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话: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基于对电视传播的考察
- 晏青
- 817字
- 2021-03-24 22:38:47
序言二
晏青到我单位帮助工作才有半年多的时间,初来时,他言语不多,不久,他和我出差到山西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的活动,一路上我们闲聊,非常愉快。他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勤于思考和研究、思维严密而活跃、勤勉有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请我给他的著作《神话: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作序,我欣然答应。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积淀的精华,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使命和责任。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他要求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为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文化传播有很多路径,晏青在本书中,从媒介传播的“神话”角度,运用多种相关理论,立足于“史”,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历史,阐述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性质、形式、内容和目的等,落脚点在于引导传统文化媒介传播走出神话,用感染人的作品、生动多样的形式,服务党和人民群众,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正如晏青在书中所谈到的,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要避免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等二元思维束缚。大众文化并非传统文化持久发展的唯一道路。传统文化的过度娱乐化,可能带来人的惰性、自我矮化,以及自我殖民化,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警醒的。感动于晏青的信任以及他这样的年轻一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危机感、紧迫感与使命感,同时也抱着学习的态度研读了他的论文,收获颇丰,深有感触,作此小序。
王萍
2014年11月于北京
作者系国务院侨办国内司副司长(主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