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溯源:上古时期的谍战

清代研究间谍史的学者朱逢甲在《间书》中指出,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间谍的君主是夏代成功实现“中兴”的少康,而女艾则是最早的一位间谍,“女艾间浇”女艾,据《左传》杜预注,乃少康之臣。女,音rú。浇,音áo,乃寒浞之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活动。这段历史虽然记载于《左传》,又在《尚书》和《楚辞》等古籍中得到印证,但毕竟存在于口耳相传的时代,因此有人相信,也有人不信。但是,既然是谍战溯源,不免需要对这段传说约略述及。

太康失国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据说太康沉湎于声色酒食,不修政事,导致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夺取政权,史称“太康失国”。之后,其子相也被寒浞杀害,相的妻子有孕在身,侥幸从墙洞逃回娘家,几个月后生下了少康。少康长大之后,发誓要报仇雪恨,夺回祖辈基业。为了打败寒浞,少康选派女艾担任间谍,刺杀寒浞的重要助手浇。女艾接受任务之后,先是在某个夜晚执行刺杀任务,结果空手而归。后来他努力打探浇的情况,得知浇会在一个名叫尚干的地方打猎,于是乔装打扮,扮作猎人的样子,带着得力随从和凶猛的猎狗在猎场埋伏。浇果然准时出现在猎场,女艾立即放出猎狗,将浇扑倒在地,迅速砍下其首级,完成了刺杀任务。不久,少康又寻机除掉寒浞另一个儿子豷,并抓住时机积极拉拢和收买夏的旧臣,号召他们一起讨伐寒浞,最终消灭了对手,夺回王位。少康即位之后,国力得到很大提升,史称“少康中兴”。

《左传》中说:“(少康)使女艾谍浇”,其中一个“谍”字,道明了女艾的身份:间谍。当然,《左传》虽说对这段历史有所记载,却是通过伍子胥之口说出,所以其中究竟有多大可信度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女艾是男是女,更是给后人留下猜想的空间。

虽然“女艾间浇”是否属实尚待进一步考证,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使用暗杀这种间谍手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利用这种方式对敌方关键性人物进行刺杀,可以精确打击对方核心力量,付出的代价也相对较小,因而后世不断效仿。

“女艾间浇”,虽号称史上最早,但仍然有不少质疑者。相比之下,夏朝末期的伊尹行间,已经可以得到更多确信,诸如《史记》这样的重要史籍都对此事有较为明确的记载。

夏王朝到了末期,统治集团日渐腐朽,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则悄然兴起,后来推翻夏王朝,建立商王朝。在商灭夏的过程中,谍战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孙子·用间篇》中说:“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其中的“伊挚”,就是伊尹。“伊尹在夏”说的是伊尹深入敌国担任战略间谍,大量收集军政情报。这些情报对商汤灭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此孙子才会发出“殷之兴也,伊挚在夏”的感叹。

伊尹,生卒年不详,传为河南开封陈留人,本名挚,辅佐商汤取得鸣条之战的胜利,被视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名相。据说伊尹曾经多次在夏和商之间徘徊,在经过反复比较之后,最终决定投奔商汤。他以“知味”为喻,建议商汤要像“调和五味”一样来治理国家。商汤由此得知伊尹的贤能,于是破格提拔他为相。伊尹建议汤不要急于用兵,而是一面发展自身实力,一面注意收集夏的军政情报,对夏王朝的政治动向和发展态势进行严密跟踪,力争把握住最佳用兵时机。

为了搞好敌情侦察,伊尹亲赴险地,收集情报。为了不使夏桀产生疑心,伊尹故意犯下大罪,然后负罪逃跑。到夏之后,伊尹以厨师的身份四处活动,多方刺探情报。他入夏3年,收集到大量军政情报乃至桀本人的生活秘闻,得知夏桀沉湎女色,宠信小人,不顾民众死活,使得“上下相疾、民心积怨”。汤在得到这些情报之后,对于灭夏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决心。

随后,伊尹再次潜入夏朝,主要目的是更多地掌握夏桀的兵力部署和防线调整情况,所以,他此次选定夏桀所宠信的妃子妹喜作为用间对象。据《竹书纪年》,好色的夏桀因为得到了新宠而抛弃了妹喜,妹喜则因此而心生怨恨,所以这时应当是收买妹喜的一个好时机。

可以想见,伊尹一定在妺喜身上费尽心思,使出各种手段,妹喜才肯将夏朝的军力部署情况透露给他。据《吕氏春秋·慎大览》,妹喜悄悄告诉伊尹:“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据后人分析,妹喜这里所说的“东方”与“西方”、“胜”与“不胜”等,都是极具情报价值的暗语。这些暗语恰好提示了夏朝防务的虚实之处,从而为伊尹后来选择进攻方向和路线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根据行间所得情报,伊尹制定了迂回进攻的策略。由妹喜所提供的情报可知,夏在与商接壤的边境集结了大量兵力,所以商汤的军队避开了这条防线,大队人马悄悄地一直往东进发。进攻路线的选择出乎所有人意料,同样大大出乎夏桀的意料,令其来不及做出反应和调整。此后,伊尹突然挥师西进,迂回至夏都。夏桀的军队来不及调整,即刻陷于混乱。双方军队一直缠斗,战至鸣条(今河南封丘东)附近时,又进行了一次决战,史称“鸣条之战”。决战之后,夏桀的军队被最终摧毁。汤成功覆灭夏朝,自此开始建立商王朝。

伊尹和商汤所指挥的灭夏之战,依靠出人意料的进攻路线而取胜,正是典型的“以迂为直”。当然,伊尹此前扎实的情报工作,也是他们制定战术和顺利取胜的一个关键因素。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子把殷商的兴盛与伊尹的行间直接相为因果,充分说明了伊尹在商灭夏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

伊尹假装得罪商汤,以获罪的名义逃离商汤,潜入敌国,可谓深谙谍战经营之术。此后历史上种种间谍派遣之法,诸如政治避难、苦肉计、逃亡等,莫不由此衍生。伊尹亲为间谍,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一方面,他与商汤之间的这种垂直领导,并无其他中间环节,这有利于情报的保密和传输;另一方面,伊尹深具研判情报的能力,也使他在获得大量社情、军情后,能够及时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

商代统治500余年之后,国势开始衰落,西北的周族趁势崛起,虽然当时力量相对处于劣势,但最终取而代之,建立了西周。这其中,吕尚所实施的谍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吕尚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军事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史称吕尚“多兵谋与奇计”,因此,后代言兵“皆宗太公为本”。姬昌起用吕尚的过程,历史上说法不一。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见诸《史记》,据说姬昌在渭水之滨遇到正在钓鱼的吕尚,认为他有治国之才,立即拜其为军师,掌管三军。

在吕尚的辅助下,姬昌确定灭商大计:首先是发展壮大自己,同时迷惑纣王,不让其察觉出姬周的意图;此外则是全面掌握殷商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并且寻机策反商纣的羽翼,使纣王陷于孤立。

吕尚早年曾到过殷商之地,这使得他对商纣的军政概况有一些初步了解,但他还是巧妙部署间谍悄悄潜入殷商,打探商纣的核心机密。为了麻痹商纣,他制造大量假相,诱使其调整战略矛头,不与姬周为敌。

在吕尚的劝导下,文王立即在周原建立宗庙,祭祀商的先祖,以表示顺从。姬周还应允商王到周的辖区狩猎,以满足商王的口腹之欲。除此之外,吕尚还在国都建造玉门和灵台,安置大量侍女,每天撞钟击鼓取乐,竭力给纣王造成周王耽于女色、沉湎于享乐、不思进取的假相。纣王就此被迷惑,认为姬昌并无与商争夺天下的实力与志向,属无能之人。纣王从此把战略矛头瞄准东方诸侯,在西部防线仅投放了少量兵力。

东方诸侯是指东夷。吕尚认为,曾是殷商属国的东夷其实可以发展为殷商的敌对方,因此他决定去殷商大行间谍活动,策反东夷叛商,让他们加入到伐商的队伍中来,至少能分散商纣的注意力,打乱其兵力部署,为下一步周王伐商做好准备。

吕尚在东夷进行了一系列艰苦运作,成功地让东夷背叛商纣,站在周王一边,成为周灭商的同盟军。商纣震怒之余,不得不立即调整战略部署,以大量人力、物力对付东方之敌。在经过多年征讨之后,商纣终于使东夷再次臣服,但自己也是元气大伤,国势日渐衰落,甚至一蹶不振。

吕尚和周武王密切关注着从敌国传来的情报。起初,间谍送回的情报是殷商政坛混乱,邪恶之人受到重用,而贤良之人却被罢黜。武王和吕尚认为,此时还不是出兵良机。不久,他们又得知商朝百姓都因为畏惧纣王的刑罚,不敢开口评论政事了,便信心倍增。等他们获悉一干得力臣子都灰心地离开纣王这个无道昏君时,吕尚和武王认定伐纣的时机即将来临。

姬周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实力上的巨大跃升,而殷商却在茫无头绪中迎来了一次致命内乱。由于王子比干的被杀和重臣箕子的被囚,商王朝的统治几近分崩离析。吕尚和武王认定时机已经到来,便准备发起最后一战。约在公元前1046年某个深夜,吕尚率领兵马,顶着暴风骤雨,悄悄地向殷商进发,最终完成了灭商的历史使命。

《孙子·用间篇》中有“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一句,这至少说明“吕尚行间”被孙子认为是周兴商亡的关键。正是由于吕尚一系列谍战运作,姬周对殷商的国情、军情才有了充分了解,成功赢得发展实力的时间,从而为灭商奠定了基础。吕尚的行间和战略情报运作,使得对手错误地调整了战略方向,既消耗了对手实力,也令其不能兼顾东、西战线,终留下极其虚弱的防线,等着己方的乘势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