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七叶一枝花

(百合科)

识别特征

草本,高50~100cm,根茎肥厚,黄褐色,密生环节,叶轮生茎顶,4~9片,通常为7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花单生,自轮生叶的中心抽出,两性,辐射对称,花被片4~7片,外轮绿色,狭卵状披针形,内轮黄绿色,狭条形,内外轮花被片互生,雄蕊8~12,子房上位,胚珠每室多数。蒴果紫色,内含多数鲜红色卵形种子。生长于山地林下或路旁草丛的阴湿处。分布于江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挖取根茎,洗净,削去须根,晒干或烘干,其根的药材名是“重楼”。

药用功效

苦、辛,寒,有毒。入心、肝经。清热解毒,平喘止咳,息风定惊。治痈肿,疔疮,瘰疬,喉痹,慢性气管炎,小儿惊风抽搐,蛇虫咬伤。

藜芦

(百合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00cm。茎粗壮,密生白毛,叶互生,椭圆形,基部呈鞘状抱茎。圆锥花序,花小,杂生,雄花生于花序的下面,两性花生于花序的中部以上,侧生总状花序为雄花,顶生花序具两性花,花被片6,黑紫色,雄蕊6,花药形,子房上位,3室,蒴果3裂。生于林缘、草甸或山坡林下。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陕甘南部、湖北、四川和贵州。

采收加工

5~6月采挖,除去苗叶,晒干或用开水浸烫后晒干。

药用功效

苦、辛,寒,有毒。归肝经。涌吐风痰,清热解毒,杀虫。治中风痰涌,风痫癫疾,黄疸,久疟,泻痢,头痛,喉痹,鼻息,疥癣,恶疮。注意:藜芦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

玉簪

(百合科)

识别特征

草本,高约40cm。叶基生成丛状,具长柄,叶片卵形至心状卵形,具弧状脉,顶生总状花序,花葶高出叶片,着花9~15朵,每花被1苞片,花白色,管状漏斗形,裂片6枚短于筒部,雄蕊6枚,花柱极长,蒴果三棱状圆柱形。生长于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原产于我国和日本,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晾干。

药用功效

味苦、辛,性寒,有毒。归入心、肝二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主治乳痈,痈肿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紫萼

(百合科)

识别特征

又称紫玉簪,多年生草本,高30~50cm。叶基生,卵形至卵圆形。花葶从叶丛中抽出,总状花序,花紫色或淡紫色,花期6~7月。蒴果圆柱形。生于路边湿润地、山坡、山坡林中。分布于河北、陕西、华东、中南、西南各省。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味苦,性微寒。归肺、肾二经。清热解毒,利尿。主治疔疮肿毒,咽喉肿痛,小便不利,痛经。

万年青

(百合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50~60cm。根状茎短而肥厚。叶基生,阔带形,厚革质。春夏间在花轴上形成一稠密的穗状花序,花被合生,球状钟形,裂片6枚,不甚明显,肉质,淡黄色或褐色;雄蕊6枚;子房球形,柱头三裂。浆果球形,熟后橘红色。生于富含腐殖质、微酸性的土壤中。我国华东、华中及西南地区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

以根状茎或全草入药。秋季采挖根状茎,洗净,去须根,鲜用或切片晒干。全草鲜用,四季可采。

药用功效

苦、甘,寒,有小毒。归肺经。清热解毒,强心利尿。用于防治白喉,白喉引起的心肌炎,咽喉肿痛,狂犬咬伤,细菌性痢疾,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烧烫伤,乳腺炎,痈疖肿毒。

皱叶酸模

(百合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托叶鞘,膜质。花序由数个腋生的总状花序组成圆锥状,花两性,花被片6,排成2轮,内轮花被片在果时增大,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齿,雄蕊6;柱头3,画笔状。瘦果椭圆形,有3棱,褐色。生于田边、路旁、湿地或水边。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福建、台湾、广西等省(自治区)。

采收加工

全草全年可采,或秋季采割,晒干。

药用功效

清热解毒,止血,通便,杀虫。治疗鼻出血、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便秘结等;外用治外痔、急性乳腺炎、黄水疮、疖肿、皮癣等。

杠板归

(蓼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长1~4m。茎有棱,红褐色,有倒生钩刺。叶互生,盾状着生;叶片近三角形,下面沿脉疏生钩刺;托叶鞘近圆形,抱茎;叶柄长,疏生倒钩刺。花序短穗状;苞片圆形;花被5深裂,淡红色或白色,结果时增大,肉质,变为深蓝色;雄蕊8;瘦果球形,包于蓝色多汁的花被内。生于河谷、水边湿地、荒地、路边灌木丛。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

采收加工

夏季花开时采割,晒干。

药用功效

性微寒,味酸。归肺、肾、膀胱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止咳。用于肾炎水肿,百日咳,泻痢,湿疹,疖肿,毒蛇咬伤。

白蔹

(葡萄科)

识别特征

木质藤本,长约1m。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小叶3~5,一部分羽状分裂,一部分羽状缺刻,边缘疏生粗锯齿,聚伞花序与叶对生,序梗细长而缠绕;花小,萼片5;花瓣5,淡黄色;雄蕊5;花盘杯状,浆果球形或肾形,熟时蓝色或白色,有针孔状凹点。生长于山野、路旁草丛中。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西、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切成纵瓣或切成斜片,晒干。

药用功效

性微寒,味苦。归心、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疬,水火烫伤。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拳参

(蓼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约85cm。根状茎肥厚。茎直立。基生叶宽披针形或狭卵形,基部沿叶柄下延成枝翅;托叶鞘筒状,无缘毛。总状花序穗状,顶生,紧密;花白色或淡红色。生于阴湿山坡、草丛或林间草甸中。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挖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药用功效

性微寒,味苦、涩。归肺、肝、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用于肠炎,痢疾,肝炎,痔疮出血;外治口腔炎,咽喉炎。

漏斗菜

(毛茛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90cm。基生叶数生,2回3出复叶,小叶楔状倒卵形,3裂,裂片常具2~3圆齿;茎生叶小数,1~2回3出复叶,渐变小,花序具有3~7朵花,萼片5,黄绿色,花瓣5,黄绿色,基部有漏斗状的距;雄蕊多数,心皮5。蓇葖果。生于林下、林缘及山麓草地。分布于我国东北部。

采收加工

6~7月间采收,晒干。

药用功效

微苦、辛,凉,入心、肝、脾三经。调经止血,清热解毒。主治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痢疾、腹痛等症。常用量15~25克。

白头翁

(毛茛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35cm。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叶片宽卵形,总苞片3,基部合生成筒,3深裂,裂片线形或披针形,外被白色长柔毛,花单生,萼片6,蓝紫色,花瓣状,长圆状卵形,雄蕊多数,心皮多数,聚合果。生于向阳、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江苏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药用功效

性寒,味苦。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对阿米巴痢疾及细菌性痢疾均有效。

佛甲草

(景天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5cm。株无毛,叶线形,3叶轮生,先端急尖,基部钝圆有短距。聚伞花序顶生,花黄色。萼片5,狭叶披针形;花瓣5,披针形。雄蕊10。鳞片倒三角形,心皮5。蓇突果,五角星形。生于田野水湿地及岩石上。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地区。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全草。

药用功效

甘,寒。归肺、脾经。清热,消肿,解毒。治疗咽喉肿痛、痈肿、疔疮、丹毒、烫伤、蛇咬伤、黄疸、痢疾、乳腺癌等。

八宝景天

(景天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叶对生,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卵形。伞房状聚伞花序,宽大,顶生,多花密集;萼片5,披针形;花瓣5,宽披针形,粉红色至白色。雄蕊10,花药紫色,心皮5,直立,分离。蓇葖果。生于耐干旱、排水良好的土壤。原产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河北、河南、安徽、山东等。日本也有分布。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全草,除去泥土,置沸水中稍烫,晒干。

药用功效

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清热解毒,止血。主治疔疮痈肿,火眼目翳,烦热惊狂,风疹,漆疮,烧烫伤,蛇虫咬伤,吐血,咯血,月经量多,外伤出血。

独角莲

(天南星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80cm。叶盾状,着生于茎顶,阔卵形,叶柄基部扩大而抱茎。总花梗成对由叶鞘中抽出;佛焰苞管粉绿色,上部舟状,黄绿色,先端锐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附属器圆锥形,有网状槽纹。浆果淡红色。生于山野阴湿处。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西、福建等地,辽宁、吉林、湖北、江苏等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收,因有毒需加工。用刀削去外皮,切片,清水湿漂5~7日,并多次换水,取出鲜用或晒干,加工时以布或纸垫以免中毒。

药用功效

辛、苦,温,本品有毒不作内服,外用适量。归肺经。解热攻毒,祛风消炎。用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疔疮肿毒,蛇虫咬伤。

忍冬

(忍冬科)

识别特征

半常绿缠绕性灌木,高2~3.5m。幼枝密生柔毛和腺毛。单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总花梗单生叶腋,花成对,苞片叶状;花萼5裂,无毛;花冠白色,后转黄色,故称“金银花”,具芳香,外面被有柔毛和腺毛,二唇裂,上唇4裂,下唇反卷不裂;雄蕊5枚;子房下位。果为浆果,熟时黑色。生于丘陵、山谷、林边。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采收加工

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或用硫黄熏后干燥。

药用功效

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金银忍冬

(忍冬科)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高约5m。树皮灰白色至灰褐色,小枝中空,稍具短柔毛。单叶对生;纸质叶,叶片卵椭圆形至卵状批针形,全缘。花芳香,腋生,花冠筒长约为唇瓣的1/2;雄蕊与花柱均短于花冠。浆果暗红色,球形,种子椭圆形,具细凹点。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北部。

采收加工

5~6月采花,夏、秋季采茎叶,鲜用或切段晒干。

药用功效

甘,寒。入肝经。清热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大叶性肺炎,肺脓肿,急性结膜炎。

鱼腥草

(三白草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全株有腥臭味;茎上部直立,常呈紫红色,叶互生,薄纸质,有腺点,卵形或阔卵形,托叶膜质,下部与叶柄合生成鞘。花小,无花被,排成与叶对生、穗状花序;总苞片4片,生于总花梗之顶,白色,花瓣状,雄蕊3枚,雌蕊由3个合生心皮组成。蒴果近球形,顶端开裂。生于背阴山坡、村边田埂、河畔溪边及湿地草丛中。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及西藏地区。

采收加工

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药用功效

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用于肺脓肿,痰热咳嗽,肾炎水肿,白带,尿路感染,痈疖。常用量15~25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三白草

(三白草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叶互生,纸质,基部与托叶合生为鞘状,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1~2枝顶生,花序具2~3片乳白色叶状总苞;花小,无花被,生于苞片腋内;雄蕊6,雌蕊1,由4个合生的心皮组成,子房上位,圆形,柱头4。果实分裂为4个果瓣,分果近球形,表面具多疣状突起,不开裂,种子球形。生于沟旁、沼泽等低湿处。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及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采收加工

四季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药用功效

性寒,味甘、辛。归肺、膀胱经。清热利尿,解毒消肿。用于尿路感染,肾炎水肿,黄疸,脚气,妇女白带过多;外用疔疮痈肿,皮肤湿疹。根茎入药,有消肿、解毒、利尿的功效。

荚果蕨

(球子蕨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约90cm。根状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针形叶鳞片。叶杯状丛生,二型叶,不育叶柄短,2回羽状裂,新生叶直立向上生长,展开后则成鸟巢状。可育叶从叶丛中间长出,叶柄较长,粗而硬,为不育叶的1/2,羽片荚果状,盖住孢子囊群。生于针阔混交林下、灌木丛中及浅山河边湿地。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陕西、四川、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收,削去地上部分,晒干。

药用功效

性微寒,味苦。有小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杀虫,止血。用于蛲虫病,虫积腹痛,赤痢便血,子宫出血,湿热肿痛。

紫花地丁

(堇菜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7~14cm。全株被白色短毛。叶基生,有长柄,叶片狭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下延于叶柄成翘,托叶膜质,离生部分钻状三角形。花两侧对称,中部有2枚苞片;萼片5;花瓣5,紫堇色;下面一片有细管状的距,末端略向上弯;子房上位,1室。蒴果长圆形。生于田埂、路旁和圃地中。除青海、西藏外,我国其他省区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收紫花地丁的全草,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药用功效

苦、辛,寒。无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黄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损伤、痈肿、毒蛇咬伤等。

连翘

(木犀科)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高可达3m。小枝中空。单叶对生,有时当年生枝条上的叶3裂或3出复叶。花先叶开放,1~5朵生于叶腋;花冠钟状,黄色,深4裂,雄蕊2枚。蒴果长卵球形。多野生于山坡、丘陵等地。主产于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四川等省,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摘下青色果实,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药用功效

果实入药。苦,微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蒲公英

(菊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根圆柱状,粗壮,全株有乳汁。叶全基生,长圆披针形,每株有花葶数根,与叶等长或稍长。头状花序均为舌状花,黄色。瘦果倒卵状披针形,顶端具细长的喙,冠毛白色毛状。生于路边、沟旁、宅旁及田野草地。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中、华东、东北等地区。

采收加工

4~5月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除净泥土,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苦、甘,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乳痈,肺痈,肠痈,瘰疬,疔毒疮肿,目赤肿痛,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胃炎,肠炎,痢疾,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蛇虫咬伤。

菘蓝

(十字花科)

识别特征

一至二年生草本,高30~80cm。主根长圆柱形,灰黄色。叶互生,基生叶具柄,长圆状椭圆形;茎生叶长圆状披针形,基部垂耳圆形,半抱茎。圆锥花序;花黄色。长角果扁平,边缘有翅,紫色。野生于湿润肥沃的沟边或林缘地带。多栽培于气候温暖、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分布于全国各地,主产于江苏、河北、河南、陕西、安徽等省。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根,除去茎枝,洗净泥土,晒干,切片备用;夏、秋季采收叶,除去杂质,晒干备用。

药用功效

①根入药,中药名为“板蓝根”。苦,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②叶入药,中药名为“大青叶”。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邪入营,高热神昏,发斑发疹,黄疸,热痢,痄腮,喉痹,丹毒,痈肿。③叶加工制成的干燥粉末称“青黛”。咸,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咯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

蝙蝠葛

(防己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缠绕性藤本,长可达13m。根状茎细长。叶圆肾形或卵圆形,全缘或5~7浅裂,掌状脉5~7条;叶柄盾状着生。花单性异株,圆锥花序,萼片6,花瓣6~9,雄花雄蕊10~20;雌花具3心皮,分离。核果黑紫色,核马蹄形。生长于山坡丛林中或攀援于岩石上。分布于河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根茎,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药用功效

根茎入药,中药名为“北豆根”。苦,寒,有小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用于咽喉肿痛,肠炎痢疾,风湿痹痛。

漏芦

(菊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肥厚。叶羽状浅裂,裂片长圆形、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边缘具牙齿,两面被软毛,叶柄被厚绵毛。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干膜质,外层苞片卵形,中层苞片宽,成掌状分裂尖锐,管状花花冠淡紫色。瘦果倒圆锥形,棕褐色,具4棱。生于向阳的山坡、草地、路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苦,寒。归胃经。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

蓝刺头

(菊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约1m。茎少分枝,有白色绵毛。叶互生,2回羽状深裂,边缘有刺,上面绿色,下面密生白色绵毛。圆球形复头状花序,每个头状花序具1朵管状花,花冠筒状,淡蓝色。瘦果圆柱形,密生黄褐色柔毛,冠毛短。生于山坡草丛中及山野向阳处。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江苏、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中药名为“禹州漏芦”。苦,寒。归胃经。清热解毒,排脓止血,消痈下乳。用于诸疮痈肿,乳痈肿痛,乳汁不通,瘰疬疮毒。又用作驱蛔药。注意:孕妇慎用。

千里光

(菊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m。茎圆柱形,攀缘状曲折,上部多分枝,下部木质化。叶互生,具短柄,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茎部截形或戟形,有时基部有2~4对深裂片。头状花序顶生,排成复总状伞房花序,花梗密被白毛,总苞片筒状,基部有数个条形小苞片,舌状花黄色,雌性,先端3裂,管状花黄色,两性,先端5齿裂,雄蕊5,子房下位。瘦果圆柱形,具5棱,棕褐色,冠毛白色。生于山坡、疏林下、林边、路旁、沟边草丛中。分布于江苏、浙江、广西、四川等省。

采收加工

秋季枝叶茂盛、花将开放时采割,鲜用或晒干备用。

药用功效

地上部分入药。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肝明目,杀虫止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肺炎、结膜炎、痢疾、肠炎、阑尾炎、丹毒、疥肿、湿疹等病。

白屈菜

(罂粟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有黄色乳汁。叶互生,1~2回羽状全裂。花排列成具总柄的伞形聚伞花序;萼片2,早落;花瓣4,黄色;雄蕊多数;心皮2,合生。蒴果细圆柱形,成熟时由基部向上开裂。生于山坡、山谷林边草地。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新疆和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花盛期采收,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阴干或鲜用。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凉,苦。有小毒。归肺、心、肾三经。清热解毒,止痛,止咳。用于胃炎,胃溃疡,腹痛,肠炎,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百日咳;外用治水田皮炎,毒虫咬伤。

博落回

(罂粟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大型草本,株高约2m。茎光滑,被白粉,含橙黄色汁液;叶宽卵形或近圆形,7~9裂,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圆锥花序具多数花;萼片2枚,黄白色,无花瓣;雄蕊多数。蒴果,倒披针形。生于山坡、路边及沟边。分布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辛、苦,寒。有大毒。归肾、膀胱经。消肿,解毒,杀虫。用于疔疮脓肿,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滴虫性阴道炎,下肢溃疡,烫伤,顽癣。

三叶鬼针草

(菊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5~100cm。茎直立,四棱形,疏生柔毛或无毛。中下部叶对生,叶片3~7深裂至羽状复叶,小叶片质薄,卵形或卵状椭圆形,有锯齿或分裂,下部叶有长叶柄,向上逐渐变短;上部叶互生,3裂或不裂,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匙形,边缘有细软毛;外层托片狭长圆形,内层托片狭披针形;舌状花白色或黄色,4~7朵或有时无,部分不育;管状花黄褐色,5裂。瘦果线形,成熟后黑褐色,有硬毛,冠毛芒刺状,3~4枚。生于路边、荒野。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平,苦。归心、肺、大肠经。清热解毒,止泻。用于肠炎腹泻,阑尾炎,感冒咽痛,肝炎,蛇虫咬伤。

半枝莲

(唇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小草本。高15~50cm,茎四棱。单叶对生,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卵圆状披针形,两面无毛。花单生于茎或分枝上部叶腋内并偏向一侧的总状花序上,花冠蓝紫色,小坚果球形,横生,有弯曲的柄。生于池沼边、田边或路旁潮湿处。分布于我国江苏、广西、广东、四川、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贵州、云南、台湾、河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全株。除去杂质。鲜用或干燥。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咽喉肿痛,肝炎,热淋,痈肿,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龙葵

(茄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多分枝。叶卵形,互生,顶端尖锐,全缘或有不规则波状粗齿。蝎尾状花序,侧生或腋外生,花冠白色,5深裂,花药顶孔开裂。浆果球形,熟时黑色。生于路旁或田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苦,寒,有小毒。归肺、肝、胃三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支气管炎,肾炎水肿。

三叶委陵菜

(蔷薇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约30cm。茎细长柔软,有时呈匍匐状,有柔毛。3出复叶,基生叶的小叶椭圆形、矩圆形或斜卵形,基部楔形,边缘有钝锯齿,近基部全缘,下面沿叶脉处有较密的柔毛;茎生叶小叶片较小,叶柄短或无,托叶卵形,被毛。总状聚伞花序,顶生,花小,黄色,副萼5,线状披针形,萼5,卵状披针形,外面均被毛;花瓣5,倒卵形,顶端微凹。瘦果卵形,黄色,有小皱纹。生于向阳山坡或路边草丛中。分布于四川、湖南、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开花的全草,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苦、微寒。归心经。清热解毒,散瘀止血。用于骨结核,口腔炎,瘰疬,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水杨梅

(蔷薇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全株密被白色柔毛。根生叶具长柄,叶片羽状分裂,卵状圆形或心形,先端钝,多3裂,基部心形至广楔形,边缘有圆锯齿,两面散生短柔毛;茎生叶卵形至广卵形,浅3裂或深3裂;托叶叶状,有粗齿牙。花1至数朵,生于枝端;萼5片,三角状披针形,外面密被毛;花瓣5片,黄色,圆形或广椭圆形;雄蕊、雌蕊均多数。瘦果,散生淡黄色粗毛,具长而先端钩曲的宿存花柱。生于山地、丘陵、溪边及河滩地。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陕西、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多年老植株的根茎及根,洗净,晒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辛、甘,平。归脾、肾、肝三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肠炎,痢疾,小儿惊风,腰腿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白带;外用治疔疮,痈肿。

迎春花

(木犀科)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高达5m。枝细长,直立或成拱形,小枝平滑无毛,有四棱。复叶对生,小叶3片,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尖,边缘有细毛,下面无毛。花淡黄色,先叶开花,单生或腋生,花梗被有狭长绿色的小苞,萼钟状,裂片6,线状,绿色,花冠管高脚碟形,雄蕊2,着生于花筒内,子房2室。浆果黑紫色。生于杂木林下或山坡草地、河谷湿地等处。分布于我国华北、辽宁、陕西、山东等地。

采收加工

春季花开时采收,晒干。

药用功效

花入药。甘、涩,平。归肾、膀胱经。清热利尿,解毒。用于发热头痛,小便热痛,下肢溃疡。

大叶糙苏

(唇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约1m。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四棱形,疏生向下的短硬毛。基生叶扩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渐心形,边缘锯齿状;茎生叶对生,与基生叶同形;上部茎生叶较小,叶片上面均被疏短硬毛,下面具中枝较长的星状柔毛。轮伞花序数朵花,苞片披针形,花萼管状,花冠粉红色,冠筒外面上部具白色疏柔毛,内面具毛环。小坚果卵状三棱形,先端被短毛。生于林缘或河岸。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等省。

采收加工

初夏及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药用功效

根或全草入药,中药名为“山苏子”。苦、辛,凉。清热解毒。用于疮疖,无名肿毒。

柳穿鱼

(玄参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主根细长,黄白色,茎直立,单一或分枝。叶多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尖,全缘,无毛。总状花序顶生,花较密,苞片披针形,5裂,花冠2唇形,淡黄色,在下唇的凸起处有橙黄色斑点,雄蕊4,2枚较长,雌蕊子房上位,2室。蒴果近球形。生于沙地、山坡草地及路边。分布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

夏季开花时采收,阴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甘、微苦,寒。归肝、胆二经。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感冒,头痛头晕,黄疸,痔疮,便秘,皮肤病,烧烫伤。

泡桐

(玄参科)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高可达27m。树皮灰褐色,幼枝、叶、叶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黄褐色星状绒毛。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基部心形,先端尖或渐尖,全缘。花序圆锥状,花萼卵状钟形,密被星状绒毛,5深裂,花冠白色,管状漏斗形,内有紫斑,筒直而向上逐渐扩大,上唇较狭,2裂,反卷,下唇3裂,先端均有啮痕状齿或凹头,雄蕊4,2强,隐于花冠筒内,子房2室,花柱细长,内弯。蒴果木质,长圆形;种子多数,扁而有翅。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坡灌丛、疏林及荒地。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陕西、广东、广西、台湾、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根秋季采挖,花春夏季开花时才收,果夏季采收。

药用功效

苦,寒。归肺经。根入药能祛风,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筋骨疼痛,疮疡肿毒,崩漏白带。花入药能清肺利咽,解毒消肿;用于肺热咳嗽,急性扁桃体炎,细痢性痢疾,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疖肿,疮癣。果入药能化痰止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树皮入药能祛风除湿,消肿解毒;用于风湿热痹,淋病,丹毒,痔疮肿毒,肠风下血,外伤肿痛,骨折。

野西瓜苗

(锦葵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60cm。全体被有疏密不等的细软毛。茎柔软,直立或稍卧生。基部叶近圆形,边缘具齿裂,中部和下部的叶掌状,3~5深裂,中间裂片较大,裂片倒卵状长圆形,先端钝,边缘具羽状缺刻或大锯齿。花单生于叶腋,小苞片多数,线形,花萼5裂,膜质,上具绿色纵脉,花瓣5,淡黄色,紫心,雄蕊多数,花丝相结合成圆筒,包裹花柱,子房5室,花柱顶端5裂,柱头头状。蒴果圆球形,有长毛。种子成熟后黑褐色,粗糙而无毛。生于道旁和荒地上。分布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北及华中各省。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去净泥土,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甘、寒。归肺、肝、肾三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咳,利尿。用于急性关节炎,感冒咳嗽,肠炎,痢疾,外用治烧烫伤,疮毒。

狭叶金鸡菊

(菊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全株疏生白色柔毛。叶多簇生基部,匙形或披针形,全缘或3深裂。头状花序,舌状花黄色。瘦果椭圆形,无冠毛。分布于草地边缘、向阳坡地、林缘中。原产北美,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辛,平。归肺、肾二经。化瘀消肿,清热解毒。用于刀伤,无名肿毒。

水飞蓟

(菊科)

识别特征

一年或两年生草本,高1.2~3m。茎多分枝,有纵棱,具白色蛛丝状毛。基生叶大型,莲座状,具柄,长椭圆状披针形,羽状裂,边缘有锯齿,齿尖具硬尖刺,光滑,具乳白色斑点,叶背疏生白柔毛,叶脉明显凸出,被长糙毛;茎生叶小,无柄,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抱茎。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苞片近球形,质硬,具长刺;花托肉质,具硬托毛;花全为管状花,两性,淡红色至紫红色。瘦果椭圆状卵形,棕色至黑褐色,有纵棱及凸出的腺体;冠毛多数,刚毛状,基部合生成环,白色。一般野生于各种环境中。分布于我国陕西、河北、江苏等地。

采收加工

当花枯萎变黄褐色时,采收果序,晒干,脱粒取出瘦果。

药用功效

瘦果入药。苦,凉。归肝、胆经。清热解毒,保肝,利胆,健脑,抗X射线。用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代谢中毒性肝损伤,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炎,胆管周围炎症。

抱茎苦荬菜

(菊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含乳汁。茎直立,无毛,上部分枝。基生叶倒卵状披针形或匙形,先端钝圆,边缘羽状分裂,有时为琴状羽裂,有不规则尖锯齿;茎生叶无柄,基部耳状。头状花序密集成伞房状,有细梗,舌状花黄色,先端截形,5齿裂。瘦果黑色,纺锤形,有细条纹及粒状小刺,冠毛白色。生于平原、山坡、河边。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季采收地上部分,阴干或鲜用。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苦、辛,平。归心、肝二经。止痛。用于头痛,牙痛,胃肠痛及中小手术后疼痛。

大丁草

(菊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8~19cm。叶基生莲座状,头状花序单生。植株两型:春型植株较矮小,叶羽状分裂呈提琴状,边缘有不规则的圆齿,花异型,外围一层紫红色的舌状花,雌性,中央是两性的管状花;秋型植株较高,叶倒披针长椭圆形,头状花序较大,舌状花罕见,仅有管状花,为闭锁花。瘦果纺锤形,冠毛刺毛状。生于山坡阴湿处。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

开花前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苦,寒。归肺、脾二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咳,止血。用于肺热咳嗽,肠炎,痢疾,尿路感染,风湿关节痛;外用治乳腺炎,痈疖肿毒,烧烫伤,外伤出血。

山苦菜

(菊科)

识别特征

一年至二年生草本,高10~30cm。茎直立,中空,具乳汁,基部无毛,顶端及中上部或具有稀疏的腺毛。叶互生,长椭圆状广披针形,羽裂或提琴状羽裂,边缘具不整齐的刺状尖齿,基部叶有短柄,茎上叶无柄,呈耳郭状抱茎。头状花序通常多数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外层总苞片极小,卵状三角形,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舌状花白色或带淡紫色。瘦果红棕色,狭披针形。生于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边、农田或荒地上。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

采收加工

春、夏、秋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苦,寒。归心、脾、胃三经,清热解毒,破瘀活血,排脓。用于阑尾炎,腹腔脓肿,肠炎,痢疾,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肺热咳嗽,肺结核,吐血,衄血;外用治跌打损伤,疮疖肿痛,黄水疮,阴囊湿疹。

水仙

(石蒜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鳞茎卵圆形,有多数白色须根,叶基生,扁平直立。花茎扁平,约与叶等长;佛焰苞膜质,管状;花葶由叶丛生出,高与叶约等长,扁平,花5~8朵,排成伞形花序,芳香;花被高脚碟状,下部管状,3棱,顶端6裂,倒卵形,扩展而向外反,白色;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不皱缩。蒴果室背开裂。生于湿润肥沃的沙质土壤中。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延伸至日本和朝鲜。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洗净泥沙,用开水烫后,切片晒干或鲜用。

药用功效

鳞茎入药。苦、辛,寒,有毒。归心、肺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腮腺炎,痈疥疔毒初起红肿热痛,百虫咬伤,鱼骨鲠。

射干

(鸢尾科)

识别特征

春初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晒至半干,以火燎去须根,再晒干。

采收加工

多年生草本,高60~130cm。根状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叶互生,剑形,扁平。二歧状伞房花序,花冠橙红色,散生紫褐色斑点,花被片6枚,排成2轮,基部合生成短管,雄蕊3枚,柱头3裂。蒴果倒卵形。生于山坡、旷地、河谷和荆棘丛中。分布于我国湖北、河南、安徽等地。

药用功效

根茎入药。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炎,利咽。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唐菖蒲

(鸢尾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90~150cm。根须状,球茎扁圆球形,被薄膜。茎直立,多单生,叶2列,剑形,渐上则渐短,平行脉。花序长穗状,具革质的佛焰苞,每苞内有花1朵,花大形,红色或黄色、白色、橙黄色、粉红色等,花筒宽漏斗状,裂片6,长圆形,上面3枚较大,先端钝而短尖,有条纹,雄蕊3,着生于花筒喉部,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长圆形,胞背开裂。生于肥沃的沙壤土中。原产于南非,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采收加工

地上部分发黄时,可掘取球茎,除去杂质,晒干。

药用功效

球茎入药,中药名为“搜山黄”。辛,温,有毒。归心、肺、膀胱经。解毒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咽喉肿痛;外用治腮腺炎,疮毒,淋巴结炎。

山蚂蟥

(紫草科)

识别特征

草本,高8~15cm。全体具刺毛。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均被平伏刚毛,上部叶无柄,下部叶有柄。花腋生,总状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外面密生粗毛;花冠蓝色,先端5裂,裂片卵圆形,雄蕊5,与花瓣裂片互生,雌蕊1,子房上位,小坚果4,卵状椭圆形。生于树干皮上、石壁上及阴湿的地方。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桂林、柳州、河池地区和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夏季花开时采收,晒干。

药用功效

祛风,解毒,杀虫。

土贝母

(葫芦科)

识别特征

攀援草本,高50~150cm。地下块茎肥厚,白色,瓣大小成对,各对交互对生呈扁球形,有卷须。叶互生,心脏形,掌状深裂。花单性,雌雄异株,腋生,花萼淡黄绿色,上部5深裂,花冠淡黄绿色,与花萼相似,但裂片较宽,蒴果圆筒状,平滑,成熟后顶端盖裂。种子4粒,斜方形,表面棕黑色,先端具膜质翅。野生于山坡、平原草丛及灌木丛中。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洗净,掰开,煮至无白心,取出,晒干。

药用功效

苦,微寒。归肺、脾经。散结,消肿,解毒。用于乳痈,瘰疬,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肥厚性鼻炎。

蓍草

(菊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状茎匍匐,茎直立,密生白色长柔毛。叶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或近条形,二回至三回羽状全裂,叶轴上部有1~2个齿,裂片及齿披针形或条形,顶端有软骨质小尖,被疏长柔毛或无毛。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复伞房状,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绿色,龙骨瓣状,边缘膜质,舌状花白色、淡粉红色或紫红色,管状花黄色。瘦果矩圆形,无冠毛。生于山坡草地、沟边酸性肥沃土壤。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南地区,亚洲西部和欧洲也有分布。

采收加工

夏、秋季开花时采收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辛、苦,平,有小毒。归心、肝、肺经。清热解毒,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用于闭经腹痛,急性肠炎,阑尾炎,扁桃体炎,风湿疼痛,毒蛇咬伤,肿毒。

白花蛇舌草

(茜草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无毛纤细披散草本,高20~50cm;茎稍扁,从基部开始分枝。叶对生,无柄,膜质,线形,上面光滑,下面有时粗糙,托叶基部合生。花4数,单生或双生于叶腋;花冠白色,管形;花药突出,与花丝等长或略长。蒴果膜质,成熟时顶部室背开裂;种子每室约10粒,具棱,有深而粗的窝孔。花期春季。产于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安徽、云南等地区;多见于水田、田埂和湿润的旷地。

采收加工

夏秋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苦、甘,寒;无毒。清热解毒,利湿。主治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癌肿。

白花败酱

(败酱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茎有特臭味;茎枝被粗白毛,后毛渐脱落。基生叶丛生;叶柄较叶片稍长;茎生叶对生,上部叶渐近无柄;叶羽状分裂,两面疏具糙伏毛或近无毛。聚伞圆锥花序,集成疏生大伞房花序;花冠白色,先端5裂;雄蕊4枚,伸出;子房下位,花柱稍短于雄蕊。瘦果倒卵形,宿存苞片贴生。生于海拔500~800m的荒山草地、林缘灌丛中。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

采收加工

野生者夏、秋季采挖,栽培者可在当年开花前采收。洗净,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中药名为“败酱草”。辛、苦,微寒。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主治肠痈,肺痈,痈肿,痢疾,产后瘀滞腹痛。

大血藤

(木通科)

识别特征

落叶木质藤本,长达10m。茎圆柱子形,褐色扭曲,砍断时有红色液汁渗出。三出复叶互生,侧生小叶较大。花单性,雌雄异株,萼片6枚;花瓣6枚,黄色;雄花有雄蕊6个,花瓣对生。浆果肉质具果柄,多数着生于一球形花托上。种子卵形,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熟期8~10月。生于深山疏林、大山沟畔肥沃土壤的灌木丛中。分布于我国中南及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8~9月采收,除去枝叶,洗净,切段长30~60cm,或切片,晒干。

药用功效

茎入药。苦,平;无毒。解毒消痈,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杀虫。主治肠痈,痢疾,乳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虫积腹痛。

地锦

(大戟科)

识别特征

茎纤细,近基部分枝,带紫红色,无毛。叶对生;叶柄极短;托叶线形,通常3裂;叶片边缘有细齿,两面无毛或疏生柔毛,绿色或淡红色。杯状花序单生于叶腋;总苞浅红色,顶端4裂,裂片长三角形;腺体4枚,有白色花瓣状附属物;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光滑无毛;种子卵形,黑褐色,外被白色蜡粉。花期6~10月,果实7月渐次成熟。生于平原、荒地、路旁及田间,为习见杂草。除广东、广西外,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

10月采收全株,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中药名为“地锦草”。辛,平。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主治痢疾,泄泻,黄疸,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乳汁不下,跌打肿痛及热毒疮疡。

野荞麦

(蓼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0.5~1.5m。主根粗大,呈结节状,横走,红棕色。茎多分枝,具棱槽,淡绿微带红色,全株微被白色柔毛。单叶互生,柄上有白色短柔毛;叶片为戟状三角形,先端长渐尖或尾尖状,基部心状戟形,下面脉上有白色细柔毛;托叶鞘抱茎。聚伞花序,秋季开白色小花;花被5片,雄蕊8枚;雌蕊1枚,花柱3裂。瘦果呈红棕色。花期7~8月,果期10月。生于路边、沟旁较阴湿地。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西南和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

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先割去茎叶,将根刨出,去净泥土,选出作种用根茎后,晒干或阴干,或50℃内烘干也可。

药用功效

根茎入药,中药名为“金荞麦”。微辛、涩,凉。清热解毒,排脓祛瘀。用于肺脓肿,麻疹肺炎,扁桃体周围脓肿。

酸浆

(茄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基部常匍匐生根。茎高40~80cm。叶互生,叶片长卵形至阔形,基部不对移狭楔形。花开花时直立,后来向下弯曲,密生柔毛而果时也不脱落,花萼阔钟状,花后萼筒膨大,多为橙红或深红色,呈灯笼状包被浆果;花冠白色,先端骤然狭窄呈三角形尖头。浆果球状,橙红色。种子肾形,淡黄色。花期5~9月,果期6~10月。生于村旁、路边、旷野、山坡及林缘等处;亦有栽培。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宿萼或带果实的宿萼入药,中药名为“锦灯笼”。酸、苦,寒。清热解毒,利咽喉,通利二便。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黄疸,痢疾,水肿,小便淋涩,大便不通,黄水疮,湿疹,丹毒。

铁冬青

(冬青科)

识别特征

铁冬青常绿乔木或灌木,高5~15m。小枝多少有棱,红褐色。叶互生;叶片纸质,卵圆形至椭圆形,全缘,上面有光泽,侧脉5对,两面明显。花单性,雌雄异株,排列成具梗的伞形花序;花瓣4~5片,绿白色。核果球形至椭圆形,熟时红色;先端有宿存柱头。花期5~6月,果期9~10月。常生长于山下疏林或沟、溪边。分布于我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树皮或根皮入药,中药名为“救必应”。苦,寒。清热解毒,利湿,止痛。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胃痛,暑湿泄泻,黄疸,痢疾,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湿疹,疮疖。

苦木

(苦木科)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平滑,有灰色皮孔及斑纹,小枝绿色至红褐色。叶互生,羽状复叶,小叶9~15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10cm,宽2.0~4.5cm,先端锐尖,边缘具不整齐钝锯齿,沿中脉有柔毛。伞房状总状花序腋生,花单性异株;萼片、花瓣、雄蕊及子房心皮绵4~5出数。核果倒卵形,3~4个并生,蓝至红色,有宿萼。花期4~6月。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晒干。

药用功效

枝和叶入药。苦,寒。抗菌消火,祛湿解毒。用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肠炎,湿疹,毒蛇咬伤。

马齿苋

(马齿苋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肥厚多汁,无毛,高10~30cm。茎圆柱形,下部平卧,上部多分枝,向阳面常带淡褐红色。叶倒卵形、长圆形或匙形,上面绿色,下面暗红色。花常3~5朵簇生于枝端;花瓣5枚,淡黄色,倒卵形;雄蕊8~12枚,花药黄色;雌蕊1枚,花柱4~5裂,伸出雄蕊外。蒴果短圆锥形,棕色。种子黑色,表面具细点。花期5~8月,果期7~10月。生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废墟等向阳处。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

8~9月割取全草,洗净泥土,拣去杂质,再用开水稍烫(煮)一下或蒸,上气后,取出晒或炕干;亦可鲜用。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酸,寒。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除湿通淋。主治热毒泻痢,热淋,尿闭,赤白带下,崩漏,痔血,疮疡痈疖,丹毒,瘰疬,湿癣,白秃。

木蝴蝶

(紫葳科)

识别特征

乔木,高7~12m。小枝皮孔极多而突起,叶痕明显而大。叶对生,大型奇数2~4回羽状复叶,小叶两面无毛,干后发蓝色。总状聚伞花序顶生,花冠橙红色,肉质,钟形,先端5浅裂;花丝基部被绵毛。蒴果木质,下垂。种子多数,除基部外,全被白色半透明的薄翅包围。花期7~10月,果期10~12月。生长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溪边、山谷或灌木丛中。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冬两季采收成熟果实,曝晒至果实开裂,取出种子,晒干。

药用功效

种子入药。微苦、甘,微寒。利咽润肺,疏肝和胃,敛疮生肌。主治咽痛喉痹,声音嘶哑,咳嗽,肝胃气痛,疮疡久溃不敛,浸淫疮。

橄榄

(橄榄科)

识别特征

常绿乔木,高10~20m。有胶黏性芳香的树脂。树皮平滑;幼枝、叶柄及叶轮均被极短的柔毛,有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全缘,网脉两面均明显,下面网脉上有小窝点,略粗糙。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瓣3~5枚,白色,芳香。核果卵形,初时黄绿色,后变黄白色,两端锐尖。花期5~7月,果期8~10月。生于低海拔的杂木林中,有栽培。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培育6~7年结果,8~9月待果实外皮呈绿色带微黄时采摘,洗净,鲜用或用微火烘干。

药用功效

果实入药,中药名为“青果”。甘、酸、涩,平。清肺利咽,生津止渴,解毒。主治咳嗽痰血,咽喉肿痛,暑热烦渴,醉酒,鱼蟹中毒。

杜鹃兰

(兰科)

识别特征

陆生植物。假鳞茎聚生,近球形,粗1~3cm。顶生1叶,很少具2叶;叶片椭圆形,先端急尖,基部收窄为柄。花葶侧生于假鳞茎顶端,粗壮,通常高出叶外;总状花序疏生多数花;花偏向一侧,紫红色;萼片和花瓣近相等,先端急尖;唇瓣近匙形,与萼片近等长,基部具1个紧贴或多少分离的附属物;合蕊柱纤细,略短于萼片。花期6~8月。生于山坡及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洗净,蒸后,晾至半干,再晒干。

药用功效

假鳞茎入药,中药名为“山慈菇”。甘、微辛,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咽痛喉痹,蛇、虫咬伤。

独蒜兰

(兰科)

识别特征

陆生植物,高15~25cm。假鳞茎狭卵形或长颈瓶状,顶生1枚叶,叶落后1杯状齿环。叶和花同时出现,椭圆状披针形,基部收狭成柄抱花葶。花葶顶生1朵花。花苞片长圆形,近急尖,等于或长于子房;花淡紫色或粉红色;萼片直立,狭披针形,先端急尖;唇瓣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内面有褶片。花期4~5月,果期7月。生于林下或沟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洗净,蒸后,晾至半干,再晒干。

药用功效

假鳞茎入药,中药名为“山慈菇”。甘、微辛,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咽痛喉痹,蛇、虫咬伤。

云南独蒜兰

(兰科)

识别特征

地生或附生草本。假鳞茎卵形、狭卵形或圆锥形,上端有明显的长颈,全长1.5~3.0cm,绿色,顶端具1枚叶。叶在花期极幼嫩或未长出,纸质。花葶基部有数枚膜质筒状鞘,顶端具1朵花,罕为2朵花;花淡紫色、粉红色或有时近白色,唇瓣上具有紫色或深红色斑;唇瓣3裂;蕊柱两侧具翅。蒴果。花期4~5月,果期9~10月。生于林下和林缘多石地上或苔藓覆盖的岩石上,也见于草坡稍荫蔽的砾石地上。分布于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洗净,蒸后,晾至半干,再晒干。

药用功效

假鳞茎入药,中药名为“山慈菇”。甘、微辛,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咽痛喉痹,蛇、虫咬伤。

越南槐

(豆科)

识别特征

灌木,茎纤细,有时攀援状。枝绿色,分枝多,小枝被灰色柔毛或短柔毛。羽状复叶,小叶5~9对,革质或近革质,顶生小叶大,上面无毛或散生短柔毛,下面被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花冠黄色,翼瓣比旗瓣稍长,龙骨瓣最大,斜倒卵形或半月形;雄蕊10枚,柱头被疏长毛。荚果串珠状,疏被短柔毛,有种子1~3粒;种子黑色。花期5~7月,果期8~12。生于亚热带或温带的石山或石灰岩山地的灌木林中。分布于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药用功效

根和根茎入药,中药名为“山豆根”。苦,寒;有毒。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冬青

(冬青科)

识别特征

常绿乔木,高可达12m。树皮灰色或淡灰色,无毛。叶互生,革质,通常狭长椭圆形,基部楔形,边缘疏生浅锯齿,上面深绿色而有光泽,冬季变紫红色,中脉在下面隆起。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花序着生于叶腋外或叶腋内;花瓣4枚,淡紫色;雄蕊4枚。核果椭圆形,熟时红色,内含核4颗。花期5月,果熟期10月。常生长于疏林中。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叶入药,中药名为“四季青”。苦、涩,凉。清热解毒,生肌敛疮,活血止血。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痢疾,腹泻,胆道感染,尿路感染,冠心病心绞痛,烧烫伤,热毒痈肿,下肢溃疡,麻风溃疡,湿疹,冻疮,皲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伤出血。

野菊

(菊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5~100cm。根茎分枝,有长或短的地下匍匐枝。茎直立或基部铺展。茎生叶羽状分裂或分裂不明显;顶裂片大,全部裂片边缘浅裂或有锯齿,叶上面有腺体及疏柔毛,下面毛较多,基部渐狭成具翅的叶柄。头状花序,总苞片边缘宽膜质;舌状花黄色,雌性;盘花两性,筒状。瘦果,有5条极细的纵肋。花期9~10月。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海滨盐渍地及田边、路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

采收加工

秋季开花盛期,分批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花入药,中药名为“野菊花”。苦、辛,平。清热解毒,疏风平肝。主治疔疮,痈疽,丹毒,湿疹,皮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高血压。

光叶菝葜

(百合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攀援灌木,茎无刺。根状茎横生于土中,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外皮褐色,凹凸不平,内面肉质粉性,密布淡红色小点。单叶互生,革质,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表面绿色,下面有白粉。花被白色,单性,雌雄异株,为腋生伞形花序。浆果熟时紫红色,外被白粉。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生长于林下、灌木丛中、河岸或山谷中,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分布于我国甘肃(南部)、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台湾、海南、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

药用功效

根茎入药,中药名为“土茯苓”。甘、淡,平。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鸦胆子

(苦木科)

识别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8m,全株被黄色柔毛。小枝具有黄白色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边缘具粗锯齿,披伏柔毛。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雄花序长过于叶,花瓣4枚,外面有硬毛,边缘有腺体,雄蕊4个,雄蕊具不发育的花药,花盘发达;雌花序短于叶,萼片、花瓣同雄花,但稍大。核果紫红色转黑色。花期4~6月,果期8~10月。生于石灰山疏林中。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冬果实成熟,待果皮变黑色时,分批采收,扬净,晒干。

药用功效

果实入药。苦,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杀虫,截疟。主热毒血痢,冷痢,休息痢,疟疾,痔疮,痈肿,阴痒,白带,瘊疣,鸡眼。

半边莲

(桔梗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蔓生草本。茎细长,折断时有黏性乳汁渗出,直立或匍匐,绿色,多节,节上有互生的叶或枝,匍匐茎节上附生细小不定根。叶绿色,多数呈披针形,少数长卵圆形,叶缘具疏锯齿。花单生于叶腋,有细长的花柄,花冠浅紫色,下部筒状,一侧开裂,上部5裂,裂片倒披针形,偏向一方,花冠喉部裂片连接处有绿色的小凸起物,花冠筒内壁密生毛茸,雄蕊5枚,聚药,花丝下半部分离,雌蕊1枚,子房下位,花桩细柱形,柱头2裂。蒴果,基部锐尖。种子细小,椭圆形,微扁。花期5~8月。生长于稻田岸畔,沟边或潮湿的荒地。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各省区。

采收加工

多于夏季采收,带根拔起,洗净,晒干或阴干。

药用功效

带根全草入药,味甘、性平。利水,消肿,解毒。治黄疸,水肿,鼓胀,泄泻,痢疾,疔疮,肿毒,湿疹,癣疾,跌打扭伤肿痛。

云南重楼

(百合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叶轮生茎顶,4~9片,通常为7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短尖,全缘,基部楔形,膜质或薄纸质,绿色。花单生顶端,花梗青紫色或紫红色,外列被片绿色,叶状,4~7片,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内列被片与外列同数,黄色或黄绿色,线形,雄蕊数与花被片同,子房上位,花柱短,胚珠每室多数。蒴果球形,熟时黄褐色,3~6瓣裂,内含多数鲜红色卵形种子。花期4~7月。果期8~11月。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省。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药用功效

根状茎入药。苦,微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蛇虫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

贯众

(鳞毛蕨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斜生,有较多坚硬的叶柄残基及黑色细根,密被深褐色、长披针形的大鳞片。叶簇生于根茎顶端;叶柄基部以上直达叶轴密生棕色条形至钻形狭鳞片,叶片草质,倒披针形,二回羽状全裂或深裂;羽片无柄,裂片密接,长圆形,圆头或圆截头,近全缘或先端有钝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侧脉羽状分叉。孢子叶与营养叶同形,孢子囊群着生于叶中部以上的羽片上,生于叶背小脉中部以下,囊群盖肾形或圆肾形,棕色。生于林下沼地。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药用功效

根茎入药。苦、涩,寒。杀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风热感冒,温热癍疹,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血痢,带下及肠寄生虫病。

穿心莲

(爵床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味极苦。茎直立,多分枝,具四棱,节稍膨大。叶对生,卵状矩圆形至矩圆形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浅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叶柄短或近无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5深裂,花冠淡紫白色,唇形,上唇外弯,2齿裂,下唇直立,3浅裂,雄蕊2枚,子房2室。蒴果长椭圆形,花期8~9月,果期10月。生于湿热的平原、丘陵地区。主要产于广东、福建。现长江南北各地均引种栽培。

采收加工

开花现蕾时采收最佳或栽培后75~90天,从茎基部分枝2~3节的地方,割取全草。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

野凤仙花

(凤仙花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多分枝,紫红色,有毛。叶互生,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尖,基部圆形,边缘有圆齿状锯齿。总状花序腋生;萼片2枚,花瓣5枚,淡紫色或紫红色,子房纺锤形,直立。蒴果角果状,长纺锤形。花期6~7月。生于山林、水洼及流水边潮湿处。分布于我国东北以至西南各地。

采收加工

7~10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性寒,味苦。清凉,解毒,敛疮,去腐。用于恶疮溃疡。

百日菊

(菊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被糙毛或长硬毛。叶宽卵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基部稍心形抱茎,两面粗糙,下面被密的短糙毛,基出三脉。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总苞宽钟状;总苞片多层,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黑色。托片上端有延伸的舌状花深红色、玫瑰色、紫堇色或白色,舌片倒卵圆形,先端2~3齿裂或全缘,上面被短毛,下面被长柔毛。管状花黄色或橙色,先端裂片卵状披针形,上面被黄褐色密茸毛。雌花瘦果倒卵圆形,管状花瘦果倒卵状楔形,顶端有短齿。花期6~10月,果期7~10月。原产墨西哥,著名的观赏植物,在我国各地栽培很广,有时成为野生。在云南、四川西南部有引种。

采收加工

花期采收全草,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味苦、辛,性凉。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治疗湿热痢疾,淋证,乳痈,疖肿。

山丁子

(蔷薇科)

识别特征

半常绿乔木或灌木,树干灰褐色,光滑,新梢黄褐色,无毛,嫩梢绿色微带红褐。单叶互生,叶片椭圆形,叶缘锯齿细锐。伞房花序,花瓣白色、浅红至艳红色,果实近球形,红或黄色,果柄长为果实的3~4倍。分布于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亦有分布。

采收加工

春季采摘山丁子的嫩叶,晒干后泡水代茶喝,挂果期长,可多次采摘。一般采摘其八成熟的果实。

药用功效

果实入药。味甘酸、性凉。生津、利痰、健脾、解酒。果实成熟后可直接食用。也是酿酒和调制纯绿色饮品的最佳原料,适用于加工果脯、蜜饯和清凉饮料。

金纽扣

(菊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带紫红色。单叶对生,广卵形,先端锐尖,基部广楔形,边缘有浅粗锯齿,基出脉3条。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深黄色。总苞片2列,长卵形;舌状花黄色或白色,管状花两性,结实;总苞片2片。瘦果,3棱形或背向压扁,沿角上常有毛,顶冠以芒刺2~3条或无芒刺。花期夏季。生于林下、路边、荒地。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辛,温。解毒利湿,止咳定喘,消肿止痛。用于疟疾,牙痛,肠炎,痢疾,咳嗽,哮喘,百日咳,肺结核。外用治毒蛇咬伤,狗咬伤,痈疖肿毒。

半边旗

(凤尾蕨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匍匐,密被狭披针形、黑褐色鳞片。叶疏生;叶柄粗壮,直立,深褐色,或近基部呈黑色,光亮,裸净与叶轴同;叶近革质,两面无毛,卵状披针形;一回羽状分裂,上部羽状深裂达于叶轴,裂片线形或椭圆形,劲直或呈镰形,全缘,基部下延;下部约在2/3处有近对生的半羽状羽片4~8对,疏生,顶端长尖,全缘,上缘不分裂,下缘深裂达于中脉,裂片线形或镰形,基部下延;叶脉明显,单出或分枝。孢子囊群线形,连续排列于叶缘,子囊群盖线形,膜质。生于林下、溪边或墙上等阴湿地。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及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

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味微苦、辛,性凉。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用于治湿热泻痢、黄疸、目赤肿痛、痈肿疮疖、毒蛇咬伤、跌打肿痛、龋齿疼痛及吐血、外伤性出血等症。

山杨

(杨柳科)

识别特征

乔木,高达25m。树皮光滑,灰绿色或灰白色,老树基部黑色粗糙;小枝圆筒形,赤褐色。叶三角状卵圆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密波状浅齿。花序轴有疏毛或密毛;苞片棕褐色,雄花序长5~9cm,雄蕊5~12枚,花药紫红色;雌花序长4~7cm;子房圆锥形,柱头2深裂,带红色。蒴果卵状圆锥形,2瓣裂。花期3~4月,果期4~5月。分布广泛,我国北自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华北、西北、华中及西南高山地区均有分布,垂直分布自东北低山海拔1200m以下,到青海2600m以下,湖北西部、四川中部、云南在海拔2000~3800m。多生于山坡、山脊和沟谷地带。

采收加工

树皮春季剥取。

药用功效

树皮入药。苦、辛,平。凉血解毒,清热止咳,驱虫。主治高血压、肺热咳嗽,蛔虫病。外用治秃疮疥癣。

泥胡菜

(菊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单生,被稀疏蛛丝毛,上部常分枝。基生叶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花期常枯萎;中下部茎叶与基生叶同形,全部叶大头羽状深裂,有时全部茎叶不裂或下部茎叶不裂,全部茎叶质地薄,两面异色,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被厚或薄绒毛,基生叶及下部茎叶有长叶柄,柄基扩大抱茎,上部茎叶的叶柄渐短,最上部茎叶无柄。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伞房花序。小花紫色或红色。瘦果小,楔状或偏斜楔形。花果期3~8月。生于海拔50~3280m的山坡、山谷、平原、丘陵,林缘、林下、草地、荒地、田间、河边、路旁等处。除新疆、西藏外,遍布全国。

采收加工

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辛,平。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治疗乳腺炎,颈淋巴结炎,痈肿疔疮,风疹瘙痒。

委陵菜

(蔷薇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肥大,圆锥状。茎直立,密生灰白色绵毛。单数羽状复叶,基生叶有小叶8~11对,小叶狭长椭圆形。花多数,顶生,呈伞房状聚伞花序;花萼5裂,副萼5片。花瓣5,黄色,倒卵状圆形。瘦果卵圆形,褐色,包于宿存花萼内。花期6~8月。果期8~10月。生于海拔400~3200m的山坡、草地、沟谷、林缘、灌丛及疏林下。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4~10月采收。将带根全草除去花枝及果枝,晒干。或将地上部分茎叶全部除去,仅用其根。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用于赤痢腹痛,久痢不止,痔疮出血,痈肿疮毒。

苦菜

(菊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乳汁。地下茎匍匐,地上茎直立,圆柱形,光滑,下部常带紫色。叶灰绿色,基生叶有短柄,茎生叶无柄;叶片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8~20厘米,宽1~3厘米,具稀疏缺刻或羽状浅裂。头状花序顶生,单生或排成伞房状。总苞钟状,花为舌状,黄色,舌片条形。瘦果矩圆形,冠毛白色。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生长于路边及田野间,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

春夏秋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苦,寒;清热,凉血,解毒,明目,和胃,止咳。用于治痢疾,黄疸,血淋,痔瘘,疔肿,蛇咬伤,咳嗽,支气管炎,疳积。

鬼针草

(菊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钝四棱形。茎下部叶较小,3裂或不分裂,通常在开花前枯萎,中部叶具长柄,三出,小叶3枚,上部叶小,3裂或不分裂,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苞片7~8枚,无舌状花。瘦果黑色,条形,略扁,具棱,上部具稀疏瘤状突起及刚毛,顶端芒刺3~4枚,具倒刺毛。花果期8~10月份。生于海拔50~3100m的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

采收加工

夏秋间釆收全草,除去泥土,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味甘、淡、苦,性微寒。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阑尾炎,肾炎,胆囊炎,肠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腹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喉炎,闭经,烫伤,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皮肤感染,小儿惊风、疳积等症。

野苋菜

(苋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或伏卧。叶互生,全缘,有柄。花单性或杂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排成无梗的花簇,生于叶腋,或组成腋生或顶生的穗状花序,雄蕊通常与花被同数,花柱极短。胞果卵球形,种子扁球形,黑色或褐色,平滑有光泽。生长在丘陵、平原地区的路边、河堤、沟岸、田间、地埂等处,中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

夏季叶子生长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用或鲜用。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甘、淡,微寒。清热利湿。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乳腺炎,痔疮肿痛。本品药食两用,是常见的绿色蔬菜之一。

灰菜

(藜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粗壮,具绿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多分枝。单叶互生,有长叶柄,叶片菱状卵形或披针形,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灰绿色。秋季开黄绿色小花,花两性,数个集成团伞花簇,多数花簇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花序,花被5片,雄蕊5个,柱头两裂。胞果完全包于花被内或顶端稍露,果皮薄和种子紧贴。种子双凸镜形,光亮。生于田间、地头、坡上、沟涧,乃至城市中的荒僻幽落,在中国的华南、华北、东北,西南、东南等各地区均有生长。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切段晒干用或鲜用。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甘,平。有小毒。清热利湿,止痒透疹。用于风热感冒,痢疾,腹泻,龋齿痛;外用治皮肤瘙痒,麻疹不透。本品为药食两用。

无梗五加

(五加科)

识别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树皮暗灰色或灰黑色;枝灰色,无刺或疏生刺。叶有小叶3~5,小叶片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整齐锯齿,头状花序紧密,球形;花萼密生白色绒毛,边缘有5小齿,花瓣5,浓紫色,子房2室。果实倒卵状椭圆球形,黑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于海拔200~1000m的森林或灌丛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和山西,朝鲜也有分布。

采收加工

叶:春季采收,鲜用。

根:春秋采挖,剥皮切段,晒干备用。

果:9~10月果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①叶:嫩叶及芽入药,味微苦、甘,性凉。清热利湿。用于湿热泄泻,痢疾,水肿。②根:根皮入药,甘、苦,平。健胃,利水,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肝炎,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水肿。③果:味辛;下乳。

火焰草

(玄参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株被腺毛。茎直立,较纤细,有多数斜上分枝,基部略木质化。叶互生;叶片正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宽楔形至截形,全缘。总状聚伞花序,花多数;萼片5,披针形至长圆形,花瓣5,黄色,披针状长圆形,雄蕊10,2轮,较花瓣短,心皮5,先端突狭成短花柱。蓇葖果,上部略叉开,基部合生。种子长圆状卵形,有纵纹,淡褐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生于山坡或山谷石缝中。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微苦。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热毒疮疡,乳痈,丹毒,无名肿毒,水火烫伤,咽喉肿痛,牙龈炎,血热吐血,咯血,鼻衄,外伤出血。

一年蓬

(菊科)

识别特征

二年生本草,被平展粗毛。茎直立,上部分枝。基生叶丛生,叶片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边缘有不规则粗齿,茎生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叶柄向上渐短至无柄。秋季开白带紫色的花,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圆锥花序,分枝处有条形、全缘并具有缘毛的苞片。头状花序,总苞半球形;舌状花2至数层,条形,管状花具有冠毛2层,内层冠毛与管等长,外层冠毛短。瘦果被毛。生于路边、旷野山坡上。分布于我国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味甘、苦,性凉。清热解毒,抗疟。用于急性胃肠炎,疟疾。外用治齿龈炎,蛇咬伤。

蝇子草

(石竹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粗而长。茎单生或簇生,基部稍带本质,中部以上多分枝。具柔毛或近于无毛,节膨大。单叶对生,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先端尖,基部窄缩成短柄,全缘。3~10朵成聚伞花序;萼长管形,光滑,脉多条,常带紫红色,先端5裂;花瓣5枚,粉红色或白色,基部成爪,瓣片2裂,每裂片更细裂成窄条,喉部有2小鳞片;雄蕊10枚;子房上位,花柱3枚。蒴果长圆形,上部略膨大而下部狭小,呈棍棒状,成熟时先端6齿裂。种子有瘤状突起。花期7~9月,果期9~10月。生于山坡、林下及杂草丛中。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辛、涩,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用于痢疾,肠炎,热淋,带下,咽喉肿痛,劳伤发热,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小山飘风

(景天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花茎常分枝,直立或上升。叶对生,或3~4轮生,宽卵形、卵圆形至圆形,先端圆,基部急狭,全缘,有柄。伞房花序,萼片5枚,披针状三角形,花瓣5枚,紫色,雄蕊10枚,心皮5;蓇葖有种子3~4粒;种子倒卵形,棕色。生于海拔800~2000米的山坡林下。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湖北、浙江、江苏、陕西、河南。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酸、涩,寒。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于月经不调、劳伤腰痛、鼻血、烧伤、外伤出血、疗痈等。

凤丫蕨

(裸子蕨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而横走,被淡褐色鳞片。叶疏生,叶柄稻秆色,除基部外无毛,背部有沟;叶片卵圆形,一回羽状复叶,下部羽片为二回羽状复叶;羽片5对,线状长椭圆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有短柄,楔形,下延,边缘有微锯齿;叶纸质,无毛,叶脉在近羽轴处形成网眼,其他为平行脉。孢子囊群沿叶脉着生,不具囊群盖。生于海拔200~500m林下和山谷阴湿之处。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全草,冬季挖取根茎,洗净,晒干。

药用功效

根茎或全草入药。味辛、微苦,性凉。祛风清热,活血解毒。①根茎入药用于目赤肿痛,眉棱骨痛,风湿关节痛,闭经。②全草入药用于治乳痈,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