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本序

一八六八年,美国出版了一本震动文坛的小说,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赢得无数读者的心,尤为青少年所喜爱。这本小说便是露易莎·梅·奥尔科特(1832—1888)写的《小妇人》。

《小妇人》是大众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全书贯穿了善良仁爱、追求道德完美的精神,歌颂了家庭的伦理观念和邻里间的助人为乐,因此能历久不衰,连续畅销,还先后被改编成戏剧、拍成电影,在世界各地上映、演出。小说在银幕上的巨大影响,也证实了其独特的魅力。

作者一八三二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A·布朗生·奥尔科特是一个不得志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立志办学,但缺乏支持者,以失败告终。同小说中的马奇先生一样,他成天耽在书斋里,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家庭逐渐陷入贫困的境地。生活的重担落到能干的母亲身上,小奥尔科特为了分担家累,很早就出外做工,当过家庭教师、小学教师、医院护士,以后曾看护一贵妇人,并随同周游欧洲。她为了帮助家庭、爱好自由,故终身不嫁,《小妇人》中的主角乔,即以她本人为蓝本。

作者性格开朗,豪放不羁,有男孩子气。从小深受父亲及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的影响,主张自强自立,强调个性与尊严,这种思想也贯穿在所写的小说中。勤奋阅读想当作家的念想虽然很早就有,但早期的写作屡遭挫折。由于她独具的才华和努力笔耕,在一八六三年写成了书信体作品《医院速写》,一八六五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喜怒无常》,一八六八年终于写成出版了脍炙人口的《小妇人》。以后还有《小男人》、《八个表兄妹》、《盛开的玫瑰花》等作品。一八七〇年写作获得成功的奥尔科特又重游过一次欧洲,除了写作还积极参加戒酒和争取妇女选举权等运动。一八八八年,作者五十六岁时在波士顿死于脑膜炎。

这部小说带有自传性质,生动地描写了一个美国家庭马奇家四姐妹的成长过程。南北战争时父亲常年随军在外,她们伴着慈爱的母亲生活在小城镇。四姐妹的性格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共性是她们都生活于一个和谐的家庭,父母慈爱,子女孝顺,伦理观念强,相爱互助,自强自立;个性是大姐梅格是贤妻良母型,结婚后相夫教子,持家有道。二姐乔,也就是本书主角,开朗豁达,独立自尊,为了帮助家庭,成年后热中写作,所得稿费贴补家用。本书作者粗放的性格和想当作家的梦想,在乔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三妹贝思性格内向,善弹琴,音乐上有造诣,由于体弱多病,少年夭折。四妹艾米是淑女型,注重体态举止,喜爱尝试艺术,对绘画雕塑有审美能力,但在年少时也有其虚荣心态。

母亲是家庭支柱,注重子女教育,培养她们不趋附金钱权势和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虽然家境贫寒,但在可能条件下,还要去帮助更为困难的人们。

她们家的邻居劳伦斯家有祖孙二人,爷爷慈祥,孙子劳里热情,都乐于助人。在两家的交往中,马奇家始终处于不亢不卑的状态,但也不失热忱。劳伦斯家比较富裕,但不以财炫人,相互间以平等姿态对待,真是互为芳邻。

小说作者早年在新英格兰地区的生活经历,成了以后的写作题材,由于亲身体验,写来得心应手,人物灵活生动,情节趣味盎然,且富有教益。

例如小说开始在“欢乐的圣诞节”一章中,马奇家穷,孩子们没有得到什么礼物,但有父亲远方来信的鼓励,有母亲温暖的关怀和她们自己精心设计的演出,显得其乐融融。这时有个可怜的邻人来求乞,说是家里没有火、没有食物,几个小孩在挨饿受冻。马奇太太问女儿们,愿不愿意把早饭分一部分给人家作为圣诞礼物,她们一致同意,把荞麦糊和面包装了一篮子送去。

到了这家人家,只见家徒四壁,母亲病倒了,孩子们饥肠辘辘,蜷缩在破被下。得到马奇家的帮助,他们喜出望外,称援助者为天使儿童。四姐妹欢欣雀跃,过了一个快乐的、有意义的圣诞节。

四妹艾米醉心绘画雕塑,其间也有很多趣事。她在作烙画时,木头的焦臭在室内弥漫,烧红的烙棒到处乱放,害得家人时刻准备蓄水,以备失火时应急。后来在塑像时,自己的一只脚又陷入石膏桶里,费了好大劲才拔出来。她曾邀请绘画班的同学来家里聚会,精心准备了十二个人的午餐,结果只来了一个人,害得家里接连几天吃那吃不完的蛋糕和色拉。

家里的一大悲哀是三妹贝思的早逝,她自小身体孱弱,一直没有好转,才十几岁的花季年华就病得奄奄一息。家里把最舒适的房间留给她,里面放满了她最爱的东西——鲜花、绘画、钢琴、小猫。附带说一句,马奇家穷,买不起钢琴,而贝思又是如此热爱音乐,渴望得到它。邻居劳伦斯老爷爷知道后,把已故孙女的小钢琴送给了贝思。贝思垂危时,看到二姐写的赞叹她的诗句,感到家人如此关爱她,这是多大的安慰啊!于是她带着被祝福的面容离去,留下一声轻轻的叹息。

书中的女主角乔是作者的影子,写来更具光彩。她生性豪放,强调自我奋斗。当初父亲马奇先生因为帮助一个不幸的朋友而失去家产,两个大的女孩恳求父母让她们自己谋生。乔去了叔婆家伺候老人。在那里乔发现了有间放了许多好书的藏书室,叔婆打盹或接待来宾时,乔就钻入这个清静之处,贪婪地看着诗歌、传奇、历史、游记。后来邻居劳伦斯家也有一个藏书室,那也是乔经常去的地方。这些都为乔日后热心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而打下了基础。

乔与邻居劳伦斯家交往力求地位平等。劳伦斯家比较殷实,他家的孙子劳里因为父母双亡,跟着祖父生活。有一次劳里病了,十分寂寞,乔经常去看望他,和他分享欢乐。但以后劳里喜欢她并向她表露爱情时,乔冷静分析了自己和他的各方面,觉得不合适而离家远出打工。

在父亲病重要母亲去照顾时,乔剪掉了自己一头浓密的秀发,卖了二十五美元给母亲带去。在家中乔很关心姐妹们,在她们受到伤害时呵护有加,在她们作出成绩时备加赞赏,同时也对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乔的性格特立独行,有自己的尺度,不受外界影响,人既独立,又十分和谐地统一于家庭的氛围里。

小说的背景是处于十九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期间,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就已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弊病以及各个阶级的道德标准在书内也有反映。

在“梅格到繁华世界去”一章中,大姐梅格要去一豪富之家作客。单纯的她开始时兴致勃勃,但慢慢地感觉到和周围环境不协调。因为家里穷,没有合适的衣着,穿戴显得陈旧寒酸。当她看到姑娘们的眼神时,不由得脸色通红,因为她虽然温柔却不失自尊。有个富家小姐硬要借衣服给她,把她打扮成贵夫人模样,完全失去了少女的天真。无意中她又听到太太们的冷嘲热讽,笑她只有一件旧的薄纱衫,穿着别人的衣服浑身不自在,还讥笑她们家对邻居劳伦斯家有所企图。梅格听到这话感到屈辱,回家后在母亲面前坦白,痛恨自己的愚蠢,并保证以后不再慕虚荣。后来她嫁了一个疼爱她的并不富有的丈夫。

又如有一次一位夫人办了一个展销会,邀请乔的小妹艾米参加。艾米自恃以自己的才具肯定会主持艺术品的展台。但那位夫人的女儿妒忌艾米,要艾米换到其他地方去,把艺术品的展台让给她,并影射艾米主持原来的展台会吸引“先生们”。当天晚上艾米把这事告诉家人,引起她们极大的愤慨。

诸如此类的事例,磨练了姑娘们的意志,使她们沿着自强自立的道路生活下去。

《小妇人》的故事打动了读者的心,因为里面有真实的东西,写作时想的不是名声、金钱,而是倾注了全部心灵,描绘出一幅充满爱心的生活场景。

《小妇人》出版后风靡各地,作者又写了《好妻子》一书,后来有的出版家把两本书合为一册出版,总名《小妇人》。我们这个版本也是包括了两部分,把《好妻子》一并收入。

张洪怡

二六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