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界上没有“一夜成名”
伴随成功而来的常常是鲜花和掌声,这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所以当你幻想捧着成功的花环的时候,不要忘了,丰收的果实是靠辛勤的汗水换来的,而不是靠追求虚名得到的。
爱默生告诫我们:“当一个人年轻时,谁没有空想过?谁没有幻想过?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标志。但是,我的青年朋友们,请记住,人总归是要长大的。天地如此广阔,世界如此美好,等待你们的不仅仅是需要一对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双踏踏实实的脚!”
一年夏天,一位来自马萨诸塞州的乡下小伙子登门拜访年事已高的爱默生。小伙子自称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从七岁起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但由于地处偏僻的山区,一直得不到名师的指点,因仰慕爱默生的大名,故千里迢迢前来寻求文学上的指导。
这位青年诗人虽然出身贫寒,但谈吐优雅,气度不凡。老少两位诗人谈得非常融洽,爱默生对他非常欣赏。
临走时,青年诗人留下了薄薄的几页诗稿。
爱默生读了这几页诗稿后,认定这位乡下小伙子在文学上将会前途无量,决定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大力提携他。
爱默生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发表,但反响不大。他希望这位青年诗人能继续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于是,老少两位诗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青年诗人的信一写就长达几页,大谈特谈文学问题,激情洋溢,才思敏捷,表明他的确是个天才诗人。爱默生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在与友人的交谈中经常提起这位诗人。青年诗人很快就在文坛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
但是,这位青年诗人以后再也没有给爱默生寄来诗稿,信却越写越长,奇思异想层出不穷,言语中开始以著名诗人自居,语气越来越傲慢。
爱默生开始感到了不安。凭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发现这位年轻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通信一直在继续。爱默生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成了一个倾听者。
很快,秋天到了,爱默生去信邀请这位青年诗人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他如期而至。在一位老作家的书房里,爱默生问这位青年人:“后来为什么不给我寄稿子了?”
“我在写一部长篇史诗,”青年诗人自信地答道。
“你的抒情诗写得很出色,为什么要中断呢?”
“要成为一个大诗人就必须写长篇史诗,小打小闹是毫无意义的。”
“你认为你以前的那些作品都是小打小闹吗?”
“是的,我是个大诗人,我必须写大作品。”
“也许你是对的。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我希望能尽早读到你的大作。”爱默生有点无奈地说。
青年诗人完全没有听出爱默生的无奈,而是很自傲的说:“谢谢,我已经完成了一部,很快就会公之于世。”
文学聚会上,这位被爱默生所欣赏的青年诗人大出风头。他逢人便说他的伟大作品,侃侃而谈,锋芒逼人。虽然谁也没有拜读过他所谓的大作品,即便是他那几首由爱默生推荐发表的小诗也很少有人拜读过,但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位年轻人必成大器,否则,大作家爱默生能如此欣赏他吗?
转眼间,冬天到了。青年诗人继续给爱默生写信,但从不提起他的大作品。信越写越短,语气也越来越沮丧。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在信中承认,长时间以来他什么都没写。以前所谓的大作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完全是他的空想。
他在信中写道:“很久以来我就渴望成为一个大作家,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个有才华有前途的人,我自己也这么认为。我曾经写过一些诗,并有幸获得了阁下您的赞赏,我深感荣幸。使我深感苦恼的是,自此以后,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了。不知为什么,每当面对稿纸时,我的脑中便一片空白。我认为自己是个大诗人,必须写出大作品。在想象中,我感觉自己和历史上的大诗人是并驾齐驱的,包括尊贵的阁下您。在现实中,我对自己深感鄙弃,因为我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再也写不出作品了。而在想象中,我却感到我是个大诗人,我已经写出了传世之作,已经登上了诗歌的王位。”
在信的末尾他诚恳地写道:“尊贵的阁下,请您原谅我这个狂妄无知的乡下小子……”从此以后,爱默生再也没有收到这位青年诗人的来信。
那些成功的人总是看似一夜成名,实际上他们是以自己投入的无数心血作为基础的。那位青年诗人为满足虚荣心,一味苦苦地追求成为大诗人。而又不想投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结果前功尽弃。
虚荣心不可能指引成功的道路,幻想“一夜成名”的光环,只会让人堕入歧途,一事无成。
9.盲目的坚持是不可取的
做事情要坚持才会成功,但是盲目的坚持却未必会成功。比如小蚂蚁要过河,前面是一条无法穿越的河流,那么他是应该坚持游过去,还是选择“绕道而行”呢?如果盲目的坚持原来的路,坚持游过去,可想而知,只能溺水而亡。有时候,盲目的自信与坚持,并不能帮助我们跨越困难那条河流。理智地选择放弃,寻找新的路径,寻找新的机遇,成功可能会来得更快些。
有一家餐馆招聘钟点工。面试官是餐馆的老板,他向应聘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餐厅里正值人流高峰,你在送餐时不小心滑了一下,手中的托盘即将摔落,你会怎么办?”
许多应聘者的回答都是答非所问,应聘的人一个接一个地走出面试的房间,老板的脸上却没有喜悦之色。萨姆也被问到了这个问题,他不慌不忙地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会尽全力把托盘倒向自己。”老板听后面露喜色,最终萨姆被聘用了。
萨姆能得到这份工作,因为他果断地将即将摔落的托盘倒向了自己,保证了顾客不会因此受到伤害。尽管从眼前来看,萨姆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但是他保全了顾客的利益,从长远角度来讲,也就保全了餐馆的利益。萨姆的成功就在于他敢于放弃。
象棋中有“丢卒保车”的战术,同样,在人生中,有时候我们也必须学会放弃。当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则是不明智的放弃,是不可取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学会放弃才会更好的拥有。得失之间的效果,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见效,但是善于取舍的人,会取得其中的主动权,让它发挥最大的功效。
战国时期的冯谖就是一个懂得放弃的人。他是“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的门客,生活落魄,性格狂放不羁,然而孟尝君却以礼相待,终于感动了他,他决心寻找机会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
冯谖在孟尝君门下“白吃”了三年之后,机会终于来了。孟尝君要派人到他的封地薛邑去讨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情极为棘手,于是无人愿意前去,这时冯谖站了出来,主动承担了这个责任。他问孟尝君想要用催讨的钱买点什么回来呢,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
薛邑地区十分落后,人们生活都很穷苦,这也是为什么其他门客都不愿意前来讨债的原因。而当地百姓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心中充满怨言。冯谖了解这个情况,于是将此地的百姓集合了起来,对大家说道:“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于是特意派我前来免除大家的债务,利息也一并免除。我把借据也带来了,今天就当众烧掉,大家的债务从此一笔勾销。”大家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冯谖在众人面前烧掉了借据,大家才相信这是真的,众人感激涕零,称赞孟尝君的仁义。
冯谖回去后,孟尝君询问他讨债的情况,他回答道:“不但利息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听后很不高兴,冯谖接着说道:“您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这样做对你收拢民心大有好处啊!”
过了几年,孟尝君遭别人陷害丢失相位,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邑。当地百姓听说自己的恩人回来了,纷纷出迎,全城空巷,表示坚决拥护他、跟随他。孟尝君大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焚券市义”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