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现代人内心的冲突和解决办法(1)

第一节 激烈的内心冲突

一、冲突的形成

首先我要表明的是:有冲突不等于是患上了病态人格。在生活中,我们与周围人的兴趣、信念总会不时地发生冲撞。所以,就像我们与环境发生的这种冲突一样,我们内心的冲突同样是难以避免的,它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动物的行为是出于本能,它们的觅食、繁衍后代、防卫等行为都是不受个体意志支配的被动行为,而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可以而且必须作出选择。相对于动物来说这是人的特权,同时也是人的重负。我们有时必须在两种相反的欲望间作出取舍。例如,我们享受孤独,又想有人陪伴。再如,我们既想学画画又想学医学。或者,我们的欲望与义务之间发生了冲突。比如,在别人遇到困难需要我们帮助时,我们却有与情人约会的欲望或意愿;我们有反对某人决定的意愿,但出于义务又不得不遵从这种决定。最后,我们可能会在两种价值观之间摇摆不定。例如,战争期间应征入伍是义务,但我们也清楚留下来照顾双亲是我们的责任。

此类冲突的种类、范围和强度通常受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明的影响。如果社会文明稳定,人们坚守传统,那么可供人们的选择种类就是有限的,个体发生冲突的概率也不高。即便如此,冲突也依然存在,两种忠诚,即个体欲望与集体利益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而若是社会文明处于激烈变化的过渡阶段,各种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并存,那人们面对的情境就极为复杂了,人们会在多种多样的选择中无所适从。他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独善其身;可以热衷于追逐荣誉,也可以对此不屑一顾;可以坚信有必要对儿童严加管束,也可以认为应该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自由成长;可以相信两性之间应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也可以认为两性之间应该有同一道德标准;可以认为男女关系是人的情感表现,也可以认为它与情感无关;可以怀有种族偏见,但也可以意识到人的价值不应取决于人的外貌体征。总之,他还有其他许多与此相类似的选择。

毫无疑问,身处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必须经常进行选择。有选择多半就会有冲突,这不足为奇。而事实上,让人感到吃惊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大多数正常人(一般不包括病态人格所有者在内)并未意识到这种冲突的存在,所以不会去致力于解决各种冲突,他们只会让自己成为傀儡,听凭事件来摆布自己。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作了妥协依然毫不知情,卷入了矛盾却还搞不清情况。

因此,要想清楚地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选择,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进一步说,我们应该弄清楚自己的感情内容。往往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所以在生活中遇到看起来极其简单的问题时,我们却给不出明确的答案。比如说,我们是真的爱某人,还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应该爱他于是就自以为是真的爱他了呢?假如我们的父母去世了,我们是发自内心感到悲伤,还是只是依照惯例来表示一下自己的悲伤呢?我们是真正想当律师或医生,还是因为对我们来说,那种职业既体面又有利可图呢?我们是真心地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独立并获得幸福,还是只是心口不一地表示这种意愿呢?

二、冲突的普遍存在性

冲突通常与信念、价值观有关,因此,我们自身只有具备一套价值观念,才会客观地认识到那些冲突的存在。如果那些观念只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还没能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那么,它们就几乎不能产生冲突,也几乎不能指导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当我们接触到新的观念时,这种观念很快就会被新观念所取代。假如我们只是简单地将别人所重视的价值观拿来为己所用,那么,就不会再发生以我们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的冲突了。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儿子从未怀疑过自己固执己见的父亲,那么,当父亲要他从事一项他厌恶的职业时,他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内心之中就不会存在任何冲突。再比如,如果一名已婚男子爱上了另一个女人,事实上他就已经陷入了冲突之中。因他无力确立自己对婚姻的信念,所以他便干脆选择了不去面对冲突也不作决定这样一条阻力相对较小的捷径。

而就算人们能够认识到上述冲突与矛盾,愿意解决冲突,只选择矛盾两个方面的其中一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少有人能果断地作出抉择,因为人类往往弄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和信念,将二者混为一谈。若追根究底,可能还是因为我们多数人都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无法作出选择。

所以,要作出一项决策,前提就是决策者愿意并且有能力对决策的内容和结果负责。即使决策有可能是错误的,决策者也要自己承担后果,不能将责任推卸到别人头上。作为决策者,他必须这样想:“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是我自己的选择。”这样内在的独立性和决策性能力是一般人所无法拥有的。

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都被冲突的枷锁束缚着(虽然我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经常羡慕和嫉妒那些看起来每天轻松自在、与世无争的悠闲之人,而这种羡慕看上去也是有道理的。那些看似悠闲自得的人,可能是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人生价值的强者。也许是因为他们也曾饱受内心冲突的折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冲突的威力已逐渐变小直至彻底消失,所以他们才拥有了这种沉着冷静的气质。但是,外表未必就是真实的。实际上,这些我们所羡慕的人往往是因为缺少激情、放逐自己或是耍小聪明,而不能直面冲突或是凭借自己的信念去想办法解决冲突,所以,他们并不具备主动意志,而只是在投机取巧。

如果人们能在体验冲突的同时意识到这种冲突的存在,虽然会很痛苦,但却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因为我们越是能正确面对内心存在的冲突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的内心就会越自由,越能获得更加巨大的力量。只有我们愿意迎难而上,面对打击,我们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那种表面上的冷静是虚假的,它源自于内心的虚荣和笨拙,并不值得羡慕,它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脆弱不堪。

当与生活基本问题相关的事情也引发冲突时,要认识和解决它就更不容易了。但是只要我们心中充满活力与激情,从原则上来讲,就能直面这种内心的冲突并且解决它。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为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和挖掘自身潜力提供巨大的帮助。当我们认识到与选择有关的诸多因素的意义时,我们就会寻找到自己的追求目标,走上自己正确的人生道路。

所以,既然普通人都很难认识并解决这种内心冲突,那么对一个病态人格所有者来说,想解决它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我们知道病态人格是有程度区别的,我在这里所说的“病态人格所有者”是指那些已经达到病态程度的人。这样的患者对自己的情感和未来的欲望的意识已经渐渐衰退。虽然他能体验到、意识到生气害怕的感觉;这些感觉都是他被别人击中弱点时的自然反应,但就连这种反应也可能被压抑下去而不表现出来。这种典型的病态人格所有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确实存在的,因为深受强制性标准的影响,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决策的能力,甚至连果断舍弃的能力都不具备了,至于说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就更不用提了。

三、病态人格冲突的特点

困扰病态人格所有者的冲突也同样存于正常人身上,但因这些问题的种类有所不同,所以有人会对用同一术语指称两种问题是否合适提出质疑,对此,我的回答是:合适。当然,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那么,病态人格冲突到底有何特点?下面,让我们用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一个工程师有阵发性疲倦感和焦躁感,他的工作是与别人合作进行机械设计。在一个项目中,他的意见没被采纳,而同事的意见却入选了,之后,在他缺席的时候大家作出了表决,而且再也没有给他陈述自己意见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选择因为觉得这件事不公平而勇敢地提出反对,或是选择放下自尊接受大多数同事的决定,无论哪种都属于协调性反应,但他没有选择任何一种。他认识到了被人不重视并为此感到愤怒,但他并没有进行反击,而是选择了沉默。他的愤怒只藏于内心深处,只能出现在梦里,这是一种混合的愤怒,其中既掺杂着对自己软弱无能的恼火,也有对他人忽视自己的怨恨,长此以往就会让他感到疲倦消极、精神萎靡。

这个人没能作出协调反应,取决于多种因素。首先,他形成了自大的心理,他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而这种高高在上的心理需要依靠别人的尊重才能得到满足。但他并不是有意的,一直以来,他的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他的才能和资质在他所属的专业领域中没人能比得上。而任何人对他的轻视都可能因违背了他的出发点而轻易地挑起他的愤怒与不平。而且不光是这样,在潜意识里他们还有虐待他人的倾向,想要贬低他人、鄙视他人。当然,他是很憎恨这种行径的,所以他极力用外表的友好来掩饰它。此外,还有一种因素是他无意识的内心行为,换句话说,也就是为了利己而不惜利用他人,在这种内心行为的驱使下,他一定会让自己在别人面前保持体面。另外,他强烈地需要得到别人的表扬和好感,加上自己迁就退让、屈从忍耐的态度,所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将促使他更加依赖别人。于是,内心的冲突便随之产生了:一方面是患者的愤怒心态和虐待倾向,这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是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他渴望得到表扬和尊重,试图让自己表现出高尚优雅、知书达理的气质。如此一来,藏在内心深处未被察觉的矛盾就被进一步激化,从而促使他表现出个人行为能力的失控,以及全身的倦怠无力。

在这个冲突所包含的各种因素中,最值得人注意的就是它们相互间的不一致性。确实很难找到比这更极端的对立的例子:一面骄傲地要求别人尊敬自己,一面又卑躬屈膝地服从别人。另外,让我们关注的是,这些矛盾行为又都是无意识的。这个冲突中所存在的矛盾没有被患者自己认识到反而被压抑下去,内心的激烈交战只在外部引起了一点点波澜,表现出来的感情被粉饰了:只有自己的方案是正确的,他们的做法是不公正的,是对自己的蔑视。再者,冲突的双方都具有强制性。就算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这种依赖行为的性质和自己的非分要求,主观上他也无力去改变所发生的事情,如果要改变它们需要开展大量的分析工作。他受到两方面的驱使,不能自已。内心的需要实在太过紧迫,以至于不管怎样他都无法忽视它。但这些众多的需要中没有一个是他真正所求的,他不想因为一己私利去利用他人,也不想在所有事情上都屈从于别人。实际上,这些都是他发自内心所鄙视的。但是,我举的这个例子是有深远意义的,它会为我们理解病态人格提供帮助。

为了进一步了解病态人格,我们再举一例。一个设计员,他为人注重体面,而且珍视友谊,但有一次他却从朋友那儿偷了钱。这件事让周围的人无法理解,也十分惊讶。因为就算他需要钱,也可以和朋友借,只要他开口,他的朋友肯定会愿意借钱给他,因为这位朋友向来都很慷慨。那么此事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深思后发现,这个人对温情存在着病态渴求的心理,他希望时刻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由于这种病态的渴求中包含着一种无意识的倾向,即他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所以他就表现出既想得到别人的感情又想让自己处于主体支配地位的行为。如果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情感就该欣然接受别人的帮助,而不会去犯偷窃的错误,但他无意识的傲慢心态却不允许他这样做,而这种傲慢自大其实是脆弱不堪的。在他看来,别人帮助他关心他那是别人的荣幸,而自己去求助于别人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他是一个极度崇尚独立性和自强能力的人,这使得他更加反感向他人求助。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不会向他人承认自己需要什么,不想受他人的恩惠而亏欠他人。他只想索取又不能受别人的施舍,所以就只能通过偷窃来满足需求。

尽管这个例子与前面的例子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却具有同样的性质。所有病态人格冲突显示出来的矛盾的驱动力之间都存在相似的冲突特性,这进一步说明这种驱动力具有无意识性、强迫性,人们无法自己解决这种矛盾。

我们将正常人和病态人格所有者的冲突作一下区分。假设这里存在一条模糊的界限能够将二者的区别分开,我们可以看到,病态人格所有者的冲突双方之间的差别要远远大于正常人。正常人必须从两种行为模式中作出选择,选择哪一种解决途径都是合情合理的,都归属在统一的人格框架之内。用几何术语来打个比方,正常人的冲突双方之间的角度是小于或等于90度的,而病态人格所有者的冲突双方所成角度则会达到18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