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潮流,一个属于互联网的时代正在来临。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世界,正在全方位地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当然也重构了信息服务世界。进入21世纪,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服务正在向移动互联网迁移,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应用不断兴起,移动阅读是移动互联网最主要的应用之一。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院近年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我国国民的手机阅读率已经从12.7%(2008年)迅速上升到51.8%(2014年)。2015年“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有51.8%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5.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9.9%的成年国民使用iPad(平板电脑)进行阅读。

世界在变,人们的认知与行为须因应变化!学术研究需要及时跟进,感知变化,洞察趋势,为改进服务出谋划策!移动互联网不是互联网的简单复制,有延伸,更有创新,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既有技术的更新,更有用户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变化。用户是信息服务的对象,是互联网新思维体系的重心,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行为是移动阅读服务的出发点和依据,它直接影响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阅读服务的内容和策略。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从用户角度研究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用户对移动阅读设备的认知和体验、移动设备对用户阅读行为的影响、移动阅读的内涵与特征、移动阅读行为调查分析等方面。随着移动宽带网络、多元智能终端、云计算等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增长与结构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行为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行为进行跟踪研究,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本人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与服务策略研究”(编号:12BTQ022),本著作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

本著作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理论上对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的内涵、模型等进行研究,初步形成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理论框架。对移动阅读的兴起与发展背景、概念、组成要素、影响因素、特征、类型、意义等基础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以Dervin的意义建构理论、Wilson的信息行为模型等信息行为理论为依据,结合阅读学理论,提出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框架模型,包括移动阅读需求、移动阅读寻求、移动阅读利用与交流等。基于Wilson信息寻求行为模型(1981年)和知识非常态理论等,提出移动阅读需求模型;基于ELIS的信息寻求行为模型、Kuhlthau信息查寻理论、网络信息查询相关理论等,提出移动阅读寻求行为模型;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阅读理解理论,提出移动阅读利用行为模型;基于协作信息行为理论和阅读学理论等,提出移动阅读交流行为模型。(2)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模型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在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要分布区域对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的基本特征及不同类型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行为偏好。具体包括:①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需求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阅读行为的动机、对阅读内容的需求、对阅读服务的需求等。②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寻求行为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移动读物的技术寻求和经济寻求。③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利用行为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时间(长)与地点、移动阅读服务机构产品的使用情况等。④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交流行为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阅读交流平台、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方式、交流后延伸行为等。⑤移动阅读行为中存在的沉迷现象研究。以大学生为例,对移动阅读行为中存在的沉迷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移动阅读沉迷现象的成因,提出移动阅读引导策略。(3)针对我国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基于本研究关于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的理论和调查分析的成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移动阅读服务的策略。基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需求与阅读寻求行为基本特征和各类用户的阅读寻求行为偏好,提出改进移动阅读服务技术平台与设计、服务推广等方面的策略;基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需求、阅读利用与交流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各类用户的阅读利用与交流行为偏好,提出改进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的策略。在本著作的研究过程中,本人指导的张云、崔倩倩、刘江荣、侯雪、魏雅雯等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工作。

当然,本著作只是我们对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的粗浅探索,有待从更多维度和层面对移动阅读行为与移动阅读服务进行细化研究,研究内容与方法等也存在许多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著作的出版得到了“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基金专著出版资助项目”(编号:SKZZ2015008)的资助,特此致谢!

作者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