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导读作者/刘国忠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该书凝聚了司马迁及其父亲司马谈的毕生心血,为后人研究先秦、秦汉历史文化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材料,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90年以后去世。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长期任太史令一职。司马迁在父亲的指导下,自幼诵习经典,并师从孔安国、董仲舒等大儒,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二十岁以后,司马迁到全国各地游历,考察沿途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他还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地,又曾奉命出使西南,这些经历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和见闻。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一直有志于撰写一部历史著作,并已经完成了部分篇章,但该书尚未完成他就因病去世,临终前把撰史的工作托付给司马迁。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之后,有机会阅读皇室典籍和文献档案,积极搜集史料。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与公孙卿、壶遂、落下闳等人共同制定太初历,此后即开始着手著史。天汉3年(公元前98年),他因替败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入狱,被处以宫刑。他忍辱发愤,艰苦撰述,终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一书。除《史记》外,其著作存于今者尚有《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素王妙论》等。

 

《史记》记载了上起五帝时代,下至汉武帝统治时期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但因流传过程中有所佚失,其中《孝武本纪》《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律书》《三王世家》《龟策列传》等十篇仅存目录,“有录无书”,现存的这些篇章为后人所补写。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在继承以往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纪传体这种比较完备的史学表述形式,成为后来历代正史的楷模;《史记》通过历史的纵横剖析和人物描写来探讨古今治乱兴衰以及人生正道问题,体现了作者从历史视角来思考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刻思想;同时,《史记》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擅长用生动形象、准确凝练、饱含情感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描绘历史人物,所描写的人物个性鲜明,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千百年后还仿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鲁迅称赞该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洵非过誉。

 

《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最好全部阅读,但阅读顺序可以适当变通。《史记》的本纪部分按时间顺序列举国家大事,有些类似流水账,比较枯燥一些;十表是一些表格,八书专论典章制度,阅读起来难度都比较大。建议初读的同学们可从列传部分开始读起,然后再读世家,有了相关的基础后,再读本纪、表和书,感觉就会有很大不同。初读时可能会有不认识的字词,要勤查字典,也可通过上下文推测;同时建议结合考古发现、文物资料等来理解《史记》的内容,多去看看历史遗址和相关文物,以便与书中所获认识相印证,这样的话,对于《史记》的理解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文字。随着阅读量增加,专业修养提高,同学们还会逐渐发现《史记》中也会有不少失误之处,可以结合新的考古发现加以订正。如果时间比较紧张的话,建议同学把阅读重点放在列传和世家部分。

《史记》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也不断有学者为本书作注,早期的注解本,最有名的当属南北朝时期裴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后人把这三种注解本汇编到一起,这就是《史记》三家注本。在此之后,历代的整理和注解成果不计其数,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前四史”丛书所收录的《史记》三家注本,比较便于阅读(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共三册),对于古文基础薄弱一些的同学,可以阅读韩兆琦译注的《史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共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