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荐读书目
- 《清华大学荐读书目》编写组 胡显章
- 2551字
- 2021-03-24 20:56:31
《中国建筑史》
导读作者/秦佑国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觉,用科学的方法保护、继承中国建筑文化,历尽艰辛而撰写的建筑史书。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年),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长子,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15—1923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1927年获硕士学位,后去哈佛大学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28年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1931年参加“中国营造学社”,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7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5年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宗师。由他主导的中国建筑史研究,结合了现代田野调查与文献学、考古学的方法,确立了中国建筑作为一个持久而独立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历史中的地位。
成书过程
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同仁,历经十余年,遍历200多个县,对两千余处古建筑做了现场调查和测绘。抗日战争末期在四川李庄,梁思成基于调查测绘资料和前期的文献与理论研究撰写了《中国建筑史》,并完成了《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的英文文稿。
1932年在北京结识了梁思成夫妇的费正清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二次大战中,我们又在中国的西部重逢,他们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却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思成只有102磅重,在写完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以后显得很疲倦。在我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他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还有崇高的品德修养。”“我为我的朋友们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精神而深受感动。”
《中国建筑史》1944年写成,直到1954年4月以《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旧稿》作为课程讲义付印,油印了50本,只是文字,没有插图,并删去了第八章“结尾 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1955年2月由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审处作为高等学校交流讲义《中国建筑史 清华大学梁思成编》(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发行,依旧是油印本,没有图片,没有第八章。正是这一年,全国范围发起反对建筑界“复古主义”“大屋顶”的运动,梁思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随后政治运动一波接着一波,直到“文革”结束,这本书一直未能出版,而梁先生已于1972年逝世。
1980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着手编辑《梁思成文集》,其中第三卷包括《中国建筑史》,1985年3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文中有插图197张,这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一次正式刊印出版,40年过去了。后来百花文艺出版社于1998年、2005年,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于2011年皆出版了《中国建筑史》的单行本。
1987年梁思成、林徽因及其助手的研究成果《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迄今为止清华大学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国建筑史》开头即道出建筑的目的及其影响因素:“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并指出建筑的“嬗替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
绪论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说“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并指出:“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梁思成先生提出的“结构技术+环境思想”的研究体系,对中国建筑史研究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性意义。正是从这两个因素,梁先生论述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结构取法及发展”有四点:“以木材为主要构件”“架构制(Framing Structure)之结构原则”“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外部轮廓之特异”(迥异于他系建筑,自身风格之特素,优美、富有吸引力);“环境思想方面”也有四点:“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着重布置之规制”“建筑之术,师徒相授,不重书籍”。
绪论第二节提出中国建筑的历史分期:上古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民国时期。
绪论第三节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两部术书——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作了介绍。“我国关于营造之术书极少,宋清两朝各刊官书一部,为研究我国建筑技术方面极重要资料。”并以两图表示宋、清两朝木构架做法样式。
在随后各章中,按历史分期讲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针对每一具体的历史时期,先从文献综述上对该时期的建筑活动,结合该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作“大略”和“梗概”的总体描述。接着便对这一时期的“实物”遗存,配以营造学社现场拍摄的照片和测量绘制的图纸,进行实例剖析和研究。最后是该时期“建筑特征之分析”,从“建筑类型”和“细节分析”两个方面总结出这一时期建筑的共同特征以及地区差异,又对不同历史时期作纵向比较,分析建筑形制和工法的发展演变。
这本书完稿于1944年,以文言文写成,又是一本学术性著作,现在一般读者阅读有一定的难度。
1980年代以后有多家出版社出版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相较之下以三联书店2011年出版发行的版式较好。当然2001年出版的《梁思成全集》第四卷中收录的《中国建筑史》版本更好,文字中的“公尺”未改成“米”,数字用中文写出(如公元一八六○年),未改成阿拉伯数字(公元1860年),和文字的语境相符。其他的版本都改写了。
因为中国建筑是木结构,难以耐久,加之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常毁坏前朝的宫室建筑,并因为北魏、北周和唐朝三个皇帝的“三武灭佛”毁坏寺院,所以中国没有很古的建筑遗存,只有考古发掘的被掩埋的遗址和一些汉代的石构(石阙、崖墓等)。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公元782年唐朝中期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1953年发现)
可以配合阅读《A PICTOR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图像中国建筑史》)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MIT Press)1984年出版,199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汉英双语本,2011年三联书店也出版了该书。
还可阅读费正清夫人费慰梅写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一书的中文译本,1997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最后附一张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手稿的扫描图。从中可以看到他极端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敬业求精的学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