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为重要的宗教哲学家之一,马丁·布伯(1878—1965)对西方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宗教学和社会学的重大影响无需赘言。1923年出版的《我与你》是他的代表作,也被作者本人称为“我的第一部毕生之作”;书中所主张的“对话原则”,一举奠定了布伯作为思想家在学界的重要地位。就此,著名学者沙洛姆·本-科林(Schalom Ben-Chorin)评价道:“对话哲学在20世纪哲学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它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马丁·布伯。”
然而即便是在西方,这一切也并非水到渠成。在布伯逝世后的二十五年里,其思想的重要性虽然广受认可,却始终未能自成一派,即便是在以色列也鲜有人问津。但可喜的是,进入90年代后,布伯思想的价值在多方面得到了发掘。尤其是从2010年起,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启动了21卷马丁·布伯作品集的编纂工作,迄今为止已经出版15卷。
自20世纪80年代末被译介到中国之后,《我与你》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例如,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曾撰文评价道:布伯的见解对于片面地陶醉于主体认识客体和征服客体的我国思想文化界来说,应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更为可喜的是,布伯的思想不仅在哲学和宗教学界得到了肯定,它在心理学、教育学和文化学上的价值也正在被逐步发掘。
毫无疑问,《我与你》受成书年代所限,书中的些许思想或许有陈腐之嫌;但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它带给我们的启发却永不过时。本书有着浓重的思辨色彩,“人”与“关系”是它思考的重心。“我”和“你”之间的关系,既是人与上帝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身的相处之道。只要细心研读,相信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收获自己的答案。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本书一直只有陈维纲先生翻译的版本传世。陈先生的译本文采斐然,也给我带来了诸多启示。美中不足的是,该书经英文转译,也因此承袭了英译本的一些谬误。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得知杨俊杰教授的译本已在不久前问世,惜因身在国外,尚未有机会拜读。两个新译本不约而同出版,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读者对《我与你》一书的巨大兴趣。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译者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力求使译文准确得体,以飨读者。但限于时间和自身水平,难免有所疏漏,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徐胤
2017年11月于德国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