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现代人内心的冲突和解决办法(6)

攻击型患者给我们的印象是他们不受压抑感觉的困扰,他们能在公众面前说出自己的愿望,能够发号施令,能够表达愤怒,能够进行自我保护。但事实上他们所承受的压抑并不少于屈从型患者,只不过这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压抑,并不能被我们马上发现,当然,这并不都是由我们的文明制度造成的。患者承受的压抑蕴含在感情领域中,涉及到他在交朋友、谈恋爱、表达理解、同情等各种情感以及没有私欲的享乐等方面的能力,患者甚至会认为没有私心的快乐是在虚度光阴。

患者感觉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诚实的、现实的。如果我们以他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他是正确的。从他的出发点来看,他对自己的评估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在患者眼里,力量就是残酷无情,诚实是不去关心其他人,现实就是不惜一切手段追求自己的目标。他觉得自己是诚实的,还因为他能一语道破别人的虚假善行。在他看来,一切对事业极度热情,对慈善极度热心的人都是在伪装善良。他可以毫不费力地揭穿那些所谓的“公益精神”或“宗教美德”的真实面目。他们的价值观是以弱肉强食为哲学基础而建立的。在他看来强权就是真理,让仁爱和宽恕通通见鬼去吧——“人都是有狼性的!”他的价值观与大家熟悉的法西斯观念完全一致。

攻击型患者不仅排斥真切的同情和友爱,而且也排斥这种真爱的变异形式——屈从与讨好,对于这一点,他们有着自己的逻辑,我们绝不能因此就断定患者不分真假。当他遇到一种有力量并特别友好的性格时,他是可以感受到并心存敬意的。问题是,在他看来,在这方面那么清楚地辨别出是非对错对自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他认为他所排斥的同情与友好是自己在生存斗争中最没有能力把握住的,只是冒险。

那么,他又怎么会这么坚决地舍弃人情中更为温柔的因素呢?为什么他看到别人的感情行为就会感觉到恶心呢?为什么他会对别人表示出的同情不以为然呢?这些患者表现出的行为就如同一个不忍心看到乞丐的惨状而把他赶出门外的人一样。他确实有可能会对乞丐冷言冷语,分文不给,表现出极大的厌恶,这些反应都是患者特有的。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们可以很容易观察到这些反应,特别是在患者的攻击性倾向趋于缓和的时候,这表明患者对别人表现出的温和有着比较矛盾复杂的感受。事实上,他既喜欢别人那样又因此而看不起他人,因为如此一来他就能无所顾忌地追求自己的目的。但是,为什么就像屈从型患者会常常为攻击型患者所吸引一样,攻击型患者也会为屈从型患者所吸引呢?患者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是受到了他心中要战胜自身的温和感情这种需要的驱使。尼采(Nietzsche)曾为这种动力作过很好的说明,他让他的超人将所有形式的同情看作是内部起作用的敌人,即第五纵队。在攻击型患者眼中,温和意味着真正的怜悯与温情,还包括着屈从型患者的需求、感情及准则中所包含的一切。仍以乞丐为例,攻击型患者能够感受到内心被真情所打动,想对乞丐作出回应,对他施以援手,但与此同时,又有更加强烈的情感需要告诉他要把先前的那些想法通通赶走,结果他不仅不去帮助乞丐反而对他们冷言冷语进行伤害。

屈从型患者希望将各种内驱力融于爱中,而攻击型患者则希望用其达到建立名望的目的。拥有名望不仅可能帮他得到他想要的自我肯定,还能让他获得别人的好感,从而使自己也对他们产生好感。由于患者认为名望是解决所有冲突的方法,所以患者就如同在沙漠中前行的旅行者看到了清泉幻影一样追逐着它。

三、攻击型与屈从型的差别

攻击型患者与屈从型患者内在的思想逻辑原则是相同的,因此只要稍微进行说明就可以了。对于攻击型患者来说,所有感情,所有为当“好人”而应尽的义务,所有曲意迁就的行为都是与他所遵循的生活方式相矛盾的,会使自己信念的根基发生动摇,而且,这些与他矛盾的对立面的出现使他必须面对各种冲突,从而破坏了他自己精心设计好的统一的局面。最终,患者会因压抑对温情的渴求而使自己的攻击性倾向增强并使之更加具有强迫性。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屈从型与攻击型两种类型代表的恰好是两个相反的极端。屈从型所憎恶的正是攻击型所喜欢的。前者视他人为朋友,后者视他人为敌人;前者尽己所能避免与他人对抗,后者视与人对抗为自己的天职;前者性格软弱无助,总会产生恐惧感,后者却将这些感觉全部消除;前者追求的是仁爱之理想,后者坚信的是强者生存的人生规律。但不管怎样,二者从始至终都不是在自由地选择表现的形式,所有形式都是由内心需要决定的,是强迫性的,不能改变的,它们没有可以通融的中间形式。

以上,我们对两种类型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了。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掌握了基本冲突蕴含的内容,看到了基本冲突的两个方面在屈从型和攻击型两种不同类型中表现出来的占据优势地位的趋势。我们接下来要描述这样一个人,在他身上具有两种对立的且旗鼓相当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人显然无法承受两种相反力量的无情驱迫,其结果必然是他会被分裂开来以致整个思维逻辑完全陷入瘫痪状态。他一定会想尽办法试图去除掉一种类型带来的压力,而结果往往不是落入屈从型类型就是落入攻击型类型的陷阱,但不管怎样,这也是其竭尽全力解决冲突的办法之一。

如果用荣格的观点来分析单方面畸形发展的例子显然无法说得通,而只能说那顶多算是一个表面看起来正确的判断而已。荣格的观点是建立在对驱力的误解之上的,所以他观点的内涵也就完全错误了。他认为治疗病态人格所有者时要帮助患者让他接受他的对立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知道,患者虽然能认识到自己的对立面但绝不会接受它。在我们看来,如果荣格想通过这种方法让患者达到人格的统一,那么,虽然说这是患者在进行最终整合时必不可少的步骤,但该步骤充其量只能让患者面对内心的冲突,不再回避它。荣格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没能对病态人格趋向具有的强迫性作出恰当的评估。

“与人亲近型”与“与人对抗型”之间并不像荣格所说的只是“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差别,也不是只简单地存在“弱”与“强”的差别。我们认为,所有人身上都存在两种潜在的倾向,即屈从型和攻击型,未受到强迫性驱使的人只要竭尽全力就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整合。但若是这两种倾向已经发展到了病态人格的程度,那它们对我们的成长就只有危害了。如同两件坏事凑在一起不能变成一件好事一样,两种冲突同时出现也并不能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第五节 回避他人型的内心冲突

一、自我孤立是回避他人的典型特征

基本冲突的第三种类型就是远离群体选择独居,逃避人群。在充分了解这种类型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病态人格自我孤立的含义。所有认真对待生活和自己的人偶尔都会需要独处,但很显然这种类型的人对孤独的需求不是偶然的。因为我们的文明早就让我们的生活融入外部世界之中,所以,我们会对要求独处的需求感到不可思议,但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哲学和宗教全都一再声明独处可以对个人的完善起到促进作用。不过,病态人格所有者渴望的绝不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孤独。恰好相反,许多病态人格所有者都不敢正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没有能力去享受这种富有建设性的孤独。当与他人关系紧张到难以忍受的程度时,为了逃避这种现状而选择孤独,想一个人独处,这才是病态人格的表现。

严重脱离人群的人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这些表现非常奇特并具有典型性,以至于很多精神病医生都趋向于认同这些表现只属于自我孤立型患者,是他们所独有的特征,而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普遍疏远他人。因为患者的这种症状太过突出,所以会格外引人注意,但事实上患有这种症状的人并不比患有其他症状的人远离人群的程度更深。回顾我们之前讨论的两种类型,不能笼统地说哪种类型的人更易疏远人群,我们只能说在屈从型当中,这种症状更容易被人掩盖,因为他与人亲近的强烈需求让他急于确认自己和他人之间是亲密无间的,所以,一旦他发现自己这种逐渐与人疏远的行为就会感到惶恐不安。虽然我们说,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只是考察个人的人际关系的标尺,疏远只是人际关系失调的表现,但不论哪种病态人格都会有这种表现。疏远的程度不是取决于是哪种精神症,而是取决于这种人际关系失调的严重程度。

人们经常认为孤独型所特有的另一种特征就是对自我的疏远,也就是涉及感情时,就会表现得麻痹、迟钝,对自己想要的、会怕的、想爱的、想恨的、想坚信的一概不知,可以说这也是所有病态人格的通病。对每个人来说,从正常状态发展到病态人格状态就仿佛是一架被遥控了的飞机,注定要丧失和自我的接触。自我孤立者就像海地神话中被巫术复生的还魂尸,它们可以像活人一样工作生活,但灵魂已不受自己控制。而其他类型的患者却可以过着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既然有这种差别存在,我们就只能说自我疏远是只属于孤独型患者的。不过所有离群之人也存在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会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进行客观的、饶有兴致的自我观察。与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一样,他们对自己也一直持旁观态度,这就是对他们这种行为的最好描述。所以说,他们往往就是自己内心冲突最优秀的观察者,而他们经常显示出的对梦的象征的神秘理解能力就是这方面最突出的例证。

当然,保持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距离——这种源于他们内心的需要才是最具关键意义的。说得更准确一些,就是他们有意或无意地下定决心,不以任何方式与他人发生感情上的关系,不管是爱情、合作、争斗,亦或是竞争。他们给自己暗地里圈定一个范围,不允许任何人踏进自己划定的范围,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看起来还能与人相处的原因。而一旦外部的一切擅自闯入了他划定的范围,他就会感到焦躁不安,这时,他的需要的强迫性就表现了出来。

他们的需要,还有他们所具有的品质都是为一个主要目的服务的,这个目的就是:不介入。其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要独立、自强,不依赖任何人,而这种需要一个显著的外部表现就是富有谋略。攻击型的人也可能有见机行事的机智,但二者的精神气质却迥然不同。对攻击型的人来说,拥有这种气质是他对抗敌对世界,打败对手的前提条件;但对孤立型的人来说,这却是一种鲁滨逊式的气质——为了生存他必须拥有卓越的才能,这也是他能补偿自己的孤立的唯一方式。

有意或无意地限制自己的需要是一种更不可靠的保持独立自主的方式。要想理解他们的动机或目的就必须记住:患者隐藏的原则是,绝不与任何人或事亲近,以避免那些人或事对他产生影响,以致最后对他来说变得不可或缺。若不如此,他的自我孤立原则必将受到侵犯,所以,不关注其他人做好自己才是上策。举例来说,孤立型的人也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但如果这种快乐要依赖于他人,那他宁可不要。他偶尔也会有兴致与几个朋友一起相聚,但总体上,他对与人交往和社交活动是持抵触情绪的。他同样回避竞争、成功、名望,还常常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多加限制,这样他就不用为了攒足必须支付的费用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尤其憎恶疾病,因为疾病会使他不得不去依赖他人,而在他看来,那简直就是屈辱。他不愿通过旁人的转述来了解事物,获取信息,他可能只相信自己看见的,自己听见的,坚持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当然,这种态度只要不过火(例如拒绝在陌生的地方向别人问路)还是有一定的益处的,它会对个人形成宝贵的独立性格有所帮助。

自我孤立型的人还有一个特别的需求,就是自我保护,坚守个人隐私。他就像那些旅馆房间门上总是挂着“请勿打扰”牌子的房客一样。甚至在他眼中,书籍杂志也都是外来的干涉者。任何人对他的生活提出质疑,他都会感到万分震惊,不知所措。他总试图用个人隐私将自己遮盖起来。一位患者曾经说过,直到45岁时,他还在记恨上帝的无所不知,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妈妈告诉他上帝的目光能穿透屋顶看到他在咬手指一样,这个患者对生活中最微小的事也会保持沉默,不想让别人知道。当一个自我孤立的人发现他在别人眼中并不是特别的时候,就会勃然大怒,因为这让他感到自己的独特权利被剥夺了。实际上,他宁愿一个人工作生活。与屈从型患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害怕别人打扰了自己,就连听音乐、散步或是跟人谈话时,他也不会在当时就感到快乐,而是在事后慢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