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黄梅戏班社的发展
——从业余到半职业
在黄梅戏艺术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也陆续出现了汇集人才的班社组织。在小戏的发展阶段,这种班社组织大多属业余性质。一般在农闲的时候,喜爱黄梅戏的“玩友”们多在乡间广场上随地进行表演,观众则围成一圈观看,开演则聚,演完则散。这些“玩友”并不以此为职业,除了沿门化谷也即乞讨的,其演出并不收费,完全属于自娱自乐。随着一些艺人演出技艺的逐渐提高和擅演剧目的不断丰富,开始出现了在农闲的季节外出组班或搭班演出的半职业班社。班社的半职业化,大大促进了黄梅戏表演艺术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与徽调等“大戏”班社搭班同台演出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剧目、唱腔音乐,还是表演方面,都吸收了大量的艺术养分,甚至有些徽戏等“大戏”演员也学唱黄梅戏,加入这些半职业班社中,大大增强了黄梅戏艺人的表演实力。于是,在这些半职业班社中,逐渐涌现出了许多黄梅戏的“好佬”(即名角)。如早期的蔡仲贤、董焕文、徐雨文、洪海波、叶炳池、昝双印等,还出现了黄梅戏第一位女演员胡普伢。这些“好佬”大多属于爱好黄梅戏而半路入行,但都达到了一专多能的艺术水准。如现今所知最早的黄梅戏前辈艺人蔡仲贤,早年本是做“砻子”(脱稻壳工具)的工匠,青年时期便爱唱黄梅戏,初学旦角,一边以做工匠谋生,一边以演黄梅戏自娱自乐。在搭靠半职业班社后,蔡仲贤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丰富,常常能够兼演其他行当的戏。尤其是40岁后,他成为行行都精的“好佬”,向其拜师学艺的不乏其人。而被誉为黄梅戏“戏篓”的洪海波同样也是一位“好佬”,他参加过科举,自幼“拎过考篮”。相对于其他农民、手工业者等出身的黄梅戏“好佬”,洪海波文化水平较高,不仅对早期黄梅戏剧目中一些“水词”进行了整理加工,增强了其文学性,而且他还将早年所习徽戏中的生、净唱腔艺术吸收到黄梅戏中,其创造的许多艺术形象多为后人所模仿借鉴。
众多的“好佬”形成了一些较为著名的班社。这些班社基本上属于季节性的半职业班社,如“合意堂”“良友班”“昝双印班”等,其组织相对稳定,有的班社的各行“好佬”几乎搭档终生,甚至受到徽班等大戏班社的影响,有了较为严格的“班规”,这都为黄梅戏建立较高艺术水准的职业班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清乾隆末年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在百余年中经历了从小戏形成到大戏兴起、从业余班社到半职业班社、从个人爱好到名角辈出,虽然发展较为缓慢,舞台表演仍显简单粗糙,但作为一个新生剧种来说,其各种艺术因子已经基本具备,只待到安庆、上海等更大的城市舞台上去提高完善自身。这也成为一些有远大抱负的黄梅戏从业者的迫切愿望。于是,这些长期活跃在安庆城周边农村的“好佬”,或组成或率领半职业班社,开始了“三进安庆”、 “两入上海”的新的征程,从而也揭开了黄梅戏艺术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