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转型与劳动份额:基于江苏数据的实证研究
- 李琦
- 1718字
- 2021-03-26 00:08:27
第二节 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视角
2005年以来,伴随着总量快速增长的劳动收入分配状况不断恶化现象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建树性的理论成果,一些成果还被中央采纳,体现在收入分配调节的具体政策之中。但是,我国的劳动收入分配状况并未因此得到根本转变,这提示我们,当前对劳动份额下降的原因与机制的认识可能并不全面,寻找新的视角进行研究仍然是摆在理论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几乎所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导致劳动份额下降的原因是什么,但很少有研究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是否具有动态性,即是否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而发生变化。众所周知,我国的转型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转型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基于这样的转型特点,一个很自然的逻辑是,我国劳动份额也应该具有阶段性特征,引致其变化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基本机理也会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研究经济转型不同阶段劳动份额及其变化是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当然,即使把握了劳动份额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也不能说我们对我国初次分配的基本规律有了彻底的把握。基于中国的渐进转型尚未结束和中国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的现实,我们选择了江苏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来检验我国劳动份额阶段性演进规律。我们认为,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先省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其劳动份额的发展变化及其成因,对于把握我国未来初次分配结构的演进趋势具有特别的意义。
对于劳动份额的研究来说,任何有效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都必须建立在对劳动份额的准确估计上。由于我国的国情,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对于可能影响实证分析结论的数据质量问题,还需要运用经济原理和统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对数据进行适当调整和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将数据质量问题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来对待。已有研究并没有对这一问题给予更多关注,这非常缺乏严肃性。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将解决数据质量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数据质量对实证分析结论的影响。
二 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研究视角,在做好理论方法和数据方面的准备后,我们按照以下步骤展开研究:
首先,建立一个基于双重转型经济劳动份额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已有文献大多数借鉴了国外研究发达国家劳动份额的分析框架,但我们认为,运用国外的成熟分析框架必须考虑其对我国经济的适用性问题,否则即使研究结论非常丰富,据此导出政策含义的实际价值也是值得商榷的。基于这样的考虑,发展一个适合中国经济特点的分析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对于像中国这样的经历着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双重转型经济来说,经济增长伴随较为剧烈的结构变动和体制变迁。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运用基于发达国家经济环境的分析框架,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捕获到劳动份额的影响因素,但框架本身并不能很好说明其影响机理。因此,我们将通过一个“两个产业三个部门”模型刻画处于双重转型中的中国经济,研究双重转型经济劳动份额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演进机理。
其次,从中国经济投资驱动型增长特征出发,将体现型技术进步引入双重转型经济劳动份额分析框架。粗放型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研究技术进步对劳动份额影响时,需要更多地考虑粗放型增长模式本身可能产生的技术进步性质及途径。已有研究尽管发现了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份额变化的重要影响,但并没有很好地揭示出技术进步产生的渠道、途径、性质和影响机理。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就发现,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两者之间并不是独立的,伴随着资本积累会产生所谓的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投资率最高的国家,如果不考虑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对劳动份额的影响,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我国劳动份额变化和发展。
最后,我们基于上述的理论框架,以江苏为研究对象对劳动份额变化及其成因进行实证分析。在充分评估我国统计资料数据质量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按照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从结构转型、体制转型和技术进步三个角度,对导致江苏劳动份额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机理进行实证分析。
三 技术路径
图1是本书研究的技术路径。
图1 研究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