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主要创新

与其他探讨初次分配问题的文献相比,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构成本书的主要创新:

第一,提出了改进数据质量问题的具体方法,对劳动份额进行了重新估计,发现江苏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尽管比正式公布的数据略高,但下降幅度却更大,反映出江苏初次分配结构问题更为严重的现实。利用这一方法还估计了全国的劳动份额。我们所提出的观点、方法和结论对相关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调整和优化我国初次分配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第二,立足把握我国劳动份额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不同阶段导致劳动份额变化的主要因素及机理,提出由结构转型导致的产业结构剧烈变迁和由体制转型所导致的所有制结构快速调整构成我国劳动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而技术进步等非结构性因素正越来越成为影响劳动份额变化的主要因素。关于劳动份额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的判断尽管在不少文献中也被提及,但根据我国双重转型的特点全面分析劳动份额的动态变化及其阶段性特征形成机理的研究文献,目前尚不多见。

第三,根据我国双重转型实际,提出了一个分析我国劳动份额决定的理论框架,并根据我国经济投资驱动型增长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技术进步可能的渠道和方式,具体研究了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对产业内劳动份额影响及机理。基于江苏数据的实证分析支持了我们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我们认为,这是本书的一个最重要创新,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江苏劳动份额出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江苏以至全国劳动份额的未来变化趋势提供理论支撑。据我们所掌握的国内文献,目前尚没有类似的研究。

第四,对劳动份额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理论探讨,首次提出劳动份额存在长期振荡上升并收敛的观点。目前,对劳动份额动态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仍存在着争议,这一观点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中初次分配演进规律的研究拓展了空间。

限于我们的理论功底以及可以获得的数据资料,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尽管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劳动份额及其变化机理,但微观层面的分析还不够;对理论模型动态特征的数理分析深度不够,也影响了研究的理论深度;限于可以获得的数据,实证分析做得还不够丰富。同时,在本书的研究中,转型主要作为一个外生因素纳入分析框架,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会对中国的转型过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如何进一步影响收入分配,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对劳动份额长期变化规律的研究,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