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业道德与价值观

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促进医改目标的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王振义

医生职业精神的弘扬牵涉医患之间的关系,医患关系不能理顺和改善,便不能说医改是成功的。

职业精神是什么?是对职业的认识和实施,以及对完成本职业的态度。各行各业都有职业精神,但是它们共有的两个字就是“诚信”,即诚实与信用。很多行业中就缺乏这种诚信,医学当中也缺乏这种诚信。医生的职业精神与其他行业不一样,因为医生的对象是病人,是人的生命。我们过去医学经典《千金方》就是对人的观点进行阐述。

回到1300年前,孙思邈讲过,“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看到病人的痛苦就好像自己痛苦一样。以后又有很多医生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多次提出医务人员要为人民服务,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

我国在1998年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其中清楚地提出:“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2002年,西方提出了《新千年医师宣言》。这个宣言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签署并执行,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正式宣布加入推行此宣言的活动。同时,我们2011年也提出了中国的《医师宣言》。

医师职业精神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就是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作为一个医生就应该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然还有其他的社会公众性。《健康报》也提到医师职业精神的10项职业责任,其中有3项牵涉我们的技术,提高业务能力的责任,要提高医疗质量的责任,还有对治疗负有责任。

现在我们在医师执业当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呢?邱泽奇教授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现在就医总体满意度达到60.3%,医疗服务满意度达到57.3%。当然,对于个别医生的满意度可以达到94%。我们知道,如今医疗纠纷和事故频发,最近报道提到一位患者治疗时心脏支架用了7个。我问了一下,医生说支架是可以做7个的,但是不是一次性做,报道中没有关于此详细的阐述。我们在报道的时候要注意这些事情,很多人觉得医师要赚钱就放支架了。那你为什么用外国货呢?那你吃奶粉为什么吃外国的不吃中国的?这里存在着很多理论和思想上的问题。舆论对于医学界负面报道很多,老百姓的意见也非常多。据统计80%以上医疗纠纷是医疗态度违背医学职业精神引起的。

那么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在原因,也就是医生本身。有一部分医生的思想准备不够,没有认识到医生是一个劳动(包括脑力、体力)强度高、风险高、要有个人牺牲精神的职业。他只是认为一个医生,可以有收入,所以无法挡住市场经济和外界物质的诱惑。很多医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选择学医,没有按照毕业誓言去做,还有一部分医生的业务水平不够,出了很多的医疗差错。

交大医学院医学生毕业宣誓中清楚地写到了“恪守医德”,说明医德是非常重要的。再分析一下外部的原因,为什么我们医疗纠纷如此之多?医学界在人民群众当中有这么多不好的反映?我行医已60多年,我认为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职业了解不够,他们不知道作为一个医生的劳动强度和精神负担。因此有的病人要求过高,认为修个汽车花3千块钱,但花了3万块钱还没有把病看好,他拿看病和修理机器相比。所以,有的医生在行医过程中为避免医疗风险和诉讼,只能进行防御性医疗,写的东西都要天衣无缝,这种精神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然,有的地方待遇也不够。社会对医学的复杂性缺乏了解,所以有些媒体报道带有片面性和夸大成分。7个支架的案例中,医生如果问病人家属要用进口的还是国产的,病人肯定说进口的。我们不少国产的东西不够好,这个也不能怪病人家属。但是并不表示医生要用进口的就是要赚钱,不能一概而论。社会上还存在不够尊重医护人员的情况,经常可以看到医护人员被骂、被打,法律保护不够,最后对闹事的人也没有严肃处理,这就造成了一种社会不公正,好像只要吵,只要闹就可以有所得。这在社会舆论中有没有被揭露出来并加以批判呢?没有。

在医改当中存在着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生的问题。我们的医生要提升和弘扬医师职业精神。这种精神的提升和弘扬要通过哪一种途径和措施呢?社会、国家、领导要重视和善于进行医师职业精神的教育,这方面医师协会已经做了。媒体要了解和介绍医师职业的性质、难度、强度,要多为医生想一想,而且医生应该得到相应的待遇。医生的工作强度是非常大的,老百姓认为医生总是在想办法赚钱,医生是人,也有人的要求。

媒体要正确报道医疗纠纷,多做一些有利于缓和医患之间矛盾的事或报道。我不责怪媒体,他们也有职业的要求。稍微有一点事情就认为是医疗事故,这是不对的,医疗态度的问题就按照态度办理,是事故就按照卫生局的规定处理,把医疗事故分成几个等级,应该怎么处理,严重的话就不能再做医生。希望媒体能够正确报道、正确引导,让全社会了解医务人员工作的辛苦。我做了60多年医生,人家放假了我不能放假,人家休息了我不能休息,我一休息,救护车来了还得去会诊,这些社会上了解得可能不是太多。

对医护人员自身的要求以后要更加严格一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点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到。我活了80多岁,我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达到?是不是实现了我原来的愿望?如果说我在30~40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有非常强烈的愿望的话,可能会对病人做出更多的贡献。

什么是从医的目标和目的?什么是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每个医护人员都应该问一下自己。我们现在有很多榜样。特蕾莎修女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张平宜虽不是一位医生,但他深入四川凉山为病人服务,用爱遮盖“上帝的弃儿”。还有钟南山,他的出名就是因为SARS期间不怕被传染,深入病人内部调查了解原因,他提出“医患同心、平等尊重、互信关爱、仁心仁术、沟通理解”五项原则,呼吁社会共建医患和谐,他被评为“白求恩式大夫”。白求恩在1936~1938年期间作为世界上著名的胸外科医生,也是加拿大收入最高的39个医生之一,但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救援工作,又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最后由于手术感染而殉职。这位医生的逝世是为了中国人,为了和平事业,为了人类的尊严。特蕾莎修女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曾说:“我选择了贫穷的人,我代表那些挨饿的、身不披衣、无家可归、体有残废、双目失明、患有麻风病的人,因为他们感到被人们遗忘,成为社会的负担,被社会所唾弃。”她有一个信仰,以爱心来对待这些贫苦的人们。吴阶平也是一样,他对人生的价值、理想和信念做过一些哲学性的思考,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成败得失与祖国的最高利益拴在一起,他逝世以后,把财富捐献给了吴阶平基金会,鼓励那些为医学做出贡献的年轻科学家。清朝吴敬梓讲过“医家有割股之心”,把自己的肉挖下来给病人吃。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防治疾病,不是把挣钱、致富放在第一位。医生要钱算不算错?不能算错,因为没有钱,怎么改善生活?每个人都希望钱多一点,但是靠技术、靠服务得到的钱才是比较安心的,要做一名有良心的医生。

我认为,医师职业精神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第一,以病人为中心,孔子讲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为病人多想一想,要懂得病人的心理。有很多医疗纠纷就是因为医生讲的一句话,医生没有从病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第二,要摆正“道义”与“利益”的关系,要不断学习,精益求精,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不要讲损害他人的话,与其他医生意见不合的时候不轻易暴露在病人及其家属面前。我做学生时,老师就一直强调这一点,因为诊断方面的意见不同,医生和医生之间可以讨论,但不要在病人面前评论。在背后讲人家的坏话是不妥当的,而医生当中这些现象常常可以见到。

职业精神应该怎样树立呢?这需要一个过程,它是一个自我约束、磨炼的过程,而且要从医学教育的第一课就开始。我在念书的时候,3年级就组织我们到平民医院去照看生病的穷苦人,让我们为他们服务。我的孙女在美国,她自己要求到南美洲为穷人去治病,爱心不是长大了再培育,而是从小就开始。我们曾经下乡为农民服务,那时候叫培养阶级感情。现在看起来我仍然觉得这种措施是对的,我们医生就应该到贫穷的地方去看一看、听一听。

一个人应该从“原我”到“自我”,争取达到“超我”。“原我”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天性,比如我喜欢吃得好一点,喜欢吃肥肉。“原我”是喜欢吃肉的,为什么变成了“自我”呢?因为多吃会肥胖,不健康。我作为医生挣钱是好的,但是不能用不得当的手段得到。像特蕾莎修女就是“超我”,她愿意离开自己富裕的家庭去为穷人服务,这些高尚的思想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我们也要争取这种“超我”。

医生做了牺牲,有什么回报呢?有了正确的医师职业精神才会不断钻研,解除病人的痛苦,有了高超的医疗水平才会有效地提升职业精神。我记得在“大跃进”期间曾经讲过一句傻话“三年攻克白血病”,光有雄心壮志是没有用的,没有本事怎么治疗病人呢?还有一点是其他职业可能无法体会到的,医生的职业精神会给你带来人间“爱”的报酬。我在2012年春节接到了一封信,这个病人治愈已经20多年了,现在是一个地方的银行副经理,他说:“因为用了你的治疗方法和指导,我全家都活下来了,并且生了孩子。”还有一位30年前的病人,一定要来感谢我,这次“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我也算是其中之一,他和整个家庭都过来给我授奖,这些体会只有你用爱去给他服务,你才会有爱心的回报,这才是最高的价值。

只有有了正确的医师职业精神及其所激发的钻研热忱,才会有机会在医师生涯中获得所期望的成就。有人可能会说:“王老师,你机会好,你得到荣誉了。”其实我没有荣誉,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因为我做到了作为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得到了很多其他职业得不到的爱,很多的病人也是以爱来对待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