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习惯

你必须改变固有的习惯,才能享有结构化思维带来的好处。我打赌,当你做方案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打开一两个软件——要么打开一张电子数据表,用目光碾过一组又一组数字;要么打开一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开始创建幻灯片。这已经成为我们大部分人的正常反应,其原因只有一点:我们太着急寻找解决方案了。我们的欲望引领我们去分析那些数字和公式,以为这样可以更快得到最终答案。当内容渐渐充满页面,我们能感到自己是有进展的。不过这并不代表真正的进展。当我们急于寻找解决方案时,我们无法保证自己在回答正确的问题。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更糟,我们错误地解读了问题,却拿着数据跑到了老板的办公室中。在做报告之前,看着那些东拼西凑的幻灯片时,我们很可能发现自己做了太多的无用分析,很可能上个月就有人解决了这个问题。急于寻找解决方案让我们变得更为低效。

相比之下,不如找一块白板画个图表,或者在纸上乱画。在结构化思维过程的前几个阶段,你的想法和相关信息会非常混乱。在这一阶段,你野心勃勃地想着你的方案,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你会有不少改变。在起初的几步中,无须对什么是正确的感到困惑,相反,你要更专注于创造出下一步所需要的内容。不用担心,随着进程的推进,你的想法会愈加明确,以下是在每一步中你需要注意的事情:

第一步:定义问题。把你的问题写在草稿纸上或者白板上,你将与问题发起人及其他团队成员共同讨论。

第二步:提出核心建议。你仍然需要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在这一阶段不要担心方案是否正确,你只需要以此开始你的探索。

第三步:搭建框架。你需要在一个白板上勾画你的设想,画画可以帮你将结构视觉化,因为你的框架会随着思考而变化,在白板上打草稿比在草稿纸上更容易修改和重写。

第四步:创建故事。你可以在Word文档中或者在邮件中编写内容,它将成为最终版本的大纲,你将在之后的步骤中根据反馈逐步修改这部分内容。

第五步:讨论和打磨故事。在进行这一阶段时,你需要制作一个日程表来安排和不同的人见面,得到他们的反馈。

第六步:选择重要事例。回到你的白板前,重新审视你的框架,然后写下你为这个方案找到的有力的证据和分析。

第七步:证明或推翻假设。现在你可以用数据说话了,打开制表工具开始寻找数字,但是你最好在分析时带着一个目标。你的分析不是为了考察事实,而是为了找到一个特定的结果——证明或者推翻一个想法。

第八步:整合信息。如果你要做报告,那么此时你应当开始做幻灯片;如果你在写备忘录或者邮件,你就要按照相应的大纲来撰写。无论以怎样的形式进行沟通,都要选择一个适合你沟通对象的沟通方式。

第九步:分享想法。分享的方法要根据沟通对象来确定。你可能需要做一次正式的报告,也可能采用网络会议、电话会议或者其他适合你沟通对象的方法来呈现你的最终方案。

当你开始使用结构化思维时,最初的几步会令你感到非常不适,只有很少数人能接受模糊不清。你在白板或草稿纸上胡乱图画时,很可能会感到很难由此得到一个建议,不过你越是使用这种思维方式越会相信它,越能意识到最初的几步是多么关键。如果你最初几步做得顺利,后面的步骤便会变得简单起来,当你开始做分析时,也只会去做那些正确且必需的分析,而不是全部分析。

为了享用这一过程的成果,你必须改变你的习惯。我建议你把这页用书签做个标记,以便于日后随时查看。下一次当你使用结构化思维时可以重新翻到这几页,然后问自己这些问题:我是不是应该在白板上勾画却在用制表工具?我是不是在写出叙述过程前先编辑了幻灯片?如果你没有使用本书建议的技巧,又一次陷入老套路,就要立刻改变你所做的一切。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你的行为会变得更自然,你也会更快、更有效率地运用这种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