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孔子其人及其历史命运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鄹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在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中心阙里,有历代祭祀孔子的孔庙,有从汉代起就将孔子故宅改建的“孔府”,有埋葬孔子的园林“孔林”。孔庙、孔府、孔林合称“三孔”,每年有几百万人,从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不远万里前来朝圣。

孔子是位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是殷商王族苗裔。周朝推翻殷商的统治之后,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微子传位其弟微仲,微仲即孔子的十五世先祖。微仲的四世孙弗父何,本该继位为宋君,却让位给他的弟弟,故其后裔不再继承宋国君位,封为世卿,以栗地(今河南省夏邑县)为采邑,世代承袭。传五世至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因距宋国始祖超过五世,子孙以孔为姓。孔父嘉传三世至孔防叔,即孔子的曾祖父。因为宋国贵族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孔父嘉被杀害,孔防叔为避祸,逃亡到鲁国定居,其后世便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武士,曾任鄹邑的宰(地方长官)。他娶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妾生一子名孟皮,跛足,不宜继嗣,晚年再娶年轻女子颜征在。传说孔子诞生前,颜氏去曲阜的尼山(又名尼丘)向神明祈祷,才怀孕,而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凹下,故取名丘,字仲尼。“仲”是二的意思,所以世俗称他“孔老二”。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故,年轻的颜征在带着儿子,孤儿寡母住在国都曲阜的阙里,生活贫苦。

孔子出生在没落贵族家庭,这个家庭实际上已经下降为贫苦的平民。

孔子曾自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第六章。我从小贫贱,所以学会不少卑贱的技艺。)又说:“吾不试,故艺。”(《子罕》第七章。我不被国家任用,所以学一些技艺。)据一些孔子传记,他少年时为鲁国大夫季氏家放过牛,赶过车,还曾到乐队临时打工当过吹鼓手,这都是为了生存。

孔子最大的长处是好学,总是奋发向上,立志读书;喜读史书,研究各种典章制度。他向太师学习礼乐,与同伴游戏时演习礼仪。在季氏家放牛时,借季氏家族的藏书阅读。他在二十岁时已经读了不少古籍,被任用为仓库管理员、畜牧管理员,后来又做了季氏家管文书记事的家臣。三十五岁时被推荐任齐国大夫高昭子的家臣。他由做低贱的杂活,到委吏、家臣,一直“学而不厌”,一步步在社会上被承认为有学识、有才干的人,享有一定的名声。不到四十岁的时候,他开始创办平民学校。当时日益发展壮大的平民阶层正需要这样的学校,所以各国学子前来入学,使孔子在朝野获得更大的名声。如他自己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第四章)通过学习和思考,他自己也在不断进步,并逐渐形成他的思想学说。

孔子有整顿社会、恢复国家盛世的理想,在当时,这样的理想必须通过政权来实现,所以他五十一岁从政,被任用为中都邑(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工作一年,有政绩,升任鲁国的司空(主管工程建筑);再升任大司寇(主管国家公安和司法),干了两年,使鲁国治安情况良好;五十五岁时代理鲁国宰相。在这个位置上,他在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的工作有声有色。孔子在鲁国主政,既侵犯鲁国篡权的统治者的利益,也引起邻国当政者的恐慌,他们采用进谗言、行贿赂等手段,使鲁定公沉溺声色,不采纳孔子的主张。孔子做官的目的本来是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鉴于理想在鲁国已不可能实现,便辞职不干。他代理宰相只干了三个月。

公元前497年,辞去相位的孔子,带领弟子作周游列国之行,其目的是希望能说服各国国君采用他的政治主张。他先后到过卫、曹、宋、陈、蔡、楚等国,历时十四年。

这十四年的列国行,历尽艰辛。那时的交通工具是马车,木制车轮包一层铁皮,在尘土飞扬的土路和坎坷的山路上颠簸。途中发生过三件大事:一是宋国的一位掌权大夫图谋杀害他;二是在匡地被误认为是另一个人,遭到群众围攻,险些丧命;三是在去陈、蔡的途中断粮七天,从人和学生饿得下不了床。各国对他的态度也有三种:一是表面礼遇,待为上宾,但只是留他当花瓶、作摆设,并不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二是闭门不纳;三是不冷不热,婉言推却。对他的政治设计,没有一个国君纳采。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岁,老骨头再颠簸就要散架了。他毕竟是个名人,他的学生说服鲁君,把他接回鲁国。

晚年的孔子投入到整理文化古籍和教学的工作之中。他自述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第十五章)他整理已经散佚的《诗》三百篇,又整理编订了《尚书》、《仪礼》、《周易》、《乐》,还编修近代史书《春秋》,用这六种教材来教授学生。那时的文化生产条件相当艰难,老人要伏在矮案上工作。以《易》而论,他“读《易》韦编三绝”(串连竹简的皮绳磨断三次);以《诗》、《书》而论,他从各地搜集到的散佚而杂乱重复的诗篇和上古文献各达三千篇,他要一一检阅、校勘、去重,“《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就是用通行的标准语,对方言、土语进行语言规范化的处理,最后编定较完善的传本。此外,还有《礼》、《易》、《乐》、《春秋》四种。那时的书写,是用小刀在竹片上刻字,称竹简,每简八寸长,刻十几个、最多二十几个字,一部书要几百几千片竹简,六部书又是多么大的工作量!

公元前479年,孔子大病七天而逝世,终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