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新探
- 王宏波 陈建兵
- 9字
- 2021-03-26 00:20:13
资本与阶级理论研究
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自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高度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分析以后,西方学者纷纷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研究。其实早在韦伯等西方学者以前,马克思作为对资本主义进行“天才分析”、周详透彻地研究的第一人,对这一问题已经有所论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自始至终沿着以下两条路线演进:一是从经济事实层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进行的科学性分析,一是对这一经济过程的价值性的精神批判,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中包含着丰富的资本主义精神思想。本文结合对《资本论》的分析,试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加以研究。这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一 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谈资本主义精神
我们说《资本论》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这无疑是正确的;说它含有丰富的经济伦理学思想,也无疑是正确的。那么,什么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思想?马克思又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资本主义精神的?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但不等于没有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和批判思想。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精神思想主要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章海山、王小锡、李志祥等人所作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资本论》既是一部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经济伦理学著作。从经济伦理的角度对《资本论》加以分析,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资源。然而,统观《资本论》以后就可以发现,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精神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表现;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归结于经济伦理这一单一层面上,它是与经济伦理相区别相联系而存在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过程和经济行为等所决定的主体的精神状况,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思想意识、心理动机、道德伦理以及价值取向的抽象、综合表达。它集中反映了主体经济活动中的经营理念、动机、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在《资本论》中它是反映经济行为的一种特殊意识形式,本质上是经济行为在主体精神上的表现。
现在来看第二个问题,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谈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精神的时候,其实从三个层面上首先对市场经济精神进行了论述,这就是对一般商品经济社会的市场经济精神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精神的批判、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它们形成了一个贯穿于马克思市场经济分析的逻辑主线。
马克思首先对一般商品经济社会的市场经济精神进行了分析。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主体的经济活动与精神的关系本质上是实践—意识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体精神是经济实践的反映,一定的经济精神只能是一定的生产方式的意识表现,他认为在一般商品经济社会,公平、正义、自由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这些又不是抽象的,马克思由早期的文本学批判转向后来的深入经济过程的分析,在《资本论》中自始至终透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和谐、文明的向往。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识表现形式,一般商品社会追求的是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的是交换价值,因而主体就有着不同的精神动机和追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各种非人道、不道德现象,对资产阶级的经济伦理道德进行了批判,在两个小节的标题中分别使用了“贪欲”和“节欲论”等范畴,多次对资本家的精神动机进行分析。在“1833—1864年英国的工厂立法”和“资本原始积累”等四处具体论及资本精神。他还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关系状况,如拜物教现象、人的异化等。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里产生各种不道德、非人道的精神现象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伴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的经济活动只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未来“自由王国”的手段。人们对货币、资本的认识,经济主体的动机、道德伦理、思想意识将发生根本转变,人的精神世界将不再单一地以经济为核心,而变得全面和极大丰富。
可以看出,马克思正是在论述市场经济精神中对资本主义精神加以分析的,而且正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构成了总体分析的重要一环。
二 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
资本主义精神到底是指什么?归纳起来,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思想的内涵有四个方面,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贪欲精神、剥削精神、利己精神和拜物教精神。
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贪欲精神。马克思认为资本的积累来自贪欲。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初期,致富欲和贪欲作为绝对的欲望占统治地位”, “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此外,资本的生产来自贪欲。马克思把工场主和封建领主对剩余劳动的贪欲作了比较,封建主从剥削形式上、程度上、劳动界限上以及劳动立法等方面都无法和工场主相比。资本“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马克思批评了西尼耳的“节欲论”。他指出,资本积累不是靠“在毗湿奴神前的现代赎罪者资本家的自我修行”和摆脱诱惑的殉道。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越是积累,资本家就越挥霍,挥霍甚至成了必不可少的道具。
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无情的剥削精神。工作日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资本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它也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的剥削精神。1867年11月30日马克思在给库格曼的信中,建议库格曼夫人学习《资本论》第一卷,可以从第八章(即“工作日”一章)先开始。在这一章中,马克思运用了大量材料,用血和火的文字揭露资本家榨取工人血汗的残酷方法和制度,他还以花边业、陶器业、火柴业、壁纸业、面包业、铁路工人、女裁缝、铁匠等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批判了资本家对童工、妇女的残酷压榨和使用,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行了揭露。他指出:“1833年到1864年的英国工厂立法史,比任何东西都更能说明资本精神的特征!”
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利己精神。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资本主体在这一经济活动中的基本精神表现是利己精神。首先,表现为企业家社会责任缺失,为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公众利益。马克思在谈到面包掺假时,引用了法国化学家舍伐利埃论商品掺假的文章,其中详细列举了糖、橄榄油、牛奶等11种商品的掺假方法,“甚至仁慈的上帝也不能逃脱这种命运”,就连圣物都是伪造的。其次,表现为资本家的价值取向。在资本家眼中只有金钱,为了自身利润可以不顾工人死活,各种矿难、生产事故不断。资本家的信条是:“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最后,表现在市场关系中。在流通领域“使他们连在一起的并发生关系的惟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利己精神也许是“英国资本灵魂深处的秘密”。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由经济领域所形成的这种精神,在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肆意蔓延,进而成为了资本主义的普遍的价值观。
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拜物教精神。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只有通过抽象一般性的形式,才能变成社会劳动。而劳动的抽象一般性又必须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这种幻觉类似于宗教世界的幻境,这就是商品的拜物教。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的形成是由于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采取了价值、价值量、货币等特殊形式引起的。在拜物教社会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物的关系,往往“见物不见人”,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盛行,除了对金钱的追求外,人的精神空虚、信仰缺失,人的关系状况恶化,并因此导致社会生活领域整体精神扭曲。
三 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视角
分析研究《资本论》以后就可以发现,生产方式、资本逻辑、批判意识、辩证方法、历史观点等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精神的不同视角,马克思由这些多维视角出发所作的分析构成了自己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思想体系。
第一,资本主义精神决定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精神的出发地。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出发,把社会关系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资本论》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内在构造和运行规律。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主义生产及其各种社会关系的意识表现形式,因而,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关系成了理解它的钥匙。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看作是由个人利己本性决定的错误观点,深刻阐明了资本家的意志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这一本质。
第二,资本主义精神内涵于资本运行的逻辑之中。资本主义精神从本质上是资本属性的逻辑展开和必然反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竞争、效率、民主、法制、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和意识,是资本属性的必然产物。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惟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在以资本运营为典型特征的社会,人的行为动机、目的意图、道德表现、理念和行为都以市场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展开。随着资本要素在越来越大的市场范围内重组,资本家有时也强调道德伦理规范和社会责任,进行“理性”交易,似乎具有“利他性”,尽管如此,《资本论》的分析表明,这只是无意识地增进了社会公共利益,资本的逻辑始终未变,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未变。
第三,资本主义精神呈现于经济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伦理中。超时工作、掺假、使用童工、矿难、尔虞我诈、破坏生态、社会责任缺失等是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普遍现象,而这一切又是由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引起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只能寻找其它原因处处为资本家辩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满篇洋溢着批判精神,对这种经济过程的不人道进行了揭露,公然宣称自己的学说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科学的分析、犀利的批判、鲜明的立场使《资本论》这部巨著更加具有了说服力。
第四,资本主义精神表现在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首先,资本自身发展与其主体精神表现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巨大发展,但却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主义一边是物质文明;另一边是道德、动机等精神上的虚伪、欺诈和野蛮。其次,资本主义文明自身的矛盾不断深化。在《资本论》中,可以发现资本主义文明自身矛盾演化的过程,就是由单一性矛盾和危机向综合性矛盾和危机发展,由经济危机所导致的“文明危机”引向社会文化领域,进而成为一种包括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生态文明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在内的综合性、普遍性的危机,最终由民族—国家范围的矛盾转化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最后,资本主义精神与生产方式的矛盾。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与精神的狭隘性、扭曲性,这种文明的矛盾深化和合规律性的演进,预示着它终将被更高的精神文明形式所取代。
第五,资本主义精神消除并完成于未来社会的行进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例”,取代它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资本主义的灭亡和资本主义精神的消除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在谈到商品拜物教的时候,曾认为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因此,不存在商品拜物教。但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认为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其二,实行计划经济;其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没有商品生产,因而不存在资本运营基础上的精神分析。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恰恰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 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
今天,研究《资本论》中的资本主义精神思想的最大启示和价值就在于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
首先,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必须以资本主义为借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多维视角的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由于对利润的追求最终导致了经济与道德精神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精神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的分道扬镳。因此,借鉴资本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首先,就是要把道德精神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等,与资本主义追求交换价值的根本目的有本质的不同,它实现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追求的是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建构必须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其次,对资本运营加以道德节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在企业家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避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逻辑,现代化的、以增长为导向的经济背后的动因或者“精神”,必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最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在马克思之后一百多年的今天,资本主义虽然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它的本质没有变。这也许就是我们重温《资本论》的真正原因所在。
其次,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西方经济学只是就经济而谈经济,对资本主义只有借鉴没有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被忽视甚至“边缘化”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有以下三种思想资源:一是市场经济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二是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形成所谓具有“普世价值”的市场经济精神;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今天,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三种资源中,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因为马克思的学说和全部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基础之上,《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取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最后,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有学者指出,对于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如何积累资本,如何找钱找项目,而是要寻找、探索支持中国市场经济的一种精神,找到中国企业家应具有的灵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对于我们的企业长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其意义比资本主义的物质前提,比资本原始积累更为重大。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就是要寻找这种“灵魂”,它既要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相承接,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而不是西方学者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如何形成既包容多样又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市场经济精神,既是研究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思想和《资本论》的价值所在,也正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问题的关键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