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科技创新
神经内科 陈生弟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指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这场科技界的历史性聚首,预示着创新中国正在翻开新的篇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我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结合38年医教研的工作经历及走过的路程,谈谈自己对科技创新的感悟。
学习,是基石
朱熹的一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创新与学习的关系:“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由此诗义,让人联想到创新之辛苦。学习犹如春水,一朝春水来临,艨艟巨舰便如一片羽毛,悠然飘荡于中流之上!移理而言,学习的基础如果不坚实,单纯地为创新而创新,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枉费气力。因此,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学习作为基础的创新,恰如春水不至的艨艟巨舰,移动艰难。因此,要想推进科学研究的创新,务必将学习放在首位,广泛的阅读和学习国际、国内的相关文献,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
1978年,我毕业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系,有幸在瑞金医院神经科工作了38年。期间分别于1983~1986年和1988~1991年攻读本校神经病学硕士和博士,师从于著名神经病学家徐德隆教授和周孝达教授,又分别于1995~1996年和2001年4月~6月以访问学者、博士后和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贝勒医学院神经病学系从事课题研究及临床进修,从此便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重大疾病帕金森病及阿尔兹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结下了“良缘”。我在导师们的指导下,以及自己作为导师指导研究生们开始了一段探索帕金森病及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诊治转化研究的漫长历程。帕金森病及阿尔兹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神经病学领域的重大难题。无论是在研究生学习或出国学习期间,还是在平时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学习、查阅文献、加强交流,紧跟医学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在前10年的科研生涯中,在国内首先成功建立了更符合人类特征的甲基—苯基—四氢吡啶(MPTP)帕金森病候模型,改写了我国以往仅用6OHDA PD鼠模型研究帕金森病的历史,促进了我国帕金森病研究的进程。正是因为硕博研究生阶段及出国进修的学习和积累,我才得以夯实临床与科研基础,为我后20年来作为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方法,是翅膀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指出:在激烈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13亿多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阿尔兹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分别是第一、二大神经变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照料者的负担。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治疗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让广大患者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实现上述目标就要依靠科技创新,而好的方法对于创新取得成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方法论的角度,创新,首先是从无到有的。原来没有的东西,我们把它发明了出来,比如青蒿素,屠呦呦把原来没有的东西提取出来并用于治疗疟疾,以及我们医院的王振义、陈竺和陈赛娟院士发现维甲酸治疗早幼粒性白血病都是创新。习主席在科技创新大会中指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长期以来我们团队一直专注和重视帕金森病的基础与临床的转化研究,通过建立帕金森病模型,探寻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试图寻找到一种可以用于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的生物学标记物,发现一些传统的中药用于帕金森病的保护性治疗,研究成果发表在Annals of Neurology、Molecular Psychiatry、Progress in Neurob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与此同时,我们团队创办了体现转化医学的国际英文杂志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目前已经进入了ESCI。
创新的第二种方法是新的排列组合,即已有两个或多个事物通过一定的手段重新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使用价值。比如在帕金森病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患者随着疾病的进展出现明显的步态障碍,不但给日常生活造成困难,还非常容易跌倒,且步态障碍对于抗帕金森病药物的治疗反应差,很多患者不得不使用拐杖,甚至助行器。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结果,在患者前方地面上投射一条垂直于行进方向的激光线,给患者一个视觉上的刺激,可以改善患者步态障碍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我们将激光发射器分别与腰带或拐杖结合在一起,组成一种可穿戴的发射激光的设备,应用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在初期的试验中,对于步态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一些患者使用这种可穿戴设备后,可以自己走路,实现生活的部分自理,减轻了照料者的负担及家庭的经济压力。目前在此基础上正在研发情景触发式可穿戴发射激光设备,希望早日实现自动识别步态障碍,自动触发激光发射,减少手动激光发射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使其产生新的使用价值,这也是一种创新。
在长达30年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无论是获取哪一种形式的创新,都需要认真的工作态度,需要探索求真的精神,需要专业的工作素质,以及需要务实的工作作风。
合作,是力量
在这次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这提示了我们合作的重要性。当多个人的思想进行交流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想法叠加,而是智慧和创新力的迸发。我坚信:“任何人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身后团队所给予的支撑,在一个好的团队里,每个人各得其所,各有所长,在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最终实现团队的既定目标。医学事业比起其他工作更需要寂寞和坚持,但每一位耕耘在这片土壤上的坚守者都相信,这不只是个人的事业,更是人类的事业。”
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大难题,但我们的团队并没有畏惧困难,而是迎难而上,虽然国内在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研究存在差距,但近十年来,通过与国内同道的共同努力,差距正在一步步地缩小。在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取得了一些原创、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同时,总结和摸索出了一套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预警、诊断、综合治疗的方案及预防干预的方法,得到了医学界和社会的认同,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十多项。我作为大会执行主席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19届世界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学术大会,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可以开拓科研思路,不同学科间的合作更可以促进成果的产生。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医生的经验,即使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神经科医生对帕金森病诊断的准确率也只有80%。震颤(患者口中的抖动)是帕金森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并不只是帕金森病的患者才有震颤(原发性震颤的患者也可以有手和脚抖的症状)。对于只有震颤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其诊断具有很大的困难。因此,研发一种可以检测震颤并区别不同疾病震颤的技术和方法,很可能为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并为帕金森病治疗效果的检测提供客观的评估依据。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康复医学工程教授的合作,我们开发了“针对震颤的基于Kinect深度图像数据的运动学检测分析方法”软件。该软件运行于微软的Kinect设备,能够获得震颤的空间三维坐标进而可以计算震颤的运动学参数,有利于不同震颤模式的识别。经过一些前期的临床数据的分析,该软件已经申请专利,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应用于临床,为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提供较客观的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每一名临床科研工作者,若有夯实的知识基础,正确的科研方法及良好的交流合作,势必可以在科研领域有所创新,为全面建立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