能亲眼目睹到那条自西向东奔流入海的母亲河……
总共是去了好几个博物馆的吧,只是那些博物馆的名字我一个没记住。留有记忆的是我与一行的其他几个小孩紧紧跟着滔滔不绝的解说员不断穿过一个又一个展厅。团里有一个年纪相仿的男孩,似乎是对历史很感兴趣,向解说员询问一个又一个问题,我在尝试记住对话里生疏的词语无果后便放弃了,转而专注看那些展品。
其实我到现在看展品也是凑热闹式的,能看出来是个什么、干什么用的就心满意足了,至于那些文物知识,能记住最好,记不住也没关系,因为对于大多数看到的展品,我过目即忘,事后只会留下一个大概的、模糊的印象。而能记得清晰些的,当属我看到的兵马俑。兵马俑坑在下方,我们在上方,从上往下看,坑里站着数不清的真人大小的士兵佣,每一个的眉眼表情都栩栩如生。虽然是静止不动的俑。但光看着这排场也着实很令人震撼。解说员介绍,每一个士兵的表情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是工匠对着秦朝士兵真实还原的一般,而且我们所看到的兵马俑坑只是冰山一角,兵马俑真正的规模极其庞大。她还讲了一则考古趣事,说考古人员在挖掘出一把青铜剑时,剑身呈弯曲状,而正在考古人员苦恼如何将其复原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那把青铜剑居然自己变直了;且兵马俑出土时个个都色彩丰富,现在看到的它们呈现千篇一律的泥土色是因为那些颜料接触空气氧化掉色了。①
秦始皇陵是在大巴车上远远看的。那是一个微微隆起的青绿色小山丘,表面没有很显著的特征,像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包。听说上世纪时候,郭沫若极力主张挖掘秦始皇陵,但是这个申请被周总理拒绝了。导游说,秦始皇陵中含有大量的水银,由于技术原因,考古人员没法安全打开秦陵,所以秦陵至今仍然没有被开发,游客也就远远看上一眼。秦始皇陵中究竟长什么样,有哪些稀世珍奇的陪葬品,还是寄希望于考古技术快速提升,好让我们一睹究竟。
另外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登华山。我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之所以知道华山,全靠看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著名桥段“华山论剑”。所以登华山于我多少有些“追侠”的意思,幻想自己也是某个武林高手,在华山之巅与神秘高人一剑较雌雄。登山具体耗费了多久的时间不记得了,只知道一阶阶的石阶旁牵有由铁而制成的铁链,充当登山者上山下山的抓手。抓的时间一久,手掌里就沾染上浓浓的铁的味道,几个着力点处的皮肤也发红变硬,一碰就疼。
于是,母亲买了个登山杖给我,那登山杖是木质的,上面用漆写着“华山”二小字。在旅游结束后,它作为几个纪念品之一跟我回到了家中,一直到我搬家之前都还看见它挂在冰箱壁上。
还有些印象的是华清宫、华清池。最先看到的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池子,讲解员说那是皇帝的池子,温泉最先是由皇帝享用的,然后再通过小沟流到杨贵妃的华清池里。华清池整体是一个圆圆的池子,边缘像是花瓣的形状,不大,有分层。大抵是因为年代久远,看不出当时的华美奢侈,只有一个沾满泥土和灰尘的池子。
凉皮是晚上在街边吃的,但是那份我仅吃了一口便推给母亲,不想继续吃了。可以说一点都没有达到我对本地凉皮的预期,甚至不如我家乡街边开的凉皮店卖的好吃。后来我想了想,也可能是刚好买到不好吃的了,但在当时由于这份给我的感觉实在不好,还是只买了那唯一一份凉皮。②
去甘肃旅游的经历是记忆最清晰的——因为距离年份最近,又一时不知道从何讲起,这里便作罢,后面有机会才尝试说说。
南方娃娃心心念念北方,当然是为了看雪了,不过几次旅游都是夏季,自然是欣赏不到那纷纷扬扬的雪景。好在去年我如愿以偿到了北方求学,见识到了分明的四季变化,终于实现了那伸手便能触碰到的天上落下的雪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