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小名叫点娃
能够来到这个世界的,都是与这个世界结缘的人,而在这尘世上,人与人的相遇相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缘分。我们与崔云山相逢相识,是我们大家与崔云山的缘分。缘分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应该说是命里注定的,并非由谁刻意而求之,否则也就不会叫什么缘分了。我们与崔云山的缘分,缘于他的善良,他的诚信,他的智慧,他的勤劳,是一位得成大道者,因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不容置疑,天龙公司是运城企业界的一面旗帜,崔云山是河东人民的骄傲,这是在我采访以后并经过深思熟虑,方才得出的结论,并且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对于这种评价,崔云山向来很谦虚,也多有推辞,总是心怀感激地说道:“我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本没有多大的能耐,应该感谢河东人民,是河东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为我提供了成长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也让我赶上了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崔云山之人厚道,心存善良,多思感恩,所以他在记事簿中这样写道:中条山是我的脊梁,黄土地是我的肌肤,盐池是我肉体里的血液,为河东父老乡亲尽我所能,则是我这一生追求的东西。2014年河东的金秋,天高云淡,是收获果实与播种希望的季节,我们探寻崔云山传奇的人生之路,就是从脚下这片土地开始迈出的。
古人云,善良之人便有善良之心,善良之心便有善良之言,这是人性的本质使然。崔云山之言,应是出自于内心的感动,他常常向我抒怀道:我生长在河东大地,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正是河东的山水与文化,将我孕育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河东人。崔云山这话说得朴实,而且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没有一点儿矫揉造作。我很同意他的观点,每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不同于他人的单独个体,除了父母亲的血缘遗传外,还受制于不同的天时、地利、人和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此而言,崔云山的善良智慧、聪明才干、仁义多情、坚毅执着、平易近人、诚信淳朴等诸多性格与品行,都与生育他的这片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素。
有人这样评价道:河东之地多壮士。这个论断让人们信服。设若不妨,我们可从古代屈指数来。且不说远古时期的蚩尤,夏殷时代的关龙逄,东汉三国的关云长。单就唐代安史之乱中的封常清、张巡,明朝时的乔仰甲,清时“戊戌变法六君子”的杨清秀……这些河东良臣壮士们而言,都一样的忠义、勇武、正直和坦荡胸怀。哪一位不是精忠报国,鞠躬尽瘁,血溅白绫,死而后已?他们舍生取义,知恩图报,忍辱负重,宁折不弯等性格因子,不正是崔云山以及我们河东人基本特质的具体投射吗?
在运城人们的眼中,崔云山也是一位壮士,这并不是阿谀奉承之词。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的今天,尽管我们已经不需要那种奔赴疆场,浴血奋战的勇猛之士,但我们依然需要那种敢于创先,执着奉献,磊落而豪情的善良骄子。崔云山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壮士断腕之魄力,艰难探索,勇于奉献,用实际行动,为河东大地谱写出一片壮丽之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三》。由西汉末年刘向编定,比喻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当分开。王平鸽先生的话不是虚誉,也不是诳语,应当是对崔云山和他成功之路的正确评价,而且是名副其实,恰如其分的。别的暂且不说,单就从他在运城这片有着深厚小农意识的土地上,敢于站出来“吃螃蟹”,将一座服装学校,打造成“以校办厂,以厂养校”,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开创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先河,固定资产达到数千万元。并且数度起伏,几经磨难,至今30多年了,依然是朝气蓬勃,风生水起,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与王平鸽先生虽然认识时间不长,但是他的性格豪爽纯真,说话直率淳朴,做事敢于承当,体现出了河东人心灵善良,性格豪爽的基本特质,很是让人敬佩,他的话代表着一种民意的折射。王平鸽先生也有着河东人独具的特质,他们生存的这片土地上,彰显着华夏民族的浑然大气:君不见河出潼关,因太行之阻而增其咆哮;风迥三峡,因巫山之隔而添其怒号。5000年来,我们这个积郁沉重的古老民族,在忧患中上下而求索,发出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创建下一桩桩前无古人的伟业。在这一条雄关漫道上,有多少像崔云山这样饱含忧患并致力于民族振兴的壮士们,背负纤绳,长途跋涉,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创造了无数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崔云山出生于盐湖区李店铺村,小名叫点娃,是因为他小时候多灾多病,身体羸弱,像个小不点儿。旧社会时,农村里有个风俗习惯,谁家里的孩子多灾多病,就会将孩子认在石头上,或者是铁匠、石匠之类的人。就像巷子口经常放置着一块石敢当一样,是要将其命变得硬起来,以换取这一生无事平安。看着孙子病怏怏的样子,姨爷便选了一个风清月明的日子,摆上献供,燃了三炷香,将崔云山认给了北斗七星。在人们的眼里,那北斗七星就是由七个点儿组成的饭勺儿,所以崔云山就叫点点,大家都习惯叫他“点娃”。
应该说崔云山是幸运的,虽然是到了临近不惑之年,才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位置。有道是,“出生四十正当年”。他开始走上创业之路的1983年,已是37岁的人了,也可谓是大器晚成。孟子有一段著名的格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其大概意思是说: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于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这个人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是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从而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曾具备的才能。
崔云山是不是孟子所描述的这样的人?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据说曾有人这样试探问过他,但是其本人从来都一口否决。他的父母亲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现在已不得而知,不过我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且不说他的父亲是行伍出身,母亲只是一位农家妇女,大约都应该属于文盲之类的,他们肯定没有那么高深的文化水准。而且做父母亲的,谁又愿意让儿子什么也还没有得到,倒先去受苦受难呢?但是天下之事,并非都能够如自己所愿,而且崔云山在人生道路上开始的几年里,也确实如孟子所言的那样,饱受着病痛的折磨。
1946年6月15日,是农历五月十六日,河东平原已是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悬在天空,树叶儿纹丝不动,秋田禾都扭曲成了卷儿,偶尔有一丝风吹来,还夹杂着刺鼻的盐卤味儿。出运城市往西,有一个村庄叫作李店铺村,因距城中心的钟楼八里地,因此也称作“八里铺村”。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楚的岁月,日本鬼子刚被赶走,旧中国还没有完全解放,内战的摩擦却已经开始,百姓们百无聊赖,多是惶惶不可终日。尤其是运城市附近的村子,不时还能听到从城里面传出来的枪声,也就在这个时候,李店铺村中一个贫苦的农户里,崔云山出生了。当他的第一声啼哭在黎明中唱响时,就预示着一个新的生命的到来,并且将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一生的痕迹。
摇篮中的崔云山,也可谓是生不逢时,所以并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依乡亲们的话说,他是在战乱和贫穷中蹒跚学步的。人们都喜欢“苦尽甘来”这个词语,来为自己寻找快乐的源头,然而父辈们所遭受的这一切苦难,并没有为小点娃带来什么好运,病魔就像一个死皮赖脸的小泼皮,始终不离不弃地缠绕着他。在长大以后的岁月里,崔云山不止一次地念叨着,真应该感谢姨奶奶,常常会把他抱在怀里,嘴里哼着蒲剧小调,就像一架永动的摇篮,不停地摇晃着,直到他睡着了,才会抱回自己的被窝里。也正是得到姨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才使得崔云山面对病魔的童年,能够天真快乐地生活着。
儿童的记忆是深刻的,崔云山说,在自己很小的儿童时代,姨爷姨奶便给他讲盐池的故事,讲黄帝战蚩尤,讲风后造指南车,讲哑姑救百姓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面,便对盐池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后来他稍微大一点,便时常和小伙伴们结伴来到盐池边,看着涟漪荡漾的池水,闻着那熟悉的味儿,心里便有说不出的舒坦。时至今天,崔云山有时遇到了烦心的事,或者是为了深思熟虑思考问题,便会独自来到这里。点上一根烟,远远地望着烟波浩渺的盐池,让思绪飞翔的很远很远,从而在这里获得知识与力量。
在崔云山的性格因子形成过程中,有三个河东历史人物的行为对他的影响较大,即舜帝的德孝、关公的仁义、哑姑的奉献。这三者像一个三角形一样,支撑起了崔云山的人格品质大厦。尤其是解州关帝庙,距李店铺村仅一步之遥,更是崔云山崇拜向往之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1955年,崔云山上小学二年级,清明节时分,他们班级在郭老师的带领下游览关帝庙。当他们穿过御书楼,游了崇宁殿,兴致勃勃地来到春秋楼门口时,不提妨一位叫薛孟来的同学大喊了一声,崔云山当即昏迷了过去,被大家七手八脚地抬了回家,数十天眼睛都看不清东西。
当时家里人都很害怕,姨奶却非常高兴,压低嗓门神秘地告诉他:“我说点娃,这事以后不能再对外人讲了。你知道吗?那是关老爷的灵魂附身了。那一声大喊,就是关老爷骑着赤兔马从天而降哩。”那时候的崔云山,并不知道“灵魂附身”是什么意思,将来对自己生命会有什么神奇作用,只是对关老爷有了更深更多的敬意。你说怪也不怪,不知道是北斗星的神灵护佑,还是关老爷的灵魂附身,抑或是全家人的诚心,反正是感动了老天爷,从那以后,崔云山的病情渐渐地有了起色。这个曾经病魔缠身的小不点儿,脸色开始红润了,身体也恢复了健康,像一颗经过寒冬的小树苗,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起来。
李店铺村的记忆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是在母体分娩后,自襁褓中的挣扎开始的。虽然我们没有选择出生地的权力,但是我们却能够适应出生地的环境影响,这便是“环境决定人”格言的出处。事实上,不论我们是帝王将相,还是凡人百姓,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故乡的印记。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环境对于每个人后天成长、性格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和作用。崔云山出生在河东,这片称作“古中国”的山水,造就了厚重而深远的华夏文明,也造就了运城人善良厚道的人生轨迹,崔云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如果说故乡是一条流动的河流,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涓涓的溪流,始终缠绕在她的身边。只有我们日夜不息地流淌着,也才能够汇集起故乡那奔涌翻腾的浪花,形成我们人生精彩的轨迹。崔云山出生在古中国之地,使他自小就耳濡目染了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也造就了他的性格与品质。在与崔云山的长期交往过程中,他常常会向我提到舜帝、关老爷和哑姑三个人物。可以看得出来,他身上所体现出“做人德为先,待人诚为先,做事勤为先”的品质,与他的内心深处舜帝的德、关老爷的诚、和哑姑的勤是分不开的,这一切也正是他这一生中永远的梦想,永远的路标,永远的追求。崔云山在这个梦想与追求的过程中,形成了他宽厚包容、诚信仁慈、与人为善、勤劳朴实的道德风范,也构成了他一生做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哲语,不仅说明风水地利,自然环境,对于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形成,有着根深蒂固的先天元素。而后天所处地域的民俗风情,行为习惯,对于人的素养与品格的形成,也是有着不可忽略的文化因素。崔云山一生中对龙的挚爱,就是缘于在他的幼小心灵里,传输了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而龙的图腾又源于母亲河如龙在飞腾。有句俗语说道,黄河九曲十八弯,宁夏一弯到潼关。也许是因为这一弯付出的强度太大,母亲河似乎在此也有些疲倦,于是才会转身向东平缓地流去,抛洒下了河东这片肥沃的土地。而家乡附近的盐池,又更像是母亲胸脯上的乳房,用其富饶的乳汁,孕育了我们华夏民族,传承了我们龙的传人炎黄子孙。
我不知道在崔云山的心目中,家乡的因子到底能够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但是他每每谈及家乡故里时,总是充满了感情,多次语言哽咽,热泪盈眶。崔云山说过,他喜欢和热爱盐池,不仅仅因为传说它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不仅仅因为盐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而是更喜欢和热爱盐池那宽厚包容的品格。他说在盐池里,深藏着数十种甚至是上百种的有机物质,由卤水升华为人类生命的营养元素,其整个溶解提炼的过程,就恰如人生一样,酷暑溶解,严寒结晶,最终无私地奉献给人类。正是盐池这样的风水赋予了自己智慧、力量与勇气,所以才能够有今天的成绩与收获。我们或许可以说,正是家乡这些潜移默化的文化基因,构成了崔云山智慧人生中优秀的元素与品质。
人生之路从远处走来,还要向前方走去,在这条来已逝去且还需无限延伸的道路上,会让我们由此产生出许多联想。为了延续历史的背影,崔云山曾经寻根崔姓的脉络,而且也有颇丰的收获。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的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公元前1004年)。后人便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的得姓始祖。
魏晋南北朝时期,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称中国。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列,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27人,《西厢记》里的主人公崔老夫人,其丈夫崔伯元就是唐代当朝的相国,因劳累死于任上。崔老夫人带着女儿崔莺莺,扶棂回河北博陵去安葬,路经蒲州普救寺,与去京城西安赶考的洛阳秀才张生相遇,从而演绎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在此期间,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足迹逐渐遍布全国。
明朝初年,得益于山西大槐树的移民,崔姓又逐渐进入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北方一大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居多,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不过他们无论迁居何处,崔氏辈分用字均为先祖传下来:唐文辰万景天瑞永维昌忠孝诚敦贤谦尊茂泰方。其家训是:家国兴盛为仁,遵纪守法为义,尊老爱幼为礼,立志成才为智,诚实本分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