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武术的特点与作用

一、武术的特点

(一)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如散打的技术与实用技击术基本是一致的,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只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严格规定了禁击部位和保护器具。作为中国武术特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有的还具有地方特色,但无论何种套路,其共同特点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构成套路的主要内容。虽然套路中不少动作的技术规格在原技击动作的基础上略有变化,或因连接贯穿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但通过一招一式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仍然是套路技术的核心。

(二)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

讲究动作形体规范,又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指人体手眼身步的活动,如太极拳要求“以意识引导动作”,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套路演练在技术上特别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这一特点充分反映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备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练功方法。

(三)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体质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同时,武术运动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体质、职业,不受时间、季节、场地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简,这种广泛的适应性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武术的作用

武术文化的内在价值是完整的。有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的精神价值,有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心理健康的健身养生价值,有集形体美和精神美于一体的审美价值,有融合精气经络学说和辨证施治、整体施治原则的医学价值,有竞技体育的观赏价值、娱乐价值,以及规模巨大的产业价值。

(一)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

武术的基本活动是人体的运动,一切运动的根本目的都是健身,但是,武术运动有别于其他的运动训练,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会损伤人的机能和器官,在正确的功法训练下,能起到内固精气、外壮皮骨的作用。

武术运动作为一种健身手段,它有一套独到的功法和运动规律,它的训练功法与中国古代的导引养生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武术不但在外部形态上与导引养生术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如动作的运动方法、动作与呼吸的配合、运动技能等方面有极其相似的地方,而且武术的理论与导引养生术理论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中国的导引术讲究吐故纳新,武术也同样讲调息运气。无论是“提、沉、聚、托”,还是“气沉丹田”“以气催力”“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等,都说明了呼吸与动作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使动作完成得更合理,而且通过呼吸还能增强对内脏器官的锻炼。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强调运动,重视生命,《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强调了这种思想。武术与养生术的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武术的健身作用。通过武术的锻炼,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增进身体的健康,从而全面发展人的自身素质,使自身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由于中国的武术流派繁多,内容极为丰富,不同的拳种有各自不同的锻炼方法,所以不同的拳种所产生的效益,在人身体的表现也就不尽相同了。它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这样才能使武术的健身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提高防身自卫能力的防身技击作用

武术由我国古代的技击术发展而成,其直接来源是攻防格斗。尽管现代武术属于体育的范畴,然而技击性仍然是它的本质属性。通过练拳习武,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各种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法,起到防身自卫的作用。另外,武术散打项目更是以攻防格斗为目的,坚持长期系统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防身自卫能力,还可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

(三)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华武术,也必然以具有浓郁的伦理思想色彩为其主要特色,尚武与崇德便成为习武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中华浩浩历史长河中,如关羽、岳飞、戚继光等无数民族英雄和武术家,无不是德行和技艺同时修炼,甚至德先于技。实行尚武与崇德的教育,无疑可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另外,艰苦的习武实践,对于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性和意志品质也具有积极作用。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然就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一般是把主体内在的情感表现放在中心位置,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内在情感的表现。在练习武术时,演练者往往会通过肢体把内在的情感通过动作的演练表现出来,而这种情感的表现又往往是含蓄的。像武术所追求的“内宜鼓荡,外示安逸”就体现了一种既重“形”又重“神”的思想,这与中国先贤所追求的“诗言志”“诗缘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等思想是一致的。古人说“书如其人”“文如其人”,同理“拳也如其人”。所以人们在练习武术时,除了追求外在的“形”,更注重内在的“神”。

这种外练其“形”、内练其“神”的武术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自娱运动。许多人把每天习武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练自乐,寻求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练习武术者一方面追求高尚的武德,另一方面追求技艺超群的“功夫”,并把“功夫”作为一种修养。“功夫”指做一件事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也指在某一事业上的造诣和本领。很多前人竭尽毕生精力“练功夫”,他们一方面是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也是在进行意志品质的自我磨炼。

中国武术非常富于哲理,对每个练习者都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得每个练习者孜孜不倦地去探寻其博大精深的奥妙,坚持不懈地磨炼着自己的意志,从而培养了人对信念执著追求的精神。

中华武术独有的审美情趣也给武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套路运动的动静疾徐、起伏跌宕美,散打运动的巧妙方法、激烈对抗美,不仅能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教育,还能在节庆集会时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还能扩大交往、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四)经济作用

不同的历史时期,武术表现的价值功能侧重点不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传统的武术在体育产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经济价值越来越被更多的有识之士认同。首先,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武术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种武术表演、比赛,以及武侠文学和影视,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武术作为一种劳务,在进行武术教学训练及辅导等活动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另外,作为一种资源,武术还能够带来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武术服装、器材及各种武术书籍、期刊、音像制品等武术附属产品的销售,还有各种国际武术文化节等,都是以武术搭台,经贸和旅游唱着精彩的戏。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武术发挥的经济效益将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