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荐读书目
- 《清华大学荐读书目》编写组 胡显章
- 1391字
- 2021-03-24 20:56:28
《坛经》
导读作者/牟钟鉴
《坛经》约成书于七世纪末,是唐代佛教禅宗实际创始人六祖慧能的传教说法纪录,由其弟子整理而成;后几经增删,形成多种版本,如敦煌本、昕本、契嵩本、宗宝本等。该书是中国僧人作品中唯一被列为佛经的,是中国化佛教禅宗的代表作品,不仅对唐以后佛教有巨大影响,而且其智慧也被儒学与道教所吸收,促进了儒佛道三教的合流。
作者简介
慧能,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今涿州),本人出生于广东新兴,生于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卒于唐先天二年(713年)。小时家境贫寒,成年后出家为僧,辗转至黄梅东山五祖弘忍禅师处求法,舂米为务。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寺僧作偈(佛教颂词)。上座神秀主张渐悟,其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悟性极高,不赞成神秀而主张顿悟,其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弘忍心许之,半夜唤入堂内,密授法衣,定为六祖,令其南去弘法。慧能至岭南,住曹溪宝林寺,开南宗一派,其法门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宋以后,禅宗大行于天下,而南宗慧能一派则是禅宗主流,直至今日。
宗宝本《坛经》共有十篇:“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疑问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坐禅品第五”“忤悔品第六”“机缘品第七”“顿渐品第八”“护法品第九”“付嘱品第十”。全书表述了慧能的独创性佛学理念,主要有:(1)佛性本有,不假外求,故曰:“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要识身中净土。(2)心外无物,万法由心而生,故曰:“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3)不立文字,顿悟成佛,故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超凡入圣只在一念之间。(4)在入世中出世,真如随处可修,故曰:“佛法在人间,不离人间觉”“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运水搬柴即是妙道。”(5)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故曰:“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慧能留下《自性真佛偈》作为遗嘱。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成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坛经》的佛教法门,强调佛性本有、自我解脱和简易功夫,掀起佛教一场改革运动,一扫以往烦琐、教条、痴迷的积习,又打破教内教外的界限,因此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士人和民间的传播。它吸收了儒家重现实、重人伦的精神与理念,又借重于道家微妙玄通、见素抱朴的超越之论,而使佛教在深层次上融入中华固有文化,受到社会欢迎。就不信佛教的人群而言,如把《坛经》为宗经的禅宗看作是一种信仰心理学,从中吸取一些破除人生自寻的烦恼,自觉克服贪(贪欲)、嗔(怨恨)、痴(无明)的病态心理,发现和涵养人性中善良、坦诚、包容的品性,对于造就快乐人生和善美社会是有帮助的。
《坛经》的注释和研究论著很多。丁福保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笺注》,学术参考价值较大。当代佛学专家郭朋的《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和《坛经导读》(巴蜀书社1987年版),比较精到简明。李安纲的《禅悟坛经》(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有原文、白话、集注,还有插图与漫画,便于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