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斯诺登和他背后的“黑客行动”(代序)

在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新闻大事件当中,让美国政府颜面扫地的“棱镜门”事件无疑大出风头,而挑起这场轩然大波的主角爱德华·斯诺登,显然已经成为2013年度位居前列的新闻人物。

这一事件揭开了“黑客”面纱的一角,引发了公众对“黑客”的滔天好奇。一直以来,无论媒体如何渴望挖掘黑客背后的故事,黑客始终神秘地存在着。但斯诺登此举无疑是为“黑客”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们将从中看到,并力求还原他们的真面目——他们作为社会信息安全的保镖也好,作为社会的边缘人也好,他们有技术、有能量,因此他们的一点失误更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他们那种内心深处的灰黑色闪念,更可能关乎网络世界,乃至现实世界的秩序……

对他们来说,成败关乎一线,是非只在一念。

让我们跟着本书,倾听一下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一些理性和关怀。

1

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但他在担任美国情报机构雇员期间却从事过极其特殊的工作。他说,由于工作关系,他有机会接触到美国国家安全局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该项目要求美国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斯诺登在接受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披露:在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随心所欲地监控着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隐私资料。斯诺登证实说,美国国家安全局已经搭建了一套基础系统,几乎能够截获任何通信数据。这些被盗窃的通信数据大部分都被无目标地自动保存,以备随时调用。

2013年6月上旬,斯诺登开启了“棱镜门”,拉开了一场全球大戏的幕布。美国史上“最宏大的秘密情报监视计划”引起了世人的公愤,牵动了整个世界的神经。美国政府秘密监视本国民众和世界各个角落的“棱镜计划”让世界为之震惊——自2009年以来,不仅美国民众受到了美国情报机构“全方位的监控”,世界各国政府官员、企业家,甚至在校学生的电脑系统也随时可以被美国情报人员“打入”。

斯诺登说,据他所知,中国的数百个个人及机构也是受侵犯者。美国一直在实施对欧洲和亚洲国家的窃密工作。美国国家安全局窃听欧盟并入侵欧盟内部电脑。由于占据了互联网及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美国的窃密手段“高不可攀”。任何从欧洲流向亚太地区或南美洲的网络资料都可以被美国的服务器监控到,成为美国的囊中之物。

“棱镜门”事件惊呆了美国公众。不管奥巴马政府对“棱镜计划”如何进行辩解,它都使美国国家、政府和总统个人的形象受损。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权组织——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起诉联邦政府,指控后者开展“棱镜计划”侵犯了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权,违反宪法,请求联邦法院下令终止这一监视项目。“棱镜门”事件不仅让美国政府蒙羞,也严重冲击了美国民众对奥巴马总统的支持和信任。《纽约时报》说:“在美国民众看来,奥巴马已经‘不能信任’。”

“棱镜门”事件更是惹恼了世界各国。美国对欧盟进行长时间的大规模监控,让德国和法国深感震惊。德国政府称美国的监听计划是“冷战之举”,法国总统奥朗德要求美国立即停止监控欧盟,欧盟官员则要求美方就监控事件立即进行澄清。美国“窃听欧盟”、“窃听亚洲”、“窃听世界”的举动无疑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大丑闻。国际舆论认为:“棱镜门”事件表明,美国政府不是人权事业的捍卫者,不是“互联网安全的守护神”,而是“黑客帝国”的缔造者,“网络战”的发动者,国际关系准则的破坏者,世界人权事业的敌人。

于是,斯诺登被美国政府视为“国家的敌人”,一些政府高官、国会议员咬牙切齿地送给他“叛国罪、刑事泄密罪”等罪名。一些美国媒体也从白宫的立场出发,指责斯诺登的“叛国行径”。

但国际舆论却对斯诺登充满赞誉和同情。英国《卫报》认定他是美国“新一代爱国者”,在他面前,美国政府应当感到羞耻,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反省。斯诺登不畏强暴,揭露真相,并相信可以用这一方式来维护世界和平。他代表的是能够深刻反省冷战思维的新一代美国年轻人,他们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反对政府侵犯公民隐私的恶行。斯诺登用“不惜个人巨大代价的英勇努力”揭露了美国的“棱镜”监听项目,这一行为让世界“变得更好、更安全了一些”——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一位瑞典教授提名斯诺登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2

尽管斯诺登摧毁不了美国政府监控全球的“棱镜计划”,但他却将美国监听世界的真相告诉了世人——斯诺登的“揭发和批判之举”或许真的是刚刚开始,世人根本无法想象美国政府指挥的世界顶级黑客行动规模到底大到何种程度!

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黑客”的关注。

之前,提起黑客,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有着或多或少相同的印象——神秘莫测。毋庸置疑,他们对电脑兴趣浓厚,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房间光线不佳,显示器和键盘杂乱堆放。此外,黑客大多戴着镜片极厚的眼镜,留着油乎乎的长发,手上夹着一支香烟,从事着看似非法的工作……

确实,很多黑客们的生活同电影中的常见画面如出一辙。他们定会出现在烟雾弥漫的黑暗房间里,登录一些敏感网络,或者控制僵尸网络。

然而,如果对黑客的描述仅限于此,就难以得出完整和正确的概念。

那么,黑客到底是什么?

黑客,源于英语动词hack,意为“劈,砍”,引申为“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在早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俚语中,“黑客”则有“恶作剧”之意,尤指手法巧妙、技术高明的恶作剧。

在日本《新黑客词典》中,对黑客的定义是:“喜欢探索软件程序奥秘,并从中增长了其个人才干的人。他们不像绝大多数电脑使用者那样,只规规矩矩地了解别人指定的狭小部分知识。”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还看不出太贬义的意味——他们通常具有硬件和软件的高级知识,并有能力通过创新的方法剖析系统。“黑客”能使更多的网络趋于完善和安全,他们以保护网络为目的,而以不正当侵入为手段,找出网络漏洞。

今天人们常说的带有负面意义的“黑客”应被叫做“骇客”。骇客是专门从事破译密码活动的人。骇客是一个很神秘的群体,并不固定是些什么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骇客,只要你知道一些相关网络与计算机知识就可以。所以有人把“黑客”看做是大师级的电脑高手,而把“骇客”看做是初级的“黑客”——只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

这些骇客组织很多都抱着一些非法的目的,他们秘密联络,经常破坏一些合法网站,给网络带来非常多的安全问题。甚至有的骇客组织居然敢公然利用本身的技术来和政府对抗——这恐怕是黑客和骇客最大、最根本的区别。

目前,更多的黑客已逐渐归入主流,不再是亚文化的一部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拥有两张名片,一张写明“黑客”,在某些场合使用,在非正式渠道开展工作;另外一张注明“IT安全顾问”,与新的客户联系。

黑客(包括骇客,为行文方便,统一书写成黑客——编者注)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能够发现软件和网络服务中的薄弱环节。一旦发现漏洞,黑客们便会各行其道——有些黑客会与厂商联络,分享他们的重大“发现”;有些则从漏洞中赚钱牟利;也有少数成员会将漏洞信息卖给类似合法机构或组织,这些信息也会再次被反馈给相应的厂商。更有些黑客会在论坛上发表他们的知识和技术,以期获得广泛认可。而那些真正心存邪念的黑客会与犯罪分子联系,并将安全漏洞卖给出价最高的人,多数情况下,这类黑客往往能出现在媒体的头条新闻上。

每年七八月,“黑帽”(Black Hat)黑客大会和“戒备状态”(DEF CON)黑客大会,会在美国拉斯韦加斯先后举行。这两个黑客世界的顶级盛会还是有所不同的。“黑帽”较有书卷气,参与者多是公司,被称作“电脑世界中保安阵线的首脑峰会”。“戒备状态”较有草根气,参加者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开锁、破解卫星系统等等,更像是一场黑客的武林大会。

而黑客文化也应运而生,并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开发出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更在于他们行为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求知、探索,以及追求极致。这些是黑客精神的精髓——虽然黑客们贯彻这些精神时的方式并不总是合理合法的。比如说,当一个黑客仅仅是因为好奇而想搞清楚某个国家机密时,他的行为显然会触犯法律;而黑客自己往往不太在意这种行为,只会把它当做又一个智力挑战而已。

3

“棱镜门”事件掀开了网络监控的冰山一角。不仅让公众再次关注到黑客这个群体,而且让网络安全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相比之下一个黑客真正要做的技术工作比一个安全人员要轻松许多。

业内专家表示,安全问题实际上就是黑客与安全人员之间的“不对称”战争,多年攻击他人网络的经历已经给黑客们的思维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像黑客一样思考防御要比攻击更加困难和复杂……

于是乎,本书中的“黑客精神祭”的直接叙述对象也就指向了更为人们所熟知的“黑客”——

他们的谋生手段是什么?

他们的收入是多少?

他们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他们和法律之间有着怎样的较量?

互联网是否有可能会被黑客摧毁呢?一旦互联网瘫痪,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模样?

……

有专家声称,随着年轻人在互联网叛逆文化中长大成人,随着像斯诺登这样有原则的“黑客殉道者”激发民众的无限遐想,发生更多泄密事件的可能会增加。

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可谓国内首本“黑客”文学。书中全面而系统地解析了神秘的黑客,包括他们的故事、家庭、朋友、婚姻、收入,也包括他们开发出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他们和网警的“阻击战”,他们“漂白”的心路历程……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想阻止互联网“叛逆的一代”进入危险的黑客文化,我们必须先理解黑客文化是什么,知道黑客是如何工作,以及黑客为什么如此吸引人,等等。

所以,互联网时代,每一个读者都应该极其认真地对待这本书——学习像黑客一样思考,是每一个接触网络的个体和企业安全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