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员干部学理论(2018版)
- 东方治主编
- 3933字
- 2020-06-24 22:01:4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主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主题,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来展开的,这一主题,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以此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一条主线,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成为引领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中华大地上。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之下,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聚焦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进入新世纪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将“和谐社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的主题发生了时代性转换,从“站起来”“富起来”转换为“强起来”,中华民族进入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创造性地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治国理政提出的新课题,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主题转换的客观需要,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贯通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历史进程中,高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基础之上,开创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丰富深化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中国人民的探索和实践。
在中国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自由为己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久历磨难的中华民族站了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政治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围绕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一主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解决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三次结合”,着力从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则等入手,完善和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为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动力,以此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步入“强起来”的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举,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发展模式做出的伟大贡献。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有更强的战略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和形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实践、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我国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党既把经济建设作为兴国之要,又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既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又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既强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进行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摒弃了传统社会主义中诸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大而又大、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单一分配制度等,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的实践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中国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现实版本。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打牢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宽了发展空间,夯实了物质基础,并初步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
1992年,邓小平同志曾预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历史精准地在30年后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人民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注重从坚持、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则等上层建筑的高度,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从履新之际八项规定的制定,到“打虎拍蝇”的反腐斗争中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制度的形式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深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坚持、深化、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而言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主题发生了转换,理论内涵也发生了实质性飞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内容而得以独立存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实现三次飞跃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进行“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历史阶段划分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